阿里巴巴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巨头之一,其股权结构的变化一直备受市场关注。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变化,主要是今年6月,软银集团从昔日的最大股东地位大幅减持,机构投资者成为主导力量,创始人团队通过独特的合伙人制度维持着公司控制权。
![]()
本文基于 2025 年最新披露的股东信息,全面分析阿里巴巴当前的十大股东构成、持股比例变化趋势、各股东背景及其对公司战略的潜在影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软银的退出和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增持,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正从 "创始人 + 战略投资者" 模式向 "机构主导 + 合伙人控制" 模式转变,这一变化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阿里巴巴最新10大股东
根据 2025 年最新披露的股东信息,阿里巴巴集团的10大股东构成呈现出机构主导、个人股东边缘化、创始人团队通过制度安排维持控制权的特征。以下是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的最新十大股东名单及持股情况:
![]()
数据来源说明:以上数据主要基于 2025 年 6 月 30 日 SEC 文件、阿里巴巴 2025 年中报以及各机构最新 13F 报告综合整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阿里巴巴采用美国存托凭证(ADR)上市,实际普通股总数为 190.88 亿股,上述持股比例已按 8:1 的 ADR 转换比例进行调整。
二、十大股东分析
2.1 贝莱德(BlackRock, Inc.)—— 全球资管巨头的战略布局
贝莱德作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截至 2025 年管理资产规模达10.47 万亿美元,在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达到5.63%,位居第一大股东。
投资策略与背景:贝莱德以系统化主动权益投资(SAE)策略著称,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大数据分析方法捕捉投资信号,拥有超过 35 年的研究经验。在 2025 年中期全球展望中,贝莱德提出以三大支柱为核心的主动策略:增加战术性配置、寻找非传统盈利机会、聚焦人工智能、能源转型和地缘政治碎片化等 "巨型力量"。
对阿里巴巴的战略意义:贝莱德对阿里巴巴的增持反映了其对中国科技股特别是 AI 转型的看好。2025 年 1 月,贝莱德新兴市场基金新建阿里巴巴 ADR 仓位,并大幅减持宁德时代等标的,显示其对中国科技股的偏好转向 "平台型巨头"。贝莱德的投资逻辑主要基于:
- AI 转型价值:看好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和商业化潜力
- 战略聚焦:认可阿里 "用户为先、AI 驱动" 的战略转型
- 估值优势:认为当前估值水平具有吸引力
2.2 先锋领航(The Vanguard Group, Inc.)—— 被动投资巨头的长期看好
先锋领航是全球第二大资产管理公司,截至 2025 年 1 月管理资产规模达10.4 万亿美元,在阿里巴巴持股4.27%,位列第二大股东。
投资特色与理念:先锋领航是指数型基金的开创者,1975 年启动了史上首只指数基金。作为被动投资的领军者,先锋领航管理的指数基金和 ETF 资产总规模已超过 10.4 万亿美元。公司的独特所有权结构确保了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管理着超过 6 万亿美元的资产,为 1000 多万投资者提供服务。
战略影响分析:先锋领航作为被动投资者,其持股主要反映了阿里巴巴在全球主要指数中的权重。随着阿里巴巴在 MSCI、富时等国际指数中权重的提升,先锋领航的持股比例预计将持续上升。这种被动投资虽然不直接参与公司治理,但为阿里巴巴提供了稳定的机构资金支持。
2.3 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 从最大股东到逐步退出
软银集团的持股历程堪称全球投资史上的传奇。从 2000 年投资 2000 万美元到持股比例高达 34%,再到如今的3.53%,软银的减持行为对阿里巴巴产生了深远影响。
![]()
投资历史回顾
- 2000 年:孙正义与马云会面不足 10 分钟便决定投资 2000 万美元
- 2004 年:追加投资 6000 万美元,成为第二大股东
- 2014 年:阿里巴巴上市时持股价值翻了约 3000 倍
- 2016 年起:为成立愿景基金首次减持,套现超100亿美元
- 2022-2024 年:通过远期合约大规模减持,持股从7%降至不足0.5%
减持影响评估:软银的大规模减持对阿里巴巴产生了多重影响:
- 股价压力:14 个月内累计出售 3.89 亿股 ADS,均价仅 92 美元,形成持续抛压
- 控制权回归:随着软银退出,创始人团队的控制权得到加强
- 战略独立性:减少了外部大股东对公司战略的潜在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软银的减持并非对阿里巴巴失去信心,而是出于自身财务压力和战略调整的需要。2024 年,软银因阿里巴巴股份的估值损失达 9599 亿日元,但通过衍生品收益抵消了部分损失。
2.4 挪威银行投资管理(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 主权财富基金的价值投资
挪威银行投资管理作为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者,管理着约1.8-1.9 万亿美元的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在阿里巴巴持股2.53%
投资理念与策略: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决策由挪威财政部决定,重大变更需经挪威议会批准。基金采用多元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投资理念,在投资流程中全面融入 ESG 因素,通过系统性的风险监控流程识别和管理 ESG 风险。
增持信号解读:最新 13F 报告显示,挪威央行从 2024 年二季度持股 563.4 万股增持至四季度的 690.5 万股,增持 127.1 万股。这种增持行为反映了主权财富基金对阿里巴巴长期价值的认可,特别是:
- 中国经济前景:看好中国经济复苏和消费升级趋势
- AI 转型潜力:认可阿里巴巴在 AI 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商业化能力
- 估值合理性:认为当前股价具有投资价值
2.5 JP 摩根资产管理(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 综合金融巨头的战略配置
JP 摩根资产管理隶属于摩根大通集团,拥有150 余年资产管理经验,截至 2024 年末全球资产管理规模达3.6 万亿美元,在阿里巴巴持股1.94%
业务特色与优势:摩根资产管理是全球顶级固定收益管理者之一,提供覆盖所有地区、主要市场和行业的固定收益基金。2024 年,公司主动管理资金流入量位居全球资管行业第一。在中国市场,摩根资管已深耕 21 年,2025 年完成了对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全资收购。
投资逻辑分析:JP 摩根作为综合金融巨头,其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具有多重考量:
- 业务协同:与阿里巴巴在金融科技、跨境支付等领域存在合作潜力
- 研究优势:依托强大的研究团队,对中国科技行业有深入理解
- 客户需求:满足全球客户对中国科技股的配置需求
2.6 高盛集团(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战略投资
高盛集团在阿里巴巴持股1.20%,作为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高盛的投资策略具有鲜明特色。
投资策略特点:高盛采用多元化投资策略,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广泛投资于不同资产类别、地区和行业来分散风险。公司高度重视风险评估和管理,通过先进的风险模型和严格的风控措施确保投资组合在可承受风险范围内运行。
战略影响评估:高盛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反映了其对中国数字经济的长期看好。作为具有深厚中国市场经验的国际投行,高盛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可能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 资本市场服务:为阿里巴巴的融资、并购等提供专业服务
- 战略咨询:利用全球网络为阿里国际化提供建议
- 风险管理:协助阿里巴巴应对复杂的国际监管环境
2.7 蔡崇信(Joseph C. Tsai)—— 联合创始人的坚守与传承
蔡崇信作为阿里巴巴的联合创始人,持股1.50%,是十大股东中唯一的个人股东。他的持股变化反映了创始人团队对公司的信心。
个人背景与贡献:蔡崇信 1964 年出生于台湾,1999 年放弃 70 万美元年薪加入阿里巴巴,成为 "十八罗汉" 之外的第 19 号员工。作为公司的 "隐英雄",他在资本运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 2004-2005 年:成功向软银、富达等融资 8200 万美元,合并雅虎中国
- 2007 年:主导阿里 B2B 业务在香港上市,市值达 260 亿美元
- 长期担任 CFO 至 2013 年,为公司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战略意义分析:蔡崇信的持股虽然比例不高,但其作为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创始合伙人之一,通过制度安排对公司保持着重要影响力。2023 年 9 月起担任董事会主席后,他在公司战略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 "用户为先、AI 驱动" 战略的推进上。
2.8 恒生投资管理(Hang Seng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 香港本土资管机构的价值发现
恒生投资管理成立于 1993 年,是恒生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在阿里巴巴持股0.94%
业务定位与优势:作为香港最大的 ETF 管理人之一,恒生投资管理拥有超过 30 年的被动投资市场领导地位,管理着香港首只 ETF 盈富基金,市场占有率达36.1%。公司专注管理与内地及香港市场相关的基金,凭借丰富经验的投资团队,通过管理基金和机构或私人客户投资组合为投资者提供全面服务。
区域战略价值:恒生投资的持股反映了香港本土机构对阿里巴巴的认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恒生投资可能在以下方面为阿里巴巴提供支持:
- 港股通资金:协助阿里巴巴获得更多内地资金支持
- 本地市场洞察:提供香港及大湾区市场的专业见解
- ESG 投资:结合香港市场 ESG 要求,推动阿里巴巴可持续发展
2.9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 综合金融服务的全面布局
摩根大通在阿里巴巴持股0.94%,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其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市场信号意义。
业务优势与网络:摩根大通拥有超过 30 年的被动指数策略管理经验,管理着超过 700 亿美元的指数资产。公司的投资专业人士提供涵盖股票、固定收益、另类投资、货币市场、ETF 和多资产解决方案的全谱系策略。
综合服务能力:摩根大通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不仅是财务投资,更体现了其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 投行业务:为阿里巴巴的资本运作提供全方位服务
- 资产管理:通过旗下基金持续增持,体现长期价值认可
- 全球网络:利用遍布全球的网络支持阿里巴巴国际化
2.10 PRIMECAP Management Company—— 价值投资的长期坚守
PRIMECAP Management Company在阿里巴巴持股0.93%,作为美国知名的价值投资机构,其投资理念独具特色。
投资哲学与方法:PRIMECAP 的投资选择遵循四大核心原则:致力于基本面研究、长期投资视野、强调个人决策和专注价值。公司是自下而上的选股公司,不使用任何基准进行投资决策,投资组合经理只在各自投资组合中使用最高信念的股票选择。
逆向投资特色:PRIMECAP 强调逆向投资,寻求在三到五年跑赢市场的股票,从目前不受投资者青睐的公司和行业搜寻价值机会。分析师通常会与公司会面 8-10 次才会实际投资,并通过允许每位投资组合经理独立管理投资组合的各自部分来避免群体思维。
价值发现逻辑:PRIMECAP 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反映了其对中国科技巨头长期价值的判断,特别是在当前市场对中国科技股存在分歧的背景下,这种逆向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股东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3.1 软银时代的终结与机构时代的开启
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经历过历史性转变。软银集团从 2000 年投资 2000 万美元起步,一度成为持股 34% 的最大股东,到2025年持股降至 3.53%,这一变化标志着阿里巴巴 "软银时代" 的终结。
减持历程回顾
- 2022 年 8 月:宣布提前结算远期合约,涉及 2.42 亿股,总额 345 亿美元,持股降至 14.6%
- 2023 年: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 3.8%,单日触发股价急跌近 6%
- 2024 年 5 月:持股降至接近零,基本完成清仓式减持
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成为主导力量。前三大股东贝莱德(5.63%)、先锋领航(4.27%)和挪威央行(2.53%)均为国际知名机构投资者,合计持股达 12.43%,超过了软银的持股比例。这种变化反映了:
- 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股的重新定价
- 机构投资者对阿里巴巴长期价值的认可
- 被动投资和指数投资的兴起
![]()
阿里巴巴股权结构变化趋势2020-2025
3.2 创始人控制权的制度保障
尽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不断上升,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团队通过独特的合伙人制度维持着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合伙人制度核心机制
- 董事会提名权:合伙人拥有超过 50% 的董事会提名权,且提名人选无需来自合伙人群体
- 否决权补偿机制:若股东大会否决合伙人提名的董事,合伙人可直接任命 "临时董事" 代行职权
- 控制权三重复核:通过开曼公司章程、股东协议、运营实体董事会决议的三重锁定,确保控制权穿透境内外法律体系
制度优势分析:相比京东、小米采用的 AB 股结构,阿里合伙人制度的优势在于:
- 控制董事会而非股东会,更加灵活高效
- 合伙人团队可动态调整,保持组织活力
- 确保管理层连续性,有利于长期战略执行
马云虽然个人持股比例不高,但通过合伙人制度和内部人投票代表权,将个人7.4%的股票权限放大到 51% 以上。这种 "以小博大" 的控制权设计,既保证了创始人团队的控制权,又吸引了国际资本的参与。
3.3 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趋势
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正呈现出"合伙人主导、机构持股、员工激励"的多元特征:
股东类型分布
- 机构投资者:包括贝莱德、先锋领航等国际资管巨头,持股比例持续上升
- 主权财富基金:如挪威央行,代表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 个人股东:仅剩蔡崇信一人,体现创始人团队的坚守
- 员工持股:通过股权激励计划,保持核心团队稳定性
国际化程度提升:随着软银的退出和国际机构的增持,阿里巴巴的股东结构更加国际化。前十大股东中,除蔡崇信外均为国际机构,这种变化带来了:
- 更高的国际市场认可度
- 更稳定的机构资金支持
- 更强的公司治理约束
四、股东背景深度剖析
4.1 国际资管巨头的中国战略
贝莱德和先锋领航作为全球前两大资管巨头,其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反映了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股的战略重新定位。
贝莱德的 AI 投资主题:贝莱德在 2025 年中期全球展望中明确将人工智能列为 "巨型力量" 之一。其对阿里巴巴的增持主要基于:
- 阿里云在 AI 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地位
- 阿里巴巴在 AI 商业化应用方面的突破
- 中国 AI 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
先锋领航的指数化配置:先锋领航作为被动投资巨头,其持股变化直接反映了阿里巴巴在国际指数中权重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和监管环境改善,阿里巴巴在 MSCI 新兴市场指数、富时全球指数等主要指数中的权重预计将持续上升。
4.2 主权财富基金的长期价值投资
挪威央行投资管理代表了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理念:长期、稳健、可持续。
ESG 投资考量: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在投资流程中全面融入 ESG 因素,通过 "期望评分" 体系完善评估框架。其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可能考虑了:
- 阿里巴巴在碳中和、绿色物流等方面的进展
-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
- 数据隐私保护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地缘政治因素:作为主权财富基金,挪威央行的投资决策也可能受到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在当前中美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其持续增持行为传递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4.3 华尔街金融机构的综合布局
JP 摩根、高盛、摩根大通等华尔街巨头的集体增持,反映了美国金融机构对中国数字经济的看好。
业务协同效应:这些机构不仅是财务投资者,还可能在以下方面与阿里巴巴产生协同:
- 投行业务:协助阿里巴巴进行海外并购、融资等
- 资产管理:通过旗下基金持续增持,提供长期资金
- 风险管理:帮助阿里巴巴应对汇率、监管等风险
市场信号意义:华尔街机构的一致行动具有重要的市场信号意义,可能预示着:
- 中国科技股估值修复行情的启动
- 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投资机会
- 中国数字经济政策环境的改善
4.4 创始人团队的坚守与传承
蔡崇信作为唯一进入十大股东的个人股东,其持股行为具有特殊意义。
从 CFO 到董事会主席的角色转变:蔡崇信2023年9月起担任董事会主席,这一角色转变带来了:
- 战略方向的重新聚焦:"用户为先、AI 驱动" 战略的提出
- 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六大业务集团的重组
- 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保持创业精神的同时拥抱变革
控制权的平稳过渡:尽管马云已经退休,但通过合伙人制度,创始人团队的影响力得以延续。蔡崇信作为创始合伙人之一,其1.50%的持股虽然不高,但通过制度安排仍然保持着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力。
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权结构经历了深刻变革。软银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而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新时代正在开启。这种变化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从积极角度看,多元化的股东结构为阿里巴巴带来了:
- 更稳定的长期资金支持
- 更专业的治理建议
- 更广阔的国际资源网络
- 更强的风险管理能力
同时,创始人团队通过合伙人制度保持控制权,确保了公司战略的连续性和企业文化的传承。这种 "机构持股 + 合伙人控制" 的模式,可能成为中国科技公司治理的新范式。
随着阿里巴巴 "用户为先、AI 驱动" 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在全球化、数字化转型中的持续发力,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增长周期。
阿里巴巴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个从杭州湖畔花园走出的中国互联网巨头,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在全球数字经济的大潮中,阿里巴巴能否继续引领创新,创造价值,你怎么看待这个公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