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真有这么个地方:冬天出门呼口气,睫毛立马结霜;手机掏出来半分钟,直接冻关机。
这就是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的奥伊米亚康,北半球的“寒极”,最冷时能到零下71.2度,一年里七个多月都裹在冰天雪地里。
当地还有五百到九百号人常住,尤其村里的女性,提起冬天就犯愁,不是怕冷,是愁那没法说出口的生理问题。
![]()
村里女人的冬天:上厕所带棍,喝水都得省着
奥伊米亚康的女性冬天出门,除了裹得严严实实,口袋里多半揣根短木棍,这不是防身,是上厕所的“必需品”。
村里的厕所全在室外,虽说俄罗斯联邦政府早几年从雅库茨克拉了输水管道想改室内厕所,但零下几十度的天,管道冻得比石头还硬,根本没法用,最后大家还是得用户外旱厕。
![]()
女性因身体构造不同,上厕所步骤多,在室外暴露时间更长,往往刚蹲下去,排泄物就冻成冰坨,不拿木棍清理,下个人没法使用。
为了少跑几趟户外厕所,当地女性冬天都刻意控制饮水量,冬季气候干燥,嘴唇常裂得出血,一天饮水量也不足500毫升,多喝一口水,就可能多一次严寒中暴露的风险。
![]()
更愁人的是生理期,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会刺激身体,加剧痛经,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经血冻结引发妇科炎症。
当地没有专门的卫生用品售卖点,女性只能提前囤够半年的量,小心存放在炕头或炉火旁,防止冻硬无法使用。
![]()
冬季寒风干燥刺骨,女性手脚干裂、面部冻伤是常事,她们没有特殊护肤品,通常用熬化的鹿油,偶尔混点夏天采的野花蜜,每天早晚涂抹多次,即便这样,冻伤依旧频繁发生。
可村里只有一所村级诊所,11张床位、两名全科医生,既没专业妇科设备,也缺冻伤特效药。
一旦出现严重炎症或深度冻伤,只能靠村里唯一的小型救护车送往800多公里外的雅库茨克市医院,冬季道路结冰难行,这段路往往要走十几个小时,病情很容易在途中加重。
![]()
这地方为啥这么冷?
奥伊米亚康能成“北半球寒极”,不是偶然,它坐落在因迪吉尔卡河上游的盆地里,东西南三面全是海拔超1000米的山脉,像个天然“大碗”,只有北面朝着北冰洋,没任何遮挡。
每年冬天,北极寒流顺着北面缺口灌进盆地,三面山脉把冷空气牢牢困住散不出去,越积越冷。
![]()
1933年2月,苏联科学家在这里测出零下71.2度的气温,至今还是北半球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温。
这里的冻土层更深,能到1377米,常年冻得硬邦邦,就算到了夏季,地表解冻厚度也就30到50厘米,地下深处依旧跟石头一样。
冻土层像“隔温板”,把地下热量挡着传不到地面,地面就更冷了。
![]()
萨哈共和国2024年人口统计显示,这儿还有500到900名常住居民,大多是世居的萨哈族人。
他们能定居,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北极地区专项政策支持。奥伊米亚康所在的北极I区居民,有劳动能力者的生活补贴标准是29375卢布,比共和国非北极地区高出约30%。
这笔钱主要用来买取暖木材和生活物资,政府还会协调车辆,每年10月前把物资运到村里。
![]()
过冬三件事:穿暖、囤够吃的、出门别困住
在奥伊米亚康,过冬首先得裹暖和,出门必须里三层外三层:外层是鹿皮、狐皮这种厚实毛皮挡寒风;中层是羽绒或绒毛锁热量;内层是棉质透气,免得出汗冻成冰碴子。
帽子是“外毛皮+内绒毛”双层,全包脑袋和耳朵,就留眼睛看路;手套分两层,内层薄绒毛方便干活,外层厚皮抗冻。出门还得用围巾挡脸,就露俩眼睛,不然脸容易冻伤。
![]()
房子的保暖设计也讲究,墙壁普遍厚过半米,有的老房甚至一米,墙里填着干草和泥土。
房子不直接挨地面,架在深埋地下的木桩上,离地面1米左右,中间填干燥泥土,怕屋里热气融化冻土让房子塌了。
![]()
屋里取暖全靠炉火,从早烧到晚,每家冬天都得提前囤至少20立方米木材,萨哈共和国能源部门会给补贴,还会协调木材商,冬天来之前把木材运到村里。
囤吃的是过冬另一件大事,奥伊米亚康的夏天就俩月,最高温不到10度,没法种蔬菜粮食,所有吃的都得提前备。
![]()
每年7月,大家集中准备过冬食物,主要是马肉、鹿肉这些高蛋白肉,直接挂室外通风处,零下40度自然保存,冬天随时拿回来吃。
蔬菜就提前腌了,比如黄瓜、卷心菜泡盐水做腌菜,外面运进来的水果蔬菜卖得贵,差不多是当地肉价的5倍,也就重要节日才买一点。
![]()
出门也不容易,短距离靠传统的驯鹿雪橇、狗拉雪橇,尤其是大雪封路时,雪橇比汽车灵活。
现代汽车得专门改装,普通车在零下40度根本启动不了,发动机和油箱要做防寒处理,启动前还得用火焰烤发动机舱两三个小时。
![]()
就算改装过的车,也只能在特定路段跑,连接奥伊米亚康和外面的科雷马公路,冬天老被大雪冰冻封路,每次封路短则几天,长则半个月,这段时间村里全靠之前囤的东西过活。
为啥不搬走?
外人总问,这么苦的地方为啥还有人住?对当地居民来说,搬不搬走没那么简单。
![]()
村里大部分是萨哈族人,祖辈几百年前就住在这儿,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对他们来说,奥伊米亚康是祖祖辈辈的根,这种感情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而且这儿环境没被污染,空气和水都干净,平时吃的肉也是天然的,很少碰加工食品。
![]()
萨哈共和国健康部门统计过,当地居民平均寿命比共和国其他地区高,这也是不少人愿意留下的原因。
不过这些年,不少年轻人走了,苏联解体后,萨哈共和国并入俄罗斯联邦,交通方便了,很多年轻人考学或打工去了雅库茨克,那儿的医院、学校、工作机会都比村里好。
![]()
年轻人一走,村里老人多了,2010年60岁以上老人还不到三成,2024年已超过四成五。
好在这两年旅游业慢慢起来了,奥伊米亚康的“极寒”名气大了,不少探险游客从世界各地来,体验冰钓、住冰屋,每个人差不多花3000元左右。
旅游业一来,村里有人不再靠打猎、养驯鹿过活,改成开民宿、做餐馆、当导游,收入比以前稳当。
![]()
之前走了的年轻人,看到村里有新机会,也有不少回来的,帮着做旅游服务、运物资。
但变化里也藏着麻烦,全球变暖让冻土层慢慢融化,不少房子地基下沉、墙裂了缝,大家只能经常加固,有的老房子没法修只能扔了。
以前靠打猎补充食物,现在气温高了,动物迁徙路线变了,鹿和狼都少了,想打猎越来越难,只能多花钱从外面买肉。
![]()
不过也有好消息,2023年中俄联合科考队在这儿建了永久冻土监测站,科研人员用设备盯着冻土层变化,给村里提建房建议/.
还招了不少村里年轻人帮忙,他们跟着学技术,慢慢觉得在村里也能有长远活法。
![]()
结语
奥伊米亚康的日子,就是当地人跟着自然节奏过活,从女人上厕所揣根棍,到家家户户囤木材;从冬天靠雪橇出门,到现在有人开民宿接待游客,他们一直学着适应这片最冷的土地。
村里女性面对的生理难题,虽没完全解决,但随着外界关注增多,条件在慢慢变好。政府补贴、游客收入、科考站带来的技术,都在帮着她们把日子过顺点。
![]()
这片零下71度的土地,从来不是生命禁区,而是当地人靠着韧性过日子的地方。在这里,过日子不是跟冬天较劲,而是顺着冬天的脾气找活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