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有人看到这条热搜吗?
为什么只叫女生打扮?谁在害怕女生不打扮?没有打扮欲又如何?为什么一提到女生,就非得把生活的热情和外貌的精致划上等号?
一句“女孩就要漂漂亮亮”,套牢我们的时间、精力和钱,拖慢我们追寻重要之事的脚步。生命如此开阔,我们却常常被困在小小一方镜子之内。
世界是个巨大的容貌焦虑培养皿,一位名叫利夫·斯特伦奎斯特的漫画家决定砸碎它,武器就是她的作品——《犹在镜中》。
“我认为那种强迫性的消费和对外表的迷恋是一种相当无聊的生活方式。它让人倍感焦虑。” ——利夫·斯特伦奎斯特
![]()
![]()
对外貌的痴迷从未像今天一样,顺着网线渗透到所有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在人均拥有一个镜头的当下,外貌的影响力与价值前所未有地高,对美貌的关注不知不觉间占用了我们大量心力。
利夫创作《犹在镜中》的灵感来源于她沉迷于社交媒体的那段时间。那时她意识到,我们花了多少时间不停浏览别人的照片。
因此她选取的第一个切入点,是拥有3.92亿Instagram粉丝的超级网红凯莉·詹纳,本世纪地球上最具影响力的美貌代表之一。
我听见一个年轻女孩在播客节目中坦言:“其实,我不在意什么凯莉,但我还是被她的那些照片迷住了。我能花上好几个小时浏览她的照片。”
![]()
![]()
![]()
| 滑动查看
紧接着,她将镜头转向评论区说着“我原本计划长这样”的普通人,和玩笑背后的些许失落:
![]()
爱美本该带来快乐,却引发了种种内耗。利夫从这个现象切入,用五个色彩缤纷的章节,延展开角度各异的探讨。
她用俏皮鬼马的画风,将容貌焦虑的心绪定格、分解、视觉化。看着心中的苦恼与困惑在她笔下如VCR般生动地展现,就像与一个幽默、聪明的知心朋友聊天,不被说教,只感到豁然开朗和安慰。
得益于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功底,她也引入人文社科视角,有理有据地剖析外貌与消费主义、性别角色、亲密关系、社会竞争等现实问题的复杂关联,为我们卸下“好外貌=好生活”的执念。
她想对话的,是厌倦了经营外表、急需对规训与评判脱敏的人,是在珍贵一生里只想为自己而活的人。
![]()
![]()
对于颜值崇拜这个波及面极广的社会病症,《犹在镜中》请出13位大师级的学者展开“会诊”,带领我们走出容貌迷思——
别人有的时尚单品自己也想要,从无感到激情消费只要一秒?法国哲学家勒内·基拉尔的摹仿欲望理论会如此解释:
![]()
受了情伤要换发型,又是个什么逻辑?根据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的理论,很可能是因为分手比死了还难受,谁也不想再经历一次了:
![]()
曾经,顶流女星梦露不得不忍受色迷迷的摄影师、废片被大肆展览,现在金·卡戴珊靠自拍就能赚到巨款,这能算是某种进步吗?苏珊·桑塔格关于影像和权力的洞见依然权威:
![]()
带上理性的视角,我们便更能从一个人对外貌的病态关注,深入照见ta当下的处境。也许是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找不到内心的锚点,便依赖容貌提升带来的直观成就感;也许是信奉所谓的“美貌红利”,期望靠变美来变现;又或许是缺乏安全感,认为只有好看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爱……Goodreads上的高赞书评说:“我本以为会有人教训我的肤浅,却没想到获得了宽慰。”
至于女性究竟需不需要美貌?《犹在镜中》无意给出某种标准答案,但读完整本书,我们回答的头绪会更加清晰。
而利夫相信,美不该成为重负,更不该只成为女人的重负。我们对美的敏感和喜爱,也并非只能用于装扮自己——山峦海洋,草木花鸟,文学艺术,世间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共鸣。
自从我们试图主宰、支配身体,将身体之美变成一项有待优化的资本,美的经验就神秘地离我们而去了。 ——《犹在镜中》
![]()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留给了茜茜公主。人们曾津津乐道她的美,她每天梳头三小时、高强度运动却只喝果汁或清汤的极端外貌管理,也好奇地窥探她三十二岁起便不再示人的面容。她是美貌神话的化身。
但利夫想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一切的暗面,藏在神话背后的真实的人。
比如,茜茜对自己不好看的牙齿深感羞耻,甚至放弃了开口说话:
![]()
她其实是个户外达人,热爱徒步,却只在雨雪天和夜晚出门,以免撞见任何人:
![]()
在她的女伴看来,她明明什么都有,却过得并不幸福:
![]()
茜茜、梦露、白雪公主故事中的恶毒皇后……书中许多主人公已错失了逃出镜厅的机会,但幸运的是她们的故事、我们的故事,都仍有被重新讲述的可能。
![]()
《犹在镜中》至今已在17个国家出版,各个译本都斩获了超高的读者评分。
有读者精妙点评:这根本就是把一份社会研究手记“伪装”成了五彩斑斓、充满流行文化色彩的漫画嘛!创作它的人得有多酷?
确实,如果说主流漫坛是一片花园,利夫·斯特伦奎斯特就是其中最野性的一株。
![]()
| 利夫·斯特伦奎斯特,图源Le Monde
利夫从5岁开始画画,大学选择修读社会学和政治学,并在此过程中深入接触了女性主义思潮。当她决定与人分享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时,便自然地拾起熟悉的画笔,就这样从文科女一步步变身漫画大姥。
也许正因为此,她的作品有种野生感——不仅在于随性的线条、无拘束的画面布局,也在于借漫画直接与读者坦诚对话,松弛又亲切。
她看书、5G冲浪两不误,从社会历史、热点话题到边角八卦,什么都能聊。她会用幽默的方式讲有趣的故事,从历史小剧场、人间观察到访谈、故事新编,哲学、历史、艺术、流行文化在她的“特调”下,总能掀起头脑风暴,带来新角度、新启发。
但这种幽默带着利齿。她曾用一整本书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父权制如何诋毁和污名化女性的身体,特别是月经。这部名为《智慧之果》(Kunskapens frukt)的作品让她开始蜚声欧陆,还让瑞典人有了第一本关于月经的儿童读物。
![]()
| 利夫的月经主题画作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展出
从月经羞耻、亲密关系到容貌焦虑,她一次次响亮地说出女性感到的不舒适、不公平,令人神清气爽。难怪有人说,真想给身边所有人都买上一本她的书。
这一次,利夫将用《犹在镜中》为我们紧绷的心松绑。是时候将目光从镜中小小的“我”身上移开,重新投向广阔、鲜活、值得全力奔跑的人生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