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夏的建国者赫连勃勃,大概没人会觉得他的称号太过夸张。放在当时那些刀光剑影里,这人身上的传奇,比市面上的二手故事可多得很。胡夏不过几页纸,但赫连勃勃每一步都不好走,旧史书偶尔漏点细节,也足够让人琢磨半天。他到底靠的是什么?开场白很短,事实不绕弯:赫连勃勃,一个名叫刘勃勃的匈奴人,在乱作一团的十六国舞台,生生撕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硬挺到舞台中央。他手下不是常胜军,敌人分分钟能卷一片沙土,可还是站到了最后,这到底是命好还是人狠?!
![]()
他的出身往下看,是草原边上的部族少年。他们部族不算正宗王族,早年靠着父辈南征北战混圈饭吃。刘勃勃自己也是从小跟着父亲跑马。打仗或许不算新鲜事,但谁家少年拔刀就赢,这就怪了。他的成长环境,外围永远不太平,不是敌袭,就是突发事故。有的人死在路上,有的人消失在马背边,那种痛没地方诉说,但他好像挺习惯的。
实打实讲,他开始出名,明面上是依靠一套奇怪的打法。很流行的故事说,他领着人马,夜半三更穿山走林,专找对手的补给线动手。打完就撤,等对手反应过来,他自己早就钻回山里。西北凉州不是谁都能混的地方,地形复杂,骑兵穿梭,半夜风沙一掠,一支军就没影了。对手们被这打法折腾得够呛,一时间递话来的、求合的、想摸底细的,不知道多少。
![]()
史书记载,有一回敌方强攻,刘勃勃带着骑兵在雪地夜行,一队只靠星光辨路。天未亮,敌人火堆还热着,他手下人已从后路包抄。战场翻过一处,没等敌将反应,兵已散了。你说这种情况是不是运气好?其实更像是他把所有人的性命都压在同一刀刃上,仗打顺了是英勇,输了就全完。他没跟各路大国死磕,时而拉帮结盟,时而撤退观望。不是包打天下,而是见机行事,能屈能伸。
他的策略也不是只会打闷棍。凉州那地方,各家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他没兴趣争一日之长短,反而更善于笼络小国。说他是外交家,或许有点夸张。可事实是,小部落见风使舵,他愿意低声下气谈条件。这招很见效,壮大实力,也让别人防不胜防。通过一套又一套的反复拉锯,大联盟变小集团,小集团又生变数。说得含糊点,勃勃这个人能认人也能换人,没有死心眼。
![]()
但胡夏怎么就真的站稳?公元401年,刘勃勃正式建国。不少人以为不过是一场豪赌。但也有人私下说,他是最不安分的野心家。其实史料里对他最狠一次评价,不是夸他勇武,也不是讲他智谋。而是他会做减法,只保留自己最能打的那个人和那把刀。随时牺牲,随时翻脸。甚至他刚建国那年,还顾不上自家老小,讲到底,他的城池先修的是军营。
说实话,胡夏的起家并不光彩。很多事,说得好听是用人不疑,说得难听就是谁敢越界就收拾谁。对盟友还是敌人,基本没啥区别。他收拾完北地、搬掉西河的障碍,马不卸鞍,人不回头。有人说他心狠,也有人摸不清他底线。其实这些说法都对,有借可用就拉拢,断粮就抢,连带一批批投奔的人,他都懒得问底细。
![]()
他的对手呢?更多的时候只能坐等。部落间消息乱飞,敌人们集体焦虑了。有的想学他的战法,结果既没胆也没人。有的索性筑高城,费了半天劲,人心又散了。就这样,刘勃勃的胡夏像一棵草疯长,有人拔也有人种,草变多了,那片地就归他。好像也没什么道理,就是这样发生。
再说说立国之后,他的管理够野。轻徭薄赋,时而又重刑峻法。他担心乱兵作祟,就严查流民、收紧军权。可转头又鼓励手工业,大兴农桑。逻辑混乱?真不一定。百姓有活干就不造反,士兵有刀磨就能打仗。他的政策经常变,老百姓天天猜,但过几年局势竟然就稳住。这个人有时候特别信天命,时而又说世间万事靠人心。在这一点上,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该信哪个。
有一回胡夏闹内乱,据最新考古资料,有记录显示他夜走三百里,亲自平乱。他对造反的将领,手软心硬,用老办法,杀一儆百。可对普通士兵,却一味安抚。有时候他笑着收押叛将,转头又大肆分封,弄得旧势力胆战心惊。到底他软还是硬?旁观的人看不透,自己也许终究没想明白。
经济政策方面,他非得重农抑商才行吗?史实并没写全。他几次大规模修建渠道,甚至鼓励商队往来。所以——他到底不信任商人,还是怕钱流不进国库?这种事在今天也不好归因,有的说他前后不一致,有的说正需要变通。从后人的视角,他兴修水利、奖赏小工匠,但严禁自由贸易。到底目的何在?一时间众说纷纭,其实也不必非要结论。
其实当时胡夏没有想象得那么盛大。版图有限,人口稀疏。可赫连勃勃手段太多,该用的时候全用上。胡夏末年还试图南下,和西秦、北凉等各大势力混战。一会儿胜算很大,一会儿又溃不成军。时好时坏的国运,像极了他个人的剧烈起落,跌宕不息。
你要说赫连勃勃是不是一代雄主?也许是,也许不是。牛在战场,狠在宫闱,善变也见底线。他笑起来风轻云淡,生气时能杀自家心腹。后人议论多奇怪,有的说他保守,有的说绝顶开放。微博舆论有点意思,关于胡夏遗址的考古信息,几次上热搜,今年内蒙古新发掘一处疑为胡夏晚期军寨遗址,证实当时铁器装备已普及。这比史书影像证明他并不只是草原野人,不懂技术、只会厮杀。
但假如回望五胡十六国的整体格局,赫连勃勃这个人可有多重要?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唐代学者常提胡夏之功,但现代史学家如白寿彝等则普遍认为他不过昙花一现。新研究还发现,胡夏王朝对边疆治理、民族融合影响有限,不过当事人的个人风格留痕很深。
赫连勃勃留下的,不只是地名、封号,还有那种被打散后还敢东山再起的莽劲。有人羡慕他的果断,也有人耻笑他的粗暴。可谁说这不是时代的缩影?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口上,成与不成都没人规划得清楚。想想他到底是运气好,还是命硬到最后?也许全都算不上。
有些事讲完也没需求继续深究。赫连勃勃在新旧史料间兜兜转转,有人奉为英雄,有人轻描淡写。你要问胡夏到底算什么角色,他的胜利、失败还是都只属于那个人自己?
这时代留给后人的结实痕迹不多,全靠今天的人各自判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