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已经再也听不到他宏亮的声音,或再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尤其难过的是,再也无法向他请教问题,就像提前结束了的一堂课,心中将永远惦记着那再也上不到的课。
——马毓鸿
本来还计划着十月去匹兹堡探望许叔叔,七月联系已知他老人家状况不好,一直惦记着,没想到八月四日就收到了噩耗,深感遗憾心恸!
![]()
我准备了好多有关古今中外的问题,想请教许叔叔,深怕自己问得肤浅,看了几本中外历史书籍和他的著作,还时时关心国际和国内的新闻时事,和北京驻华大使们交流时留下种种有关时局的疑问,原本都想藉这次十月见面的机会,一解心中困惑。
就好比,已经有历史学者怀疑西方史学以神话和故事为本的探索方式来考古和编写历史,这和中国采考古和文字记载两元论证方式以得信史不同,如何判断历史叙事的可靠性?
其中比较具体的如:能改变历史的关键冶铁技术一直被认为是西亚的赫梯人所发明,即便《汉书·西域》有“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的记载,再加上考古新发掘中国已经有出土更早的实证,如何辨证以往“冶铁西来”主流观点的真假?
另外,和时局相关者有如,西方素来推崇的民主制度,近来由于网络、数据和新媒体的运用,产生民粹型领导,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国家及世界的局势,再伴随以往地缘政治的发展,有了过去不曾有的国际关系和纵深,这时台湾地区应如何自处?中国大陆又应如何应变?
当然除了这几个例子,我还有许多问题,都想向许叔叔讨教。
许叔叔走了,真不知道还有谁能为我解答这些问题?
![]()
许叔叔学历史,学以致用,能看懂过去和预见将来的趋势,长于审时度势,针砭时弊。他自幼在家中即研习中国古籍史册,到了台湾地区、美国虽接受西式史学训练,却不囿于学术成见,即便身残仍讲究亲赴考古现场求证。也可能由于天生的身体残障,特别能敏感地察觉异同和设身处地地想。
他之所以和大多数的历史学者不同,应该是他这些先天后天的自身条件使然。不过,他更是敢言者,他不会唯唯诺诺地讨好当权者,也不会委屈自己掩盖事实真相,就像过去中国古代文人一样,读书是为了入世救国。他研究历史教授历史却时时关心周遭的政治人事物,《说中国》《许倬云说美国》《观世变》《历史大脉络》《万古江河》......著书立论,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化世人,让人了解自己、过去、现在、周遭,然后准备未来。
我是跟着内人一起叫许叔叔,许叔叔和岳父交往是超过半世纪的情谊,承载着数不尽的回忆,因为许叔叔:内人家中养了第一条狗、大姨子留学匹兹堡大学(也因此认识了姐夫)、和李模故“副部长”家人交往较多(李模是许叔叔的姐夫,李建复的父亲,王力宏的姨祖父),还有许多两家深厚友谊的点点滴滴,一时真道不尽。
我因为是岳父幺女的夫婿,是这一辈中最晚见到许叔叔的。他过去负责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基金会的美国总部正在找法律顾问,我当时正任职于华府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岳父安排一起和许叔叔吃了顿饭,我以为和以往见岳父其他有头有脸的朋友一样,晚辈就客气地陪着不多发言论。
许叔叔双眼炯炯有神态度却异常亲切,问了我许多问题,我也不知天高地厚地高谈阔论起来,后来才知道以我极其有限的历史和时事的知识,在他面前,根本就是班门弄斧。
![]()
但是他从不指正我或打断我的发表,他也成为岳父长辈朋友中我最喜欢的聊天对象,不知道是否是他认为我堪为可造之才,最后我们事务所也成了基金会的美国法律顾问,基金会执行长事后跟我说,许叔叔是经过仔细的了解事务所的资质和比较才选用的。
年前由于内地一排名很靠前的出版社向我邀约写一本有关艺术史的书,我想请许叔叔写序,也附上送给出版社的样稿及数年前出版的《故宫简史》供其参考。这本书将是我写的有关历史或艺术的第六本书,前面的几本书中有曾应故宫、历史博物馆等邀约所写的。
原本以为许叔叔会轻易为晚辈的著作尤其是历史有关的著作写序,没想到他考虑后还是决定不适合为我写序,理由是他对艺术史并不熟悉。他的拒绝反而让我对他更为尊敬,佩服他为人处世的原则,绝不因亲近而媚俗。他虽未多作交待,不言中,我似乎已能了解他的顾虑。
![]()
今年最后一次相互通话交流是在三月十九日。许叔叔提到与岳父的交情和希望后辈能继续这难得的情谊,言犹在耳,如今已经再也听不到他宏亮的声音,或再在他面前肆无忌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难过的是,再也无法向他请教问题,就像提前结束了的一堂课,心中将永远惦记着那再也上不到的课。
(注:本文作者马毓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博士,台湾大学法学硕士,企业人士,收藏家,《故宫简史》作者。)
![]()
许倬云 著述
陈宁 邵东方 冯俊文 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
高高国际 出品
内容简介:
《千秋一脉》是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95岁高龄的许倬云先生2025年最新力作。全书以历史专题为线索,对许先生一生的主要史学思想进行了全新梳理,以图呈现出其全部学术观点的内部连续性和内在逻辑。
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讲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源”,系以作者对于中国古史演变过程的思考作为线索,从亲缘特色、家国文化、文官制度、知识分子、精耕农业五个角度,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变化之本”。下编讲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流”。它将中国历史无穷变动中一格一格的“蒙太奇”串联起来,梳理了中国是如何在与世界的碰撞、分裂、融合、统一中,“常中求变”“变中寻常”,一步步发展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集血缘、文化、政治、经济共同体为一身的复杂“共同体”。
这套书是许倬云对其“大历史观”的进一步阐发与完善。他在书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比较学、考古学、系统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全景式展现了千年中国是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延续与发展。为当代中国人从历史的"变与不变"中找到应对万变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