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曙光难破困局:美国豆农的丰收季寒冬…
协议曙光里的双重声明
10 月 26 日,吉隆坡中美经贸磋商达成基本共识的消息刚传出,美国大豆协会(ASA)罕见地在一早连发两份声明。这个拥有 105 年历史、代表 30 州 50 万种植户的组织,向来一周难发一条动态,此番举动让外界窥见美国豆农群体的焦灼。协会主席拉格兰在声明中用 "备受鼓舞(Encouraged)" 描述心境,这是两个多月来美国豆农听到的首个好消息。
![]()
美方牵头人贝森特在谈判后那句 "我也是大豆农民,懂这种痛苦" 的表态,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共情表演。这位净资产 6 亿美元的政客,仅靠北达科他州农田租金就能年入数十万美元,其 "痛苦" 说辞虽显虚伪,却印证了大豆问题在谈判中的权重。
![]()
从焦虑到绝望的四个月
美国豆农的困境早在 8 月已现端倪。拉格兰当时拉响警报:"美国大豆没有买家了"。往年收割季前通常能售出 14% 产量,2022 年甚至达 27%,但今年 8 月订单量赫然显示为 "0"。
![]()
更致命的是,自 5 月起中国已停购美国大豆,港口监测显示 7 月后美粮船靠岸记录彻底归零,而去年同期中国已采购 594 万吨。
![]()
9 月 24 日成为情绪爆发点:美国宣布对阿根廷提供 200 亿美元援助,而后者两天内就向中国出口 20 船共 130 万吨大豆。大豆协会在声明中怒斥这种荒诞:"竞争对手正在取代我们,农业经济遭受重创",字里行间满是绝望。
![]()
关税战与格局之变的双重绞杀
作为美国出口额最大的农产品,大豆行业对关税战的痛感最为强烈。2018 年贸易战已让美国农产品损失 270 亿元,大豆占比 71%,对华出口从 2017 年的 128 亿美元骤降至 2019 年的 58 亿美元。
![]()
今年的困境更添新变数:一是贸易格局彻底洗牌,巴西借 2018 年机会超越美国成为最大大豆出口国,2024 年中国自美进口占比已从峰值 56% 跌至不足 18%;二是价格持续低迷,大豆价格较 3 年前腰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库存突破 680 万吨历史高位。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港口效率滞后导致物流成本高企,与南美自动化码头形成鲜明差距,进一步削弱竞争力。
![]()
曙光背后的深层隐忧
尽管吉隆坡谈判带来希望,但大豆协会仍难安心。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美国大豆对华出口仅 590 万吨,而巴西已斩获 3850 万吨订单。更严峻的是,若 11 月中旬前中国不恢复采购,美国将损失 1400-1600 万吨订单,相当于半个市场份额。
此刻的美国豆农陷入两难:储存大豆需承担高额仓储费,抛售则要接受半价损失,部分农户甚至被迫将大豆搅碎还田。他们多次明确表示,不想要 100 亿美元救助,更需中国市场这个 "根本解药"。
拉格兰在声明中那句 "订单一天不下来,就不算石头落地",道破了 50 万豆农的共同心声。这场丰收季的寒冬,终究要靠实质性的贸易重启才能驱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