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德阳市某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篡改伪造排放检验报告、安徽省马鞍山市某机动车检验机构篡改软件参数涉嫌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河南省南阳市查获违法销售使用车载排放诊断系统(OBD)屏蔽器利益链……
自2024年9月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在全国部署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以下简称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斩断了第三方机构非法利益链,依法查处了一批弄虚作假违法机构,有效整顿了排放检验行业不良风气。
5月6日,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监管,建立严重违法机构退出机制。业内专家认为,将进一步推动机动车排放检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
说到底,还是利益驱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移动源已经成为大气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
据测算,机动车氮氧化物(NOx)排放量已经占全国NOx排放总量的34%,机动车中的重型货车NOx排放量占机动车NOx排放总量的80%左右,在一些城市占比还要更高一些。
“从一次上线通过率来说,货车要比小客车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召回监管研究室主任刘嘉接受《环境经济》采访时解释说:“因为货车多为营运车辆,多拉快跑,行驶里程较长,加之维护保养不到位,污染物排放量要高于小客车。”
在这种情况下,机动车,特别是营运货车的年检就尤为重要。
机动车年检分为环保检测和安全检测两部分,如果环保检测不达标,就无法取得年检合格标志。作为机动车合规达标排放的“守门人”,第三方机构对于推动移动源污染减排、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现实中,一些第三方机构不仅没有“守好门”,还在环保检测环节动了“歪脑筋”。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从检验设备商、软件供应商、作弊器生产厂商到第三方机构、机动车维修机构的违法“黑色”产业链,不仅环节多、相互依存,而且隐蔽性还高。
第三方机构造假为何屡禁不止?“说到底,还是利益驱动。”刘嘉一语道破。
一方面,市场需求催生第三方机构造假动机。从车主的角度来说,哪家检测机构费用便宜、省时省力,还能保证一次通过,往往会被优先选择。
另一方面,行业检测能力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刘嘉告诉记者,目前,全国有大概1.6万家检验机构,按照每年参检数量粗略估算,一家机构一天最多只有25辆车检测。在一些第三方机构数量多的地方,为了抢车源,机构往往压低价格、弄虚作假,置标准与法律于不顾。
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是导致第三方机构造假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层执法人员告诉记者,验车过程都是一过性的,而且第三方机构造假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往往需要结合视频监控或者对联网的过程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发现违法线索后再回到现场固定证据,有时遇到棘手问题还需要联合其他部门,执法成本较高。
那么,违法成本如何呢?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伪造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检验结果或者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其检验资格。
有媒体曾算过一笔账,通过对比收入和处罚金额发现,第三方机构的违法成本较低。而且,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情节严重的,由负责资质认定的部门取消其检验资格”一直难以落实,问题出在如何定义“情节严重”,导致各地执法宽严不一。
![]()
不同排放标准阶段的柴油车所排放的颗粒物不同,如国Ⅳ每百公里是4克,国Ⅵ每百公里是1.5克。
雷英杰/摄
斩断“产—销—用”非法黑色利益链
一辆最新标准的国六重型货车,如果不喷尿素或者拆除污染处理设施,其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30辆达标重型货车的排放量。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故意“放水”,帮助超标车辆实现“假达标”,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还严重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打击第三方机构造假迫在眉睫。2024年9月,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按照“治、打、断、建”的工作思路,在全国部署开展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这次专项整治主要是以重型货车检验和维修为突破口,重点查处为超标重型货车出具虚假报告、进行虚假维修的机构,同时延伸上下游,追查作弊软硬件“产—销—用”非法黑色利益链。
以浙江省绍兴市查获机动车作弊检验设备“产—销—用”非法利益链为例,绍兴市生态环境局侦查发现,诸暨市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法人购买作弊电源板,替换尾气检测仪内部电源板,并设置不同档位,可等比例减小尾气排放检测结果,为4000余辆机动车出具虚假合格报告,非法获利超120万元。
而且,该检测公司员工还通过网络经销商购买OBD作弊器,然后在检测机构外部的修理厂中,先使用OBD作弊器消除待检车辆故障码,再进入检测线,确保一次性通过检验。
执法人员根据作弊电源板问题对检验设备进行了溯源摸排,发现该检测公司使用的设备制造商为浙江某科技公司,其华东地区售后维修员委托广州公司技术人员研制生产了排气分析仪内嵌的作弊芯片电源板,并配套手机遥控App软件,擅自更改尾气检测数据,并以每台8000—15000元的价格向全国第三方机构兜售尾气检测作弊电源板。
生态环境部在通报的案件启示中这样写道: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查获的这起案件,涉及机动车作弊检验设备“设计研发—制作销售—站点检测—中介服务—车辆维修”全产业链团伙,问题情形重、影响范围广、社会危害深。
2024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介绍说,全国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组织精干力量开展“百日攻坚”,依法查处了一批违法机构,650家被采取断网等惩戒措施,580家被取消资质资格,110家性质恶劣的被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不是主观故意的且客观上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机构,通过教育提醒和帮扶指导,提升其管理水平。
“这次专项整治取得了很好效果,有效遏制了弄虚作假、超标排放等问题频发势头,有效实现了污染减排,具体表现为‘一升一降一减’。”赵群英说,“一升”是指不合格车辆维修量上升,“一降”是指重点地区重型货车问题比例明显下降,“一减”是指污染物实现有效减排。
此外,专项整治开展以来,生态环境部共发布了3批12个典型案例,全国各省份通过各类媒体发布了200余个典型案例,中国环境报发布了科普专访、案例解读、追踪视频等百余篇报道,通过“曝光—教育—动员—监督”,实现舆论监督、社会动员和透明化治理,形成了治理合力和各方共治格局。
首次明确“情节严重”的判定标准
刘嘉向记者介绍说:“涉及第三方机构监管的职能部门有4个,一是生态环境部门,管的是环保检测;二是公安部门,管的是安全检查;三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管的是第三方机构资质准入与取消、计量仪器;四是交通运输部门,管的是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检验。这4个部门对第三方机构都负有相应的监管职责。”
从管理链条上看,资质准入与取消,对加强第三方机构源头管理意义重大。在专项整治推动下,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伪造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情节严重判定标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明确了“情节严重”的判定标准,解决了执法尺度不一的问题。
根据《意见》,“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构成犯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两年内因伪造机动车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受过1次行政处罚,又伪造机动车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的;伪造机动车排放检验结果或出具虚假排放检验报告涉及10辆以上车辆的;造成重大环境影响或社会影响的;其他依法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的情形。尤其是,《意见》将“涉及10辆以上车辆造假”作为量化标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对第三方机构威慑最大的,一个是取消资质,另一个是入刑。”刘嘉说道。
近日,北京市顺义法院审理了全市首例机动车检测厂使用作弊器提供虚假检测报告刑事案件。根据案件,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系经依法登记从事机动车检测服务的机构,何某负责全面业务工作,周某系检测车间主任,赵某系代办验车人员。经与赵某商议,何某决定为赵某介绍的客户到公司检测时,使用OBD作弊器或尾气作弊器,使可能不合格的车辆通过检测,何某授意周某具体安排检测工作。何某等3人以公司名义在1年内,出具虚假检测报告2400余份,该公司违法所得45万余元。
顺义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指控该公司、3名被告人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顺义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被告公司处罚金10万元;被告3人判处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同时处罚金共计9万元。
专项整治开展以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第三方机构涉刑典型问题,包括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多名涉案人员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力衔接,对第三方机构形成有效震慑。
“行业自律同样重要。”在刘嘉看来,第三方机构要守好法律底线,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样才能推动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文章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