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录生态之美,不是“制造”生态之美。
眼下正值山东省东营市观鸟季,成千上万的候鸟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翩跹起舞,场面震撼。但有网友爆料称,因部分摄影爱好者为追求极致视角,竟操控多架无人机在鸟群中穿梭、追拍,导致有鸟类受惊或受伤。
关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否可以禁飞的问题,东营市公安局已公开回应,称保护区管委会正积极沟通司法局、行政执法等部门,拟通过东营市人民政府对外发布无人机管控公告。
![]()
鸟类迁徙的场面,很壮观,生态摄影爱好者用镜头予以记录,无可厚非。但以记录之名行伤害之实,显然缺乏敬畏之心。
不可否认,无人机技术的普及,为生态记录带来革命性突破,但部分摄影者急于“出片”,不惜采取人为制造惊扰以获取动态画面的“驱鸟式拍摄”方式,已超出合理拍摄范畴,对卷羽鹈鹕等珍稀鸟类的生存构成实质性威胁。2024年5月江苏淮安成年东方白鹳双腿被平整绞断而亡的案例,已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功利心态正在背离生态摄影记录自然、保护生态的初心。
![]()
(图源:现代快报)
从法律层面看,《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域内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无人机的噪音、外形和飞行轨迹可能导致鸟类受惊、弃巢甚至伤亡,属于被禁止行为。而部分地方条例比如《山东省无人机管理暂行办法》等,更是将自然保护区列为禁飞区。但在现实中,执法面临“发现难、取证难、处罚难”的困境。保护区工作人员只能口头劝阻,缺乏强制约束力;无人机操作者常利用技术优势规避监管,使得保护工作陷入被动。这种“有法难依”的尴尬,暴露出新技术应用与法规完善之间的脱节。
更深层次的问题,恐怕还在于技术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认知冲突。部分摄影爱好者认为“专业设备不会伤鸟”,却忽视了鸟类对噪音、光影的敏感特性。而更大的问题,恐怕还是摄影爱好者没有建立良好的生态伦理观念,缺乏对自然生态遵循“不打扰”原则的认知。追求极致影像并没有错,但这种极致应该限定在对自然生态的“不打扰”之上。用无人机螺旋桨的轰鸣声制造出“鸟浪”时,其实更应该想一想:在追求极致影像与守护自然生态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我们拍摄的底线又在哪里?
![]()
路边有很多人使用无人机拍摄“鸟浪” 图据网络
艺术摄影与生态保护并非是相互冲突的对立面。真正的生态摄影,应当像观鸟基地的隐蔽拍摄,用长焦镜头记录自然状态;也应当像科研人员的定点观察,在尊重中获取珍贵影像。如果无人机从“干扰工具”变为“监测助手”,如果摄影者从“追逐者”变为“守护者”,我们才能实现艺术与生态的双赢。
黄河三角洲的候鸟年复一年如期而至,它们用翅膀丈量着自然的底线。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守护这片净土,我们手中的拍摄工具,应成为记录生态之美的音符,而非惊扰生命的噪音。唯有如此,方能让“鸟浪”景观永续存在,让生态摄影回归其保护自然的本质。
来源 | 大象新闻评论员 李长需
主编 | 彭丹
编辑 | 蒋黎明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