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私域直播因其特有的封闭性和隐蔽性,成为不良商家规避监管的“法外”之地。他们将目标锁定老年人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将老年消费者诱入小众平台私域直播间,利用老年消费者信息相对闭塞、防范意识较弱等特点,进行洗脑式营销和诈骗活动,骗取老年消费者下单购买产品,成为侵害老年消费者权益的新型顽疾。
![]()
为深入了解老年消费私域直播领域的真实情况,更好地维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山东省消费者协会联合中国消费者杂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沈阳、济南、成都等15省市消协组织(委员会)共同开展了“护银龄 破暗域——多省市联动私域直播乱象消费调查”活动。现公布线上线下调查结果。
一、线上情况
本次线上调查通过各省市消费者协会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133份。受访者中以56-70岁老年人为主,占80.07%;从居住地来看,城市受访者占比43.87%,略高于其他区域;从学历构成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老年受访者占比34.98%,反映出该群体在参与此类线上调查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基于本次线上问卷调查数据,当前老年消费私域直播领域存在四大类突出问题:
一是精准围猎老年群体。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情感需求强、辨别弱的特点,通过线上推广(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等)和线下活动(免费礼品、义诊等)手段引流至封闭私域,以“独家低价”“治病功效”话术(超40%消费者提及)、虚假剧情(43.91%消费者遭遇)实施诱导营销。
二是虚假宣传频发,信任度极低。近半数(49.66%)消费者遇到过“虚假/夸大宣传”,超四成(42.52%)消费者认为私域直播间内容存在违规现象,比如,主播常用“极限词/违禁词”、虚构原价、资质造假等;仅有17.17%的消费者选择信任,占比不足二成。
三是商品售后问题突出,权益无保障。42.35%的消费者遇到过“商品以次充好”,26.47%的消费者遭遇过“赠品高额运费”,还存在“售后拉黑(9.77%)”“付款不发货(6.53%)”“退换货难(15.41%)”“记录难查(9.34%)”等问题,全链路存在短板。
四是隐蔽性强,维权难度大。19.07%的消费者分不清私域与正规平台,增加维权难度。尽管有85.83%的消费者有初步固证意识,但证据类型集中于付款记录(60.79%)、聊天截图(51.05%),对于关键的“直播录屏”,仅有14.32%的消费者有保存意识;此外,14.17%的消费者无任何固证意识,5.38%的消费者在权益受损后选择“自认倒霉”,进一步凸显了维权意识与能力的不足。
二、线下情况
本次线下体察共计招募30名志愿者,经专业培训后,模拟消费者真实消费过程,通过参加健康讲座、与广场舞爱好者接触沟通、在超市排队领鸡蛋等多种引流渠道,获取私域微信群的进群资格,潜伏在群内,观看直播,取证固证。调查期间,志愿者共计潜伏私域微信群46个,获取问题直播间有效样本30个。
线下体察发现,私域直播间通常通过组建微信群、以赠送鸡蛋等小利为诱饵,将老年人群体诱导至线上平台,进而利用签到奖励、积分兑换、限时促销等方式,维系老年用户观看直播的黏性。在直播过程中,商家普遍存在虚假宣传、假冒专家、夸大功效等违规宣传行为,所售商品也存在价格虚高、物流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线下体察所涉及的30个直播间样本,均存在不同类型和程度的违规行为。
(一)内容违规:虚假宣传与诱导手法泛滥
涉病疗效虚假宣传:该类行为最为普遍,通常将普通食品或饰品宣称具有疾病缓解或治疗功效。
案例分享型诱导:部分直播间为规避市场监管,并不直接以“小黄车”形式挂货销售,而是通过纯连麦分享的方式进行洗脑操作。这些“托儿”往往情绪激动、台词熟练,刻意强调产品“立即起效”“根治某病”“错过即亏”等极端承诺。此类案例分享的真实性严重存疑:一是身份真实性无法验证,二是所谓案例效果无医学实证支持,三是在互动设计中刻意排除真实用户的质疑声音。
打造专家人设:部分直播间涉嫌打造专家人设,突出特点为通过角色扮演虚构权威身份,常见手段包括自称“专家”“医生”“教授”等,并宣称所推荐的技术或产品有“相关技术突破”。
健康恐吓型内容:少量直播间利用老年人对疾病的担忧心理,通过刺激性文字词汇,吸引老年消费者注意,渲染某些疾病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并搭配“健康讲座”洗脑,进而推销产品。
弹幕协同规避监管:部分直播间主播表现异常谨慎,在口播内容上不直接违规,但通过弹幕中的“消费者”提问或“分享”间接传递违规信息,如暗示治疗效果或夸大功效。
(二)商品欺诈:价格、功效与资质多重失信
价格维度:虚构原价制造溢价。部分直播间刻意宣称原价高昂,再逐步降价,制造巨大价格落差,从而给老年消费者营造“占便宜”的心理错觉。
功效维度:普遍存在虚假与夸大宣传。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禁止使用医疗用语或易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用语的规定,这种诱导误导性宣传极易使老年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
资质维度:虚构权威与认证误导。如假扮专家并声称“要去香港给李嘉诚看病”、鼓吹所谓“祖传中医秘方”、上演情景剧下跪谢恩等剧情化营销手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普通食品不得宣称保健功能或疾病预防治疗功效。
(三)黏性构建:基于行为心理的精密诱导
很多直播间在营销过程中,存在大量精心设计的行为诱导机制,通过持续性的情感与时间投资捆绑用户,大幅提高消费者退出门槛与维权放弃率。
(四)售后障碍:物流与证据缺失加剧维权难
物流信息缺失与查询障碍。部分商品发货极其缓慢,商家常以“系统升级”“仓库整理”等理由敷衍拖延,导致消费者无法掌握商品实际状态,维权缺乏基础依据。
诱导线下支付与责任规避。部分直播间还引导消费者跳出平台交易,转而通过线下报名预订、私下转账或现金支付等方式完成购买。
直播内容隐匿与证据灭失。私域直播间普遍没有直播回放功能。消费者无法回看直播内容、商家所作出的承诺以及展示的商品效果等关键证据。
(五)运营规避:反调查与隐蔽化策略升级
多节点资格审核。部分直播间设置了严密的多节点资格审核机制,入群渠道严格控制,仅限内部工作人员邀请方可进入,陌生人邀请入群一经发现立即移除。
规避式责任转移。出镜主播直接宣称治病功效的表述有所减少,转而大量采用“用户分享”形式,由雇佣的“托儿”冒充消费者讲述使用效果,运营方不再明确声称主播为专家,但通过场景布设、服装道具、专业术语堆砌等方式刻意营造权威氛围,使消费者产生专家误导联想。
(大众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