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于获取额外利益,一旦其诉求未能如愿实现,便可能采取对抗性手段施加压力。
当地时间10月24日,德国央行行长发表讲话指出,欧洲应优先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与中国在贸易领域的摩擦。但他同时补充道:“若对华采取报复措施成为唯一出路,那么我们必须展现出坚定立场,并作出果断抉择。”
![]()
稀土——这一被誉为现代工业“维生素”的关键资源,正将欧洲推向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
一方面是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则是高调宣称要动用反制工具,德国与法国的真实意图究竟是决心“硬刚”,还是借势施压迫使中方让步,以争取更多谈判空间?
德法威胁
近期,欧洲政坛风向突变,德国与法国对中国的外交语气明显趋强。
在一次欧盟峰会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态,直指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的管制政策,并提议欧盟启动所有可用的贸易防御机制,包括最严厉的应对工具。
![]()
紧随其后,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也发声支持,称如果最终不得不对中国采取报复行动,德国就必须拿出勇气,采取坚决且有力的回应。
一时间,德法两国似乎正联手推动一场针对中国的联合施压行动。
![]()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纳格尔这番强硬言论是在柏林举行的全球对话会议上提出的。
他在强调欧洲需为“强硬回应”做好心理准备的同时,话锋随即转变,表达了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与中国达成共识的期待。
![]()
他坦言,尽管要做好最坏打算,但真正理想的结果依然是双方能够坐下来谈判,找到共存共荣的解决方案。
这种既放狠话又留余地的做法,明眼人不难看出:其目的并非真的撕破脸皮,而是试图以高压姿态换取更多博弈筹码。
![]()
一场精心策划的实力展示
德法所展现的这种“强硬姿态”,与其说是主动出击,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带有防御性质的战略表演。
他们口中所谓的终极武器,正是2023年12月正式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该法案被广泛视为欧盟在面对外部经济压力时最具威慑力的法律工具之一。
![]()
根据法案规定,欧盟可在特定条件下实施一系列反制措施,涵盖限制商品和服务贸易、暂停知识产权保护、控制外资流入等多个层面。
由于这些手段覆盖面广、打击力度强,具备极高的震慑力,因此被外界称为欧盟经贸领域的“核选项”。
![]()
正因其影响深远、风险巨大并具有强烈象征意义,自法案落地以来,欧盟始终未实际启用过此项机制,仅将其作为战略底牌用于外交言辞和政策威慑之中。
听起来威力惊人,但现实情况是,自2023年底生效至今,这项“大杀器”从未真正投入实战。
![]()
这一点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它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执行,而在于制造心理压力。
这类话语更多是为了在国内塑造强硬形象,在国际谈判中增加讨价还价的资本。
![]()
本质上,这是一种避免彻底决裂,却又企图通过暗示冲突来谋取利益的策略。
嘴上喊打身体却很诚实
在舞台上的强硬姿态背后,隐藏着德法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
以稀土为例,中国的出口管控政策精准击中了德国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命脉。
无论是电动汽车电机、半导体元件,还是精密机械设备,哪一项关键技术能离得开稀土材料的支持?
![]()
德国在多个战略性产业中,对稀土进口的依存度极高。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加工国,任何政策调整都足以引发德国企业界对供应链断裂的普遍担忧,这直接关系到产业生存底线。
![]()
再看市场联系,中欧之间的经济纽带早已深度融合。
德国汽车工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提供的产能配套与消费需求,而法国奢侈品行业则严重仰赖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支撑。
这个规模庞大的经济体,不仅是它们增长的动力源,更是稳定其国内经济的基本盘,也成为制约其采取极端行动的根本因素。
优势不再焦虑写在脸上
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论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层次的结构性不安。
![]()
归根结底,欧洲尤其是德国,正在艰难适应一个自身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的新格局。
外交辞令中的激烈情绪,实则是对其全球竞争力相对下滑的一种本能反应。
![]()
德国引以为豪的传统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同比增长接近100%。
![]()
德国车企不仅要承受来自中国品牌的低价竞争压力,更在新能源转型与智能驾驶技术等关键赛道上,目睹自身技术领先优势逐步被蚕食。
过去那种凭借品牌溢价和技术壁垒就能在中国轻松获利的时代已经终结。
![]()
如今,欧洲企业必须正面迎战日益强大的本土竞争对手。这种地位逆转带来的失落感,不可避免地转化为集体性的挫败与焦虑。
结语
因此,某些政客的激进言论,并非经过周密考量的国家战略,更像是在全球竞争中失利后的情绪宣泄与战术施压。
这种“双面话术”并非认知错乱,而是一种清醒的投机行为,清晰反映出当前欧洲在战略选择上的两难处境。
他们既希望通过强硬姿态延缓影响力衰退的速度,又清楚地认识到与中国经济深度交织的现实难以割裂。
真正的出路从来不是停留在口头恫吓的“核选项”,而是勇敢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变迁。
若继续沉迷于虚张声势的表演,最终只会加剧自身的孤立与被动。
信源: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