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美国还能重返月球吗?最近一段时间,美国航天界可谓风波不断:NASA局长人选之争闹得沸沸扬扬,马斯克在社交平台公开嘲讽代理局长“智商不过百”,而唯一值得欣慰的飞船对接进展,却要等到明年才能进入载人测试阶段。
回望上世纪六十年代,阿波罗计划曾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巅峰之作。当时美国豪掷超过2000亿美元(按当前购买力计算),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奠定了其在全球航天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彼时的NASA,是当之无愧的技术先锋和国家象征。
![]()
然而自苏联解体后,美国航天的脚步逐渐放缓。近几十年来,NASA更多扮演的是维持现状的角色,而非开拓者。直到中国航天稳步崛起——天舟一号实现精准对接那天起,美国方面明显感受到压力陡增,焦虑情绪迅速蔓延。再加上前总统特朗普急于打造个人政治遗产,于2017年仓促宣布重启登月工程,并喊出“必须抢在中国之前”的口号,整个计划从启动之初就带着强烈的应激色彩。
可这种“紧急动员”式的决策并未建立在扎实基础上。当年阿波罗耗资超2000亿,如今所谓的“阿耳忒弥斯计划”预算却被压缩至区区200亿美元,削减幅度令人咋舌。这哪里是推动深空探索,更像是试图用极少投入撬动巨大成果,幻想“四两拨千斤”。
![]()
更让人担忧的是项目执行团队的构成。主导任务的NASA自身已显疲态,合作方中既有长期延误、成本失控的波音公司,又有心思早已飞向火星的SpaceX。这样的三方组合,缺乏统一目标与协同机制,几乎注定了推进过程步履维艰。
而在顶层设计上,决策层更是频频干预技术路线。特朗普政府坚持跳过无人探测直接实施载人登月,尽管多位专家警告此举风险极高,“可能无法安全返回”,但高层仍执意强行推进。结果很快显现:作为核心运载工具的SLS火箭沦为“史上最贵失败品”之一,累计投入近200亿美元,单次发射成本高达40亿,故障记录多达二十余项,发射时间反复推迟十余次。
![]()
比火箭更早退出战场的是月球车项目,在耗费4.5亿美元之后被彻底取消,成为该计划中首个夭折的关键子系统。至于SpaceX,马斯克本人对月球兴趣寥寥,其重心始终聚焦于星际移民与火星殖民。他曾承诺为日本富豪前泽友作执行绕月飞行任务,最终也不了了之。这意味着NASA寄予厚望的商业合作伙伴,从一开始就未真正全情投入。
本就进度滞后的计划,又在2025年10月遭遇三重打击,整场登月大戏演变成一场高层权力博弈。首先是NASA局长职位引发激烈争夺,代理局长肖恩·达菲与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展开正面交锋,双方代表甚至直接致电特朗普寻求支持,这场围绕太空机构领导权的角力,堪比白宫级别的政治剧。
![]()
达菲急于将临时职务转正,因他的代理任期将于年底结束,而NASA明年面临多项关键任务节点,人事空缺将严重影响进程。为削弱对手,他授意团队放出消息,称艾萨克曼雇佣说客及网络红人进行舆论造势,试图影响提名结果。此举立即遭到艾萨克曼否认,并反指对方恶意抹黑。
而艾萨克曼背景复杂,不仅是SpaceX早期投资人,还与马斯克私交甚密。此前因曾向民主党捐款而被特朗普撤回提名,如今借机再度冲击这一职位。除此之外,退役空军军官约瑟夫·瓜斯泰拉、前国会议员迈克·加西亚也纷纷加入竞争行列,局长席位之争的激烈程度远超登月任务本身的技术挑战。
![]()
为了彰显权威,达菲选择向SpaceX发难,公开指责其在“阿耳忒弥斯3号”任务中严重滞后,提出考虑更换着陆器供应商。要知道,这份价值44亿美元的合同早在2021年便已授予SpaceX,如今突然动摇,无疑释放出强烈信号。
此言一出,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立刻积极响应,其研发多年的“蓝月”着陆器正苦于无用武之地。NASA随即表态,要求SpaceX与蓝色起源在10月29日前提交各自的加速方案,此举形同下达最后通牒,意图施压现有承包商提速履约。
![]()
这一系列操作彻底激怒马斯克。他在社交媒体连发多条动态,痛批达菲为“傻瓜肖恩”,讽刺掌管国家航天事业的人“智力仅停留在两位数水平”。他还调侃达菲曾是一名攀岩运动员的经历:“一个靠爬树出名的人,现在居然负责指挥太空飞行?”
不仅如此,马斯克还大量转发批评达菲的内容,公开声援好友艾萨克曼,并撂下狠话:“未来所有登月任务都将由星舰完成,你们记住这句话。”尽管星舰此前已连续三次试飞失败,但他依旧表现出极强自信,究竟是底气十足还是情绪主导,外界难以判断。
![]()
就在纷争不断之际,终于传来一则看似积极的消息:据10月26日报道,用于载人绕月的“猎户座”飞船已成功与SLS火箭完成机械对接。原本以为这是混乱中的转折点,细究才发现,这次对接仅为地面流程验证,真正的载人飞行测试最早也要等到2026年4月,乐观估计或提前至2月——距离当前2025年10月底仍有半年以上等待期。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已是“阿耳忒弥斯计划”第N次延期。最初规划为2024年执行“阿耳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2025年底完成“阿耳忒弥斯3号”登月。但2024年初调整为2025年9月与2026年9月;同年12月再度推迟至2026年4月和2027年中期,理由是“猎户座”飞船的隔热罩与生命维持系统需大规模修复。
![]()
曾经担心中国抢先实现载人登月,如今美方自己的日程表已乱作一团,却仍坚称“2027年必胜”。有网友扒出中国载人登月计划的时间线:从火箭研制到飞船测试,再到分阶段演练,每一步都清晰明确、稳步推进。相较之下,美国仅延期就累积三年之久,如此混乱局面下还宣称“必赢”,实在令人费解。
这场闹剧背后暴露出深层次问题。首先是资金不足。阿波罗时代的巨额投入若换算成今日币值,远超当前“阿耳忒弥斯”的总预算。指望通过私营企业分摊成本,反而因利益分歧导致协作低效、责任不清,最终拖慢整体节奏。
![]()
波音屡次交付不合格产品,SpaceX则心不在焉,商业公司的盈利导向与航天工程所需的极致严谨存在根本冲突。NASA希望通过外包节省开支,实则陷入“省小钱赔大命”的困局,堪称典型的战略失误。
其次是管理体系崩溃。局长人选悬而未决,内部派系明争暗斗,达菲甚至提议将NASA并入交通部管辖,完全背离航天独立发展的专业逻辑。这不是在推动科技进步,而是把国家级战略项目当作权力游戏的筹码。
![]()
技术层面同样隐患重重。SLS火箭大量沿用航天飞机时期的老旧部件,却被包装为“新一代重型运载工具”,频繁出现故障自然不可避免。“猎户座”飞船的热防护系统问题拖延一年多未能解决,即便完成对接也无法立即开展测试,反映出基础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对比当年阿波罗时期举国体制下的高效协同,今天的美国航天缺失的不只是财政支持,更是那种集中资源攻坚克难的决心与科学求实的精神。那时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只为一个共同目标奋斗;如今却把登月当成政客刷存在感、商人谋取利益、官僚争夺职位的舞台,结局只能是一地鸡毛。
照目前节奏发展下去,等中国在2030年前后顺利实施载人登月时,美国或许仍在为谁当局长、哪家公司中标而争吵不休。毕竟,真正的太空探索从来不靠嘴皮子功夫,也不会因几句强硬表态就能缩短距离。月球不会因为谁嗓门大就自动靠近。这场尚未落幕的登月大戏,我们不妨继续围观,静待最终谁能真正踏上那片寂静的土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