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所百年老院如何永葆生机,回应百姓对优质医疗的新期待?作为国家首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南京鼓楼医院以其系统性的创新实践和精细化的管理智慧,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南京鼓楼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于成功近日表示,“攀登”与“坚守”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医院从合理用药等多个领域系统性改革,为“老院焕新”创造新的机遇。
扩容下沉 锚定“疑难危重症”
床位近5000张,年门急诊量超600万人次,构建了覆盖“药库-药房-病区-患者”的药品全流程追溯体系。每一盒药、每一支注射液,从进入医院到用于患者,其流转信息都清晰可查……在南京鼓楼医院,现代化的医疗服务体验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
“目前,我们的核心定位是‘解决疑难危重症’。”于成功介绍,医院主动优化患者结构,延展医院优势,坚守大型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引领性职责。
这种定位体现在清晰的学科战略上。医院通过科学的学科分层建设,对骨科、风湿免疫科、妇产科等优势学科给予重点支持,旨在打造有影响力的医疗技术高地。
在疑难感染性疾病诊疗领域,医院依托资源整合优势,积极引入并规范应用新型抗菌药,进一步强化了“疑难危重症” 救治核心能力。
“打造好的医疗服务,如果只看结局难免片面。”于成功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足球赢球是主要标准,但医疗如果只是聚焦将病治好,而忽视其他因素,比如更多的经济代价,或让患者承受更多痛苦,就算不上高质量。”因此,南京鼓楼医院强调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同等重要。
据了解,在锚定“疑难危重症”方向后,医院也开启了广纳人才的战略,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鼓励医生了解、学习新理念、新技术。
精准管药 构建“全链条管理”新范式
在医疗质量的核心环节——合理用药领域,南京鼓楼医院展示了“样板间”。面对国考指标与复杂临床需求的双重压力,医院没有简单“一刀切”,而是构建了一套科学、严谨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全链条管理路径”。
制度先行,组织保障。医院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院长挂帅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多个专项小组,对抗生素、抗凝药等重点药物进行分级授权和精细管控。
在政策协助创新药进院方面,南京鼓楼医院确保创新药评审流程快速启动,避免因流程滞后影响临床使用,动态跟进创新药的临床价值与应用需求变化。
医院在国内较早探索临床药师制,让药师从药房走向病房,全程参与诊疗,并对不合理用药拥有“一票否决权”。“专业的人解决专业的事,这有效弥补了医生在用药细节上的盲区。”于成功说。
面对年均600多万张处方,医院依托AI临床决策辅助系统进行初审,异常处方再由药师复核。对于安全范围窄(容易有副作用)的药物,则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等工具,实现“起效且无副作用”的精准剂量控制。
“抗生素使用强度的控制是医院的重要任务,不能为凑指标牺牲患者利益,这是医院管理层的共识。”于成功坦言,医院抗生素的使用实现了“不盲目、不滥用”,以患者疾病需求为导向。
大力支持创新 以“四个创新”驱动质变
从宏大的“一院三区”布局到微观的“血药浓度监测”,从尖端的技术创新到温暖的人文细节,南京鼓楼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是一条以精细化管理为支撑的系统工程。
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于成功将医院的发展战略概括为“四个创新”,而这四大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学科建设、人才储备与具体的医疗实践之上。
以体系创新为例,医院构建了覆盖“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的疑难危重症救治体系,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在智慧医疗方面,医院自主开发的AI软件能自动计算脊柱侧弯度数;内镜检查时,AI可以实时辅助识别早期病变。这些技术协助医生完成日常诊疗工作,共同护航患者健康。
于成功透露,医院每年投入近2亿元支持创新,设立了新技术立项、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和平台建设三类资金。
“技术是医疗的本质,最终要通过体系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和前瞻性的布局,才能转化为患者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安全感,创新战略是我们的有力‘武器’。”于成功总结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