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儿。
10月24号那天,教育部发布了一条禁令:严禁手机进入课堂。
从出发点来看,这是条‘理论上’绝对正确的规定——为了学生好,为了孩子们能好好上课。
我能想象到来自学生群体的反对和不满,可是我咋也没想到,最先表达不满的竟然是家长朋友们。
是的,你没看错。很多家长朋友对这条‘一刀切’的禁令非常不满。至于原因嘛,根据孩子年龄不同,家长们的不满也不一样。
![]()
首先咱们来看小学阶段。
这阶段孩子普遍没有手机,因为孩子还小,上下学都由家长接送,平常也不会独自外出,他们没有使用和拥有手机的必要。
但是,由于现如今教育改革要求,小学尽量少布置作业,尤其是低年级更是被要求不要布置书面作业。
于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老师会把作业发到家长群里,要求家长监督完成。很多作业不需要写,但是得拍照、拍视频上传,老师还会立即批改,有错的打回重新完成。
前几年我也经历过这些,很是讨厌。每天下班累得要死,到家还得当‘家教’。有时候实在懒得管,就把手机丢给他,让他自己完成。我估计不少家长,都有此类经历。
把手机丢给孩子,自己是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好几次去拿回手机时,孩子都在看短视频,不过好在作业倒是写完了。批评过几次孩子,可都没啥效果,于是就不敢让他自己在房间拿着手机完成作业了,因为我知道短视频上有太多不适合他这个年龄看的内容。
孩子在小学阶段,除了完成一些简单的作业,其他时间对手机是没啥需求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确对手机有所依赖。当然不排除用手机完成作业,给孩子使用手机开了个不好的头。
![]()
但更多的情况下,孩子对手机的沉迷,我觉得是极个别家长不负责任、‘主动培养’出来的。比如小时候用手机哄孩子吃饭,给孩子手机来换取自己片刻清闲,家长沉迷手机的不好‘带头作用’等。
我接孩子时,见过很多家长在前面骑电驴,孩子在后座刷视频玩游戏的场景,如此‘培养’,孩子不沉迷手机才怪。
接下来说说中学阶段。
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年龄增加,心智、自我意识等开始快速成长,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远超小学阶段的多种需求。比如: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独自上下学、逛街看电影、吃饭喝奶茶。
这些需求是正常的成长轨迹,家长们通常都理解并支持。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孩子安全问题。
大街上电动车横冲直撞,机动车密密麻麻,万一出点事,得让孩子能联系上家长才行;和同学出去玩,难免得花钱,给现金容易丢;找不到同学了,得打电话发微信,想看电影网上提前买票便宜还方便。
这些情景下,孩子有手机,就能免去担心,少花不少冤枉钱。于是从初中起,孩子们中间开始有人有了手机。也许刚开始只是极个别同学有,但初中的孩子大家都懂,有了攀比心。别人有了,自己也想要。过不了多久,班里有手机的人就会多起来。
那些有了手机的同学,可以加上好友,聊天游戏,慢慢就成了小圈子。你家孩子没手机,就没法融入一些圈子,或者交不到好朋友,自然会失落。
![]()
而手机的吸引力,大家都知道,成年人很多尚且无法自拔,何况是十来岁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咱们拥有手机多年,他们才刚开始拥有,新鲜感、好奇心叠加手机上短视频、游戏的吸引,他们根本没法抵挡诱惑。
可以这么说,初中是孩子手机问题最严重的阶段。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制力不足,另一方面却是他们会面对人生第一次淘汰——中考,可他们不能意识问题的严重性。
到了高中阶段,情况能好不少。倒不是说这个年龄段孩子不会沉迷于手机,而是初中那批沉迷手机导致学业荒废的孩子,会被中考淘汰,进入不了高中校园。
高中就不是义务教育了,所以两极分化严重。重点高中几乎不存在手机问题,因为能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普遍都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而普通高中、垫底高中的孩子,往往会受到班级氛围影响,如果整体氛围都是沉迷手机,那孩子大概率被浸染。
中考,看似考的是文化课,但实际上也是对自控能力的选拔。
升入高中后,孩子对手机的需求,其实更加强烈。他们年龄更大更接近成人,有了社交圈,也会喜欢异性想约会,独自活动能力更强了,手机就成了他们的一种必需品,跟咱们成年离不开手机一样,手机是一种生活工具。
所以大家看到了,随着孩子成长,对手机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矛盾也是很明显的:出于上下学、外出安全问题,以及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增加,孩子越来越需要有自己的手机;可叛逆期没啥自控能力的初中生有了自己手机,很容易沉溺其中,耽误了学习,人生就废了。
![]()
因此,教育部这条‘一刀切’禁令,才会让家长朋友们不满。不让孩子带手机,万一上下学路上出个事咋办?不能为了成绩,其他的一概不顾吧。
更重要的是,这禁令存在推卸责任的‘嫌疑’。
不让手机进校园,这活由谁来监工呢?
对每个进校学生搜身,每天都搜?还是在校门口装上安检仪?都不现实吧。
所以大概率‘这活’还得落到家长身上。试想,如果你家孩子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被老师发现,会怎么处理?不用想,肯定是打电话给你。然后你就得屁颠屁颠地跑学校,挨顿批评,被要求管好你家孩子。
关于这条‘手机封杀令’,我也是觉得不太好,哪怕出发点是好的,可方式方法却有点像‘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意思。
学生沉迷手机影响学习,的确是大问题,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难道只有‘禁止’吗?
非也!
手机只是个工具,它的存在本身不是错误,不然咱们也不会人手一台了。咱们也知道,有人用手机打游戏、刷视频;有人用手机看书阅读、提升自己;也有人用手机工作、挣钱。
因此,如何使用手机,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手机才是问题的本质。
![]()
我觉得教育部应该考虑在初高中阶段,增设一门‘手机课’,就像当年计算机兴起时,开设‘微机课’那样。
如今孩子对手机的认识,仅停留在社交、娱乐、游戏这些方面。这些是手机的主要功能,但咱们都知道手机的用途远不止这些。
手机课上,可以讲讲手机系统、短视频拍摄、游戏开发、网购平台运营等方面的基础内容。当孩子们了解了短视频是如何拍摄出来的,自然就知道短视频有多么‘假’;当孩子们了解了算法推荐机制,就明白为啥一看短视频就停不下来,因为它们就是精神鸦片。
当然了,肯定会有一部分孩子在学习后,对手机更加有兴趣了,这未必就是坏事。
虽然这么说可能一些家长不乐意听。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天赋,多数成绩下游的孩子,其实是不适合走上学这条路的。如果孩子手机非常感兴趣,完全可以让引导他们更加深入的学习,这也算是掌握一门技术了。
还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些作业,比如拍摄短视频,获得1000点赞等,让孩子们知道网红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这门课能教的东西其实非常多,因为现在手机功能太强大了,实用性便捷性远超当年的计算机。
开设这门课,是主动给孩子一个引导,让孩子们知道手机是个非常好的工具,用好了它是你的人生的助手,用不好它会毁了你的人生。
![]()
写到这里差不多该结束了。
以往咱们总说教育是‘教书育人’,可现在大家都能感觉到,教育已经变味了——过度重视成绩,为了成绩牺牲了孩子的健康,不再要求全面发展了,也不要求德智体美劳了。
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是如今的‘宗旨’。
教育需要把‘育人’这一块的责任重新拾起来担,不能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更不能为了成绩,把学习之外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
手机的确是个问题,但不能因为它造成了问题,就不管不顾地‘禁止’它进校园。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为啥教育的吸引力,比不过一个没有生命的‘工业产品’。填鸭式教育,是不是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刻?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