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书叫《故宫还可以这么看》,上市首月就卖了一万册。
![]()
故宫相关的书早就满坑满谷了,为啥这样一个老题材,还能跑出这样的成绩?
![]()
今天就跟各位聊聊。
图书选题到底怎么定?我认为,打破思维惯性是关键。
对新人作者来说,选题是一块绊脚石,但也可能成为拐点。
不少人一上来就想着,“历史书必须按时间线写”“文物书就得分类讲解”——结果就是千篇一律,读者早就看腻了。
那这本书是怎么做的?
它没有硬套时间线,也不机械分类,用100个生动小故事串起全书。
比如“皇帝的‘摆烂’日常”“宫廷里的西洋药材”……每个标题直接抓人,内容扎实有料。
![]()
这说明什么?
千万别小看目录和标题的力量,起得好,书就自带流量。
说到底,这是一种“反转思维”:放弃传统写法,去做读者真正愿意看、能看进去的内容。
很多人刚开始写书,总想着写得“深奥”“专业”,觉得那样才有面子、有市场。
但真相是,写作的本质是沟通,不是自我表达。
你得时刻站在读者这边想:这内容对我有帮助吗?我看得下去吗?我爸妈会感兴趣吗?
《故宫还可以这么看》恰恰证明了: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出文化背后的细节,才能真正让内容走进人心。
故宫书的市场从来不缺“高大上”,缺的是能打动普通人的内容。
所以,内容、趣味、专业,这三者缺一不可:扎实的内容是根本,轻松的表达吸引人读下去,专业的底蕴让人信服。只有三者协同,你的书才能既有价值,又不劝退。
此外,这本书还做对了一件事:用画面辅助理解。
书中加入了大量手绘插画,还原那些无法实拍的历史场景,连“小太监愁眉苦脸”这样的细节都生动呈现。
文字说不清的事,一张好插图能让读者“秒懂”。很多作者在配图上舍不得花力气,结果书变得枯燥乏味,非常可惜。
![]()
书写得好,当然也要卖得用心。
很多作者把全部精力压在写作上,却忽略了推广。现实是,再好的内容,没人知道也难成爆款。
这本书由机工社出版,联合当当网,通过数据精准推送给“故宫文化爱好者”,同时配合短视频宣传。说白了,就是让书出现在对的人眼前。
新书营销绝不是发几条朋友圈那么简单,要善用平台资源和工具,系统性地触达精准读者。
总结来看,做出一本受欢迎的老题材新书,离不开这几点:
放弃传统套路,从读者真实兴趣出发;
用故事带动知识,让内容既有吸引力又有深度;
专业内容要做软处理,增强可读性;
视觉元素不是点缀,而是理解的关键辅助;
出版后必须配套精准营销,让好书不被埋没。
希望这个案例能带给你一些实在的启发。如果你也在准备自己的书,不妨从这些角度重新思考一遍。
我还想起我们秋叶写书私房课的学员霍英杰也出版了一本有关故宫的图书,叫做《跟着Q宝游故宫》,上市当天即断货加印。
![]()
这本《跟着Q宝游故宫》做得相当聪明。
它直接采用霍英杰儿子“Q宝”的视角,用孩子的语言带读者逛故宫,打破了传统攻略书的距离感,让孩子天然有代入感。
它精准解决了家长带娃逛故宫的四大核心痛点:
用思维导图梳理复杂知识,帮孩子和家长一目了然,轻松记忆。 提供多条针对性游览路线,直接给出省心专业的行程方案。 设计多个互动打卡游戏,将被动参观变为主动探索,提升孩子参与感。 自然延展历史与文化常识,让孩子的收获远超一趟行程本身。 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套实用的“亲子故宫解决方案”。
![]()
你看,是不是和上文中《故宫还可以这么看》一样,把老题材做出了新意,所以赢得了市场?
我们秋叶写书私房课经过8年迭代,37期课程持续升级,早就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写书方法论,目前已经帮助包括霍英杰在内的343位新人作者成功出书。
如果你也拥有专业积累,希望写出一本能打动市场、经得起检验的书,却苦于找不到独特的切入点,或担心作品被淹没,10月28日晚上19点,来秋叶大叔直播间,详细告诉你怎么把你的专业经验梳理成体系,写成一本书,然后打造成个人品牌。我们的这套实操方法,会帮你把积攒的好东西,变成实实在在影响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