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不是那场公开演讲,刘瑜这位平时不太喜欢上热搜的清华副教授,大概不会突然成了热词制造机。
她那句“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学术圈这池看似平静的水,一时间水花四起,争议四面开花。
这句话说得直白,甚至有点刺耳。可正因为太真实,才让人听得心里发紧。尤其是在一个博士头衔越来越普遍、但“博士到底该干啥”这个问题仍然模糊的当下,她这句话就像把窗户纸给捅破了。
![]()
当然,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震惊:“你怎么能这样说同行?”但冷静下来想一想,她说的到底是不是事实?她是不是只是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或者说不愿说的话?
这话不是她随便发个微博吐槽,而是在一次正式的学术会议上说出来的。她举了一个例子,说某位博士花了三四年时间,写了一篇关于1920年代的“安源罢工”的论文,几十万字,史料详实,但看完之后她的感觉是:没啥新意,也没啥意义。
她的原话差不多意思是,“你这研究,除了完成任务,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很多人听完会觉得这话有点太苛刻了,人家辛苦几年,你一口就给定了性。
![]()
但换个角度看,刘瑜不是要否定那篇论文的努力,而是在质疑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培养这么多博士,究竟是为了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还是要他们成为思考的发动机?
说到底,她批评的不是具体哪个人,而是整个文科博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按部就班”:选题套路化,框架模板化,论文只求过关,思想深度却很有限。刘瑜的这番话,其实是一次不太客气但很有必要的提醒:我们不能只关注博士帽戴得漂不漂亮,更要关心脑袋里到底有没有东西。
这场发言一出,迅速在网上发酵。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有网友说,她太理想主义,不考虑现实压力;也有人说,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可不管立场如何,至少她让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重新被摆到了台面上。
![]()
一堆“高学历”,为啥还会“平庸”?
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这年头,博士不稀奇了。我国每年新增博士超过7万人,文科博士的比例也在稳步上涨。但数量多了,不代表质量自动跟得上。尤其在文科领域,“博士”这个头衔,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身份”,而不是能力的象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一些高校或者研究机构里,博士论文的标准是:资料要全、格式要对、脚注要规范。很多人从入学那天起,就开始“对标优秀案例”,按图索骥写出一篇四平八稳但毫无锋芒的作品。
论文写完了,导师说“不错”,评审也打了高分,可是除了毕业答辩那天,几乎没人再翻开那篇论文看第二遍。
![]()
刘瑜的批评,其实正是冲着这种“程序化”的博士培养方式来的。她不是针对谁,她说的是一种现象——博士们太忙于完成任务,太少去问“这个研究有啥意义”。久而久之,博士成了“学术流水线”上的产品,雷同、重复、无趣,也难怪她会说“平庸得令人发指”。
当然,批评容易,改变难。有时候学生也不是不想创新,而是整个学术体系给他们的空间实在太小。你要是写个特别新颖的题目,容易被认为“太冒险”;你要是写点跟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可能会被嫌“太不学术”。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自然更愿意选择安全路线,而不是冒险犯错。
但问题是,这种“安全第一”的思路,培养出来的不是思想家,而是“合格的复印机”。
![]()
文科博士的出路,不该只靠“熬资历”
很多人对文科博士有偏见,觉得他们“只会读书,不会做事”。但真相是,文科博士的价值,并不在于能不能造火箭,而在于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在文科领域的投入其实并不少,不管是“一带一路”研究、还是乡村治理、公共政策评估,很多文科博士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支撑,也在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
比如一些高校推出“跨学科创新项目”,鼓励文科博士与理工科、医药、城市规划等领域合作,从而让研究更贴近社会需要。这类项目的核心理念很直接:别只在书里打转,要把知识用在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地方。
![]()
再比如,文科博士就业的渠道也在变宽。过去大家觉得博士出来就得进高校、当老师,但现在越来越多文科博士进入智库、传媒、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甚至参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不是文科没用,而是看你怎么用。
但要让这些转变真正落地,还得从培养阶段就开始转变思路。博士生不该只是“学会写论文”,而是要“学会思考”和“学会表达”。导师也不该只当“评审官”,而要真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国文科教育,不能“照搬西方”,更不能“自我怀疑”
刘瑜有海外留学背景,这也让她的观点带有一种“比较眼光”。但她并不是在说“国外的月亮更圆”,而是在提醒我们,别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把自己搞丢了。
美国、欧洲的文科博士也不都是“天才”。事实上,根据一些国际教育报告,欧美国家的文科博士同样面临就业难、研究脱离现实、博士毕业“泡沫化”等问题。
![]()
但我国的优势在于体系健全、政策稳定、资源集中。比如“新文科”建设,就是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推动文科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通过设置“中华传统文化”“区域研究”“数字人文”等课程,让文科博士既懂历史、又看得见未来;既能做学问,也能讲故事。
还有不少海外留学生选择来我国攻读文科博士,这说明我国的文化影响力正在外溢。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我国文科教育正在形成自己的节奏和风格。
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人“平庸”,就怀疑整个体系,更不能因此就开始“全盘西化”。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找准问题,持续修正。刘瑜的那句话,不是掀桌子,而是拍醒我们别睡着。
![]()
有批评,才有进步;有争议,才有活力
刘瑜的那句“平庸得令人发指”,听上去像是在批评别人,其实更像是在提醒我们自己。她不怕得罪人,因为她知道,一句不合时宜的真话,往往比一百句客套话更有价值。
她不是要打击谁,而是希望我们别满足于“合格”,而要追求“有用”。在这个博士帽越来越容易戴、但真正有思想的人却越来越稀缺的时代,她的这番话,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想一想。
文科博士不是“废柴”,也不是“精英”,他们是社会思维的中坚,是国家文化的根基。只有当他们不再“平庸”,我们的社会才不会陷入“知识过剩、思想匮乏”的怪圈。
刘瑜的这番话,听起来狠,其实是爱。真正的批评,不是为了拆台,而是为了让这台机器运转得更好。所以,我们该感谢她——不是因为她说了大实话,而是她敢说,并且说得刚刚好。
参考资料:
刘瑜:当代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衰退现象.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