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1996年那次特殊的“交易”吗?中国用一架二战时期的拉9战机,从英国收藏家手里换回了一架已退役的海鹞GR.3垂直起降战机。
当时不少军事爱好者兴奋不已,以为中国会像后来仿制苏33原型机那样,搞出自己的垂直起降战机。
但结果却是,这架海鹞只是静静躺在博物馆里,从未被仿制。
为什么不仿制呢?其实中国军工打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大算盘,要是真傻乎乎照着仿制,才真是捡了芝麻丢了!
![]()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通过一个私人收藏家,用一架退役的拉-9战机换来了这架海鹞GR.3。
但别以为是捡了个大便宜,这架飞机到手的时候早就不是完整的作战机型了。
机身落满灰尘,关键的发动机、航电系统、武器控制部件早就被拆得一干二净,剩下的也就是个空壳子和一些基本的结构件。
说白了,这东西连能飞起来的样机都算不上,顶多算是个“实物模型”。
当时不少人觉得既然换来了,哪怕是个空壳也该仿制试试,毕竟垂直起降战机在当时看着挺时髦,英国在马岛战争里还用它创造了不错的战绩,一下子名声大噪。
![]()
但我们的工程师们从一开始就没把它当成仿制的蓝本,而是把它当成了一个“活教材”,专门用来测绘研究的。
为什么不能仿制?首先这架海鹞本身就不具备仿制的基础。
要知道,一款战机的核心从来不是外壳,而是里面的“心、脑、眼”,也就是发动机、航电和武器系统。
这架海鹞的这些关键部件全没了,光靠一个外壳,就算量得再精确,也造不出能打仗的飞机。
真要想仿制,就得先自己研发一套匹配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这相当于从头造一款新飞机,那还不如直接搞自主研发,何必抱着一个老旧的空壳子浪费时间呢?
![]()
而且这架海鹞的设计理念是上世纪60年代的,到90年代末,已落后了两代不止。
当时航空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发动机材料、电子设备、飞行控制系统都已经发展到了新的水平,拿着半个世纪前的设计当模板,就算造出来也跟不上时代,到了战场上就是活靶子。
再说说海鹞本身的硬伤,这东西看着能垂直起降很厉害,其实短板一大堆。
垂直起降战机为了实现这个功能,在设计上不得不做很多妥协。
它的发动机要同时兼顾升力和推力,导致垂直起飞时油耗特别大,航程和载弹量都被压缩得厉害。
![]()
比如海鹞垂直起飞时,作战半径还不到一百公里,载弹量也少得可怜,根本满足不了远洋作战的需求。
而且它的维护难度极大,可旋转的喷口和复杂的升力系统故障率很高,英国海军当年装备海鹞的时候,光是维护就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出勤率一直上不去。
对于当时正在积累经验、追求可靠性的中国军工来说,这种“毛病多、能力弱”的机型,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发展需求。
更重要的是,中国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舰载机发展规划,根本没必要在海鹞这种非主流机型上浪费资源。
![]()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就搞过“四号任务”,尝试把歼-6改成垂直起降机型,后来因为技术基础太薄弱没能成功,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到了80年代,随着对外交流增多,我们考察过不少西方战机,也认真研究过轻型航母加垂直起降战机的模式,但很快就发现这条路不适合中国。
当时中国海军的目标不是近海防御,而是长远的远洋作战,需要的是航程远、载弹量大、作战半径足的常规起降舰载机,而不是海鹞这种“短腿”战机。
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探讨发展中型航母的可能性,891工程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推进,但发展常规舰载机的思路已经明确。
2002年瓦良格号的到来,更是坚定了这个方向。
![]()
这艘航母带来的是一套完整的中型航母发展思路,瓦良格号的甲板尺寸和结构,更适合搭载常规滑跃起飞的舰载机,而不是垂直起降机型。
我们的工程师们意识到,与其花大力气去仿制一款落后的垂直起降战机,不如集中资源研发常规起降舰载机,配合航母形成更强的作战能力。
后来歼-15的成功研发,就充分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正确性。
歼-15的航程、载弹量和作战半径,都远远超过海鹞,而且维护更简单、可靠性更高,完全能满足中国航母的作战需求。
我们当年拿到海鹞,也不是白拿的,工程师们把这架飞机从头到尾测绘了个遍,机身的外形线条、舱门铰链的设计、起落架的折臂结构、喷管与机体的连接方式,甚至电缆的走向都一一记录在案。
![]()
这些数据虽然不能直接用来仿制,但为我们研究垂直起降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考。
比如垂直起降战机的机身承力结构设计、喷口热防护技术,这些经验都被积累了下来,为后来的技术探索打下了基础。
这就好比做学问,先研究别人的成果,搞清楚原理和优缺点,再结合自己的需求搞创新,比直接照抄要高明得多。
现在再看,当年的“不仿制”反而成了一步好棋。
如果当年我们把资源都投入到海鹞的仿制上,很可能会陷入技术瓶颈,耽误歼-15的研发进程,甚至影响整个航母计划的推进。
![]()
而正是因为坚持了自主研发常规起降舰载机的方向,我们才有了后来的辽宁舰、山东舰,再到现在的福建舰,舰载机也从歼-15发展到了隐身的歼-35,一步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如今,中国的航空工业已经具备了研发第五代隐身战机的能力,垂直起降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
这说明我们不是不会造垂直起降战机,而是要造就造最先进、最符合自己需求的,而不是在几十年前的老旧技术上打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