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5日,绍兴兰亭风景区,会稽山·兰亭做了一场挺“敢”的事——他们把东晋王羲之那场“千年第一酒局”给原样复刻了出来。
![]()
不是那种摆几张桌子、挂几条横幅的传统发布会,而是真正在曲水边设宴,邀来核心经销商与品牌挚友,效仿古人“流觞赋诗”。
在这场名为“兰亭雅集”的现场,嘉宾们不只是来品酒,更是来“入戏”的。侍者身着晋制服饰,手持羽觞,沿曲水缓缓传递新品“兰亭国酒”。来客接过,浅酌慢品,秋蟹佐酒,诗兴偶发——整场活动,几乎是把《兰亭集序》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景,从字里行间搬进了现实。
而这场雅集的真正主角,是那瓶刚亮相的兰亭国酒600mL。
一、一瓶酒的“文化复刻”,不止于形
这瓶酒,从里到外都在说一件事:我们在认真做文化。
![]()
它取型宋代官窑的“纸槌瓶”,以景德镇高白泥为材,经1400℃高温烧制而成。瓶身质感温润,线条简洁,试图还原宋人审美中的极简与高级。
酒体本身也毫不含糊。品牌方称,这款酒由四位国家级非遗大师联手打造,采用“五重限定工艺”,酒液“百里挑一”。入口醇厚鲜香,余韵绵长——显然,这不仅是想让你喝,更是想让你“品”。
有意思的是,现场还特别设计了“中国酒配中国菜”的品鉴环节。秋蟹与黄酒,一凉一温,搭配起来既提鲜又暖胃,可说是把中式餐酒美学推到了台前。
二、黄酒需要一场“高光时刻”
长期以来,黄酒在白酒、葡萄酒、精酿啤酒的多重夹击下,处境颇为尴尬。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在年轻人市场中声量微弱;它本是“国酒”,却总被视作“地方特产”“烹饪料酒”。
会稽山·兰亭这次以“兰亭雅集”为IP,用沉浸式体验发布新品,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黄酒的高端化与破圈,路在何方?
他们的答案很明确:回到文化,回到场景,回到中国人自己的审美体系里。
这不是在卖酒,而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属于中国文人、雅士的饮酒意境。当你手握那枚仿宋瓷瓶,在曲水边与友共饮,你消费的早已不止是酒精,而是一段可触摸的风雅记忆。
三、文化是护城河,也可能成为围墙
必须承认,这场发布在“文化营销”上做到了相当的高度。从场景搭建到产品设计,从仪式感到内容输出,几乎无可挑剔。
但问题也在于此:这种高度依赖文化语境、强绑定传统IP的打法,究竟能吸引多少人买单?
![]()
当品牌不断强调“非遗大师”“古法酿造”“宋代美学”时,它确实建立起一道深厚的“文化护城河”。但反过来,这也可能成为一堵墙,把更广泛、更年轻的大众消费者挡在门外。
他们会不会觉得“这酒太有文化,我喝不懂”?会不会因为“不太会用黄酒配西餐”而放弃尝试?这些都是品牌在“文化赋能”之后,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四、兰亭之后,黄酒能否走出“文人书房”?
这场发布,无疑是中国黄酒一次自信的亮相。它告诉市场:我们有好故事,有好审美,也有好产品。
但下一站,也许是如何让“兰亭”走进更多人的日常——不仅是书法爱好者、文化学者、收藏家的选择,也能成为年轻人聚会、职场人小酌、甚至搭配现代创意菜的选择。
黄酒不缺文化,缺的是当代语境下的“新话语体系”。兰亭国酒走出了漂亮的第一步,但后面的路,依然需要更多产品创新、渠道突破与沟通转化。
我们期待的,不止是一场雅集
从王羲之的墨韵,到会稽山·兰亭的酒香,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中国酒不该只有“干杯”,也可以有“慢品”;不该只有“应酬”,也可以有“自饮”。
![]()
兰亭国酒的发布,是一次黄酒品牌的高光时刻,也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回归。但它真正的成功,不在于复刻了一场多美的酒局,而在于能否让那阵千年风雅,真正吹进现代人的生活中。
我们期待,这瓶酒不止是一场发布会的纪念品,而是成为越来越多人愿意端起、愿意分享的日常之选。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无法辨别具体出处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