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容易有出汗异常的情况。有的人常常浑身大汗,有的人却很少出汗,有的人入睡出汗醒来就汗止,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同情况?它是健康的表现,还是潜在疾病信号?
30岁的他头面部常常大汗,是“体虚”还是在“排毒”
今年30岁的小周,近半年动不动就出汗,汗出多了人也觉得有些乏力懒动,连平时喜欢的健身也不能坚持。家人劝他抓紧到医院看看,说汗出多了代表“体虚”;但周围的朋友也有类似的情况,告诉他不用看,出汗就是人体在“自然排毒”,弄得他都有些糊涂了。
纠结了许久,小周还是来到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中医师胡咏新在诊疗中发现,小周的出汗以头面部为主,伴疲乏,大便稀溏,夜寐欠佳,舌淡苔白腻,脉滑。临床辨证归属中医湿浊困脾,治疗需从健脾利湿着手,并不能单纯以“体虚”或“自然排毒”来看。
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小周的出汗有了明显改善,大便恢复正常,最主要的精神体力也有了明显好转。
胡咏新表示,在中医理论中,出汗不仅是人体调节体温的生理现象,更与体内阴阳、气血平衡密切相关。一个正常的出汗过程,需要“阳气充足”与“阴液充沛”这两个必备条件。
同样,“汗为心之液”,过量出汗则会耗伤心血,导致心悸、心慌等不适。由此可见,出汗是窥探体内阴阳、气血状况的一扇窗户。那动不动出汗究竟是“体虚”还是身体在“排毒”?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结合中医理论来具体分析。
“体虚”是一个广泛概念,不同虚证出汗表现也不同
中医认为,“体虚”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气、血、阴、阳的不足。不同类型的虚证,出汗的表现也不同。
气虚:气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自汗,即没有明显诱因的出汗,尤其是活动后更明显。临床上,气虚常见于老年、过劳及脾胃虚弱的患者,除出汗外,也常表现出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一些红枣、黄芪、山药、莲子等补气的药物及食物,平时避免过度劳累。
血虚:血虚最常见于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常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慌乏力等。血虚的患者一般很少出汗,平时也要避免过汗,比如发热时慎用强效发汗剂。
至于阴虚和阳虚,指的是人体阴阳相对不足的一种状态,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盗汗,即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饮食中可以补充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而阳虚体质的人常表现为畏寒,但因卫阳不能固表,开阖失司,又容易过量出汗,过量出汗进一步耗伤阳气,形成恶性循环。对于此类患者建议适当增加温热食物,如羊肉、生姜、核桃等,少食寒凉,注意保暖防寒,增加光照以补阳气之不足。
出汗有一定“排毒”作用,但要避免过汗损耗津液
中医认为,汗液是津液的一部分,通过出汗可以排出体内的湿邪、毒素,起到一定的“排毒”作用。然而,出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健康。如果出汗过多,可能导致津液耗损,进一步损伤正气;如果出汗过少,湿邪毒素无法排出,郁而化热,可能导致湿热黄疸、病情迁延难愈等不良后果。
秋冬季节,气候由热转寒,阳气渐收,此时更应注意避免过汗。在此阶段,应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快走等相对温和的运动,以引动气血,而不是长跑、撸铁、一口气骑行20公里等。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寒就温,适度保暖,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可适当补充银耳、百合、山药等滋阴润燥的食物,忌大辛大热,保持情绪稳定,如此才能更好顺应秋冬封藏的自然规律。
总之,出汗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它既可能是体内阴阳失衡的信号,也可能是排毒的自然过程。当出现异常出汗时,关键在于找到出汗的真正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无论是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还是通过调整生活、饮食和运动习惯和方式,都应注重阴阳平衡,避免过汗或少汗。
通讯员 殷舒月 罗鑫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