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内经》《素问》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金元时期,医家辈出,各立门户。刘完素主火,张从正主攻,朱丹溪主滋阴,而李东垣独主脾胃。
世人多不解,脾胃不过消化水谷之器,缘何李东垣视之如性命之根本?
更有甚者,他创制的补中益气汤,不过寥寥数味药材,为何能流传七百余年,至今仍为医家所重?
李东垣本名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生于金代真定府,家资富足,自幼聪颖。
二十岁时,母亲久病不愈,遍访名医而终不治,这让他痛心疾首,发愿穷究医理。
他拜易水学派张元素为师,尽得其传,后又博览群书,终成一代宗师。
![]()
天下医家论病,多从表里寒热虚实入手。可李东垣却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话听来简单,背后却藏着怎样的医理?补中益气汤区区八味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寻常至极,为何李东垣敢说它能"治百病之总方"?那所谓"中气下陷"又是何种病机?升阳补脾,究竟升的是什么,补的又是什么
金贞祐三年,蒙古大军围困真定府数月。城中粮草断绝,百姓饥困交加。待城破之日,劫后余生的人们见到粮食,如饿虎扑食,大吃大喝。谁知数日之后,城中病者如云,吐泻腹胀,倦怠乏力,甚至有人因此丧命。
李东垣目睹此景,心下了然。他对弟子说:"此乃脾胃大伤之证。久饥之人,脾胃虚弱,骤然饱食,脾胃不能运化,反成祸患。"弟子不解,问道:"既是饥饿所致,食物岂非良药?为何反成病因?"
李东垣摇头叹息:"脾胃如同车轮,推动气血运行周身。久饥则车轮停转,骤然负重,必然损坏。脾胃一伤,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百病丛生。"他遍观城中病患,发现他们舌淡苔白,脉象虚弱,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这些症状表面各异,根源却是一处——脾胃受损,中气虚衰。
于是李东垣为这些患者开方,以黄芪为君,配伍人参、白术、甘草,再加升麻、柴胡少许。有医者见了,不以为然:"此不过补气之方,何足称奇?"
李东垣正色道:"补气固然重要,升提更是关键。人身之气,当升则升,当降则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气机流畅,则百病不生。若脾气不升,清阳下陷,则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脏腑失养,百病由此而起。"
那医者追问:"既是补气,何需升麻、柴胡?这两味药性轻清,用量又少,能有何功?"
李东垣微笑道:"这正是妙处所在。黄芪、人参补气,如同给车轮添加动力。白术、甘草健脾,如同修复车轮本身。可若只是补,气血虽足,却不知往何处去。升麻、柴胡性轻清而善升,引清阳之气上升,如同给车轮指明方向。气有升降出入,方能周流不息。"
城中服药者渐渐好转,面色红润,精神振作。这让李东垣更加确信,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伤,则气血无源,五脏失养,百病由此而生。
后来有位儒生慕名求医,此人年方三十,却已面黄肌瘦,神疲乏力。他对李东垣说:"我自幼饱读诗书,用功过度,常常废寝忘食。近年来越发觉得力不从心,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甚至连书都读不下去了。"
李东垣诊脉后说:"你这是劳倦伤脾之证。《内经》有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劳过思,同样损伤脾胃。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虚则四肢无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不足,故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儒生不解:"我并非饥饿,也未暴饮暴食,为何脾胃会伤?"
李东垣解释道:"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则脾气郁结,运化失常。《素问》说:'思则气结。'气结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紊乱。"他为儒生开了补中益气汤,嘱咐他按时服药,劳逸结合。
一个月后,儒生复诊,面色大为改观,精神饱满。他对李东垣深施一礼:"先生妙手回春,学生佩服。只是有一事不明,这补中益气汤看似平淡无奇,为何有如此功效?"
李东垣捋须而笑:"方子虽简,配伍却精。黄芪补气升阳,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为臣药。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为佐药。当归补血养血,因气血互生。陈皮理气和中,使补而不滞。八味药合用,补中有升,补中有行,既能补益中气,又能升举清阳,还能调畅气机。"
儒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这'中气'究竟是什么?'下陷'又作何解?"
李东垣沉吟片刻,缓缓说道:"中气者,脾胃之气也。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布散全身。若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则清阳之气下陷,不能上荣头目,不能外充四肢,不能内养五脏。"
![]()
"下陷之象,有头晕目眩者,因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有气短懒言者,因中气不足,无力鼓动。有脱肛崩漏者,因气虚下陷,不能固摄。有倦怠乏力者,因脾主四肢,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种种症状,看似不同,根源都在中气虚衰,清阳下陷。"
儒生若有所思:"这么说来,补中益气汤不仅治脾胃之病,凡是中气下陷之证,都可使用?"
李东垣点头:"正是如此。后世有医家将此方视为补益脾胃的专方,其实格局小了。凡内伤劳倦,饮食失节,七情所伤,以致中气虚衰,清阳下陷者,皆可用之。脱肛、崩漏、久泻、脏腑下垂,乃至疟疾、痢疾久病不愈,只要辨证准确,用之皆效。"
真定府有位老妇,患脱肛之疾多年。她遍访医家,有的说是大肠湿热,开清热燥湿之药。有的说是气滞血瘀,开行气活血之方。种种治法,都不见效。后来经人介绍,找到李东垣。
李东垣诊脉后说:"此乃中气下陷之证。气虚下陷,不能收摄,故见脱肛。《内经》云:'气虚下陷,举之以升。'当补中益气,升举清阳。"他开了补中益气汤,并加重黄芪用量。
老妇服药半月,脱肛之疾竟然痊愈。她惊喜万分,逢人便说李东垣医术高明。有人不解,问李东垣:"脱肛之疾,历来医家多从大肠论治,您为何从脾胃入手?"
李东垣答道:"脾主升清,肺主肃降,二者配合,气机通畅。若脾气虚弱,升举无力,则清阳下陷,脏腑失去承托,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证。治病求本,当补益脾气,升举清阳,则诸证自愈。"
又有一位妇人,患崩漏之疾,月经淋漓不尽,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有医家认为是血热妄行,用凉血止血之药,反而更加虚弱。李东垣诊脉后说:"此乃气虚不摄之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脱。当补气摄血,升举清阳。"
妇人疑惑:"血症当止血,为何反要补气?"
李东垣解释:"《内经》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气虚则不能统摄血液,故见崩漏。若只知止血,而不补气,如同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补益中气,气足则能摄血,血自止矣。"他为妇人开了补中益气汤,并加阿胶、艾叶以助止血。
妇人服药旬日,崩漏渐止,面色转红。她感激不尽,问道:"先生之方,当真神奇。只是世间医家众多,为何独有先生如此重视脾胃?"
李东垣长叹一声,缓缓说道:"这便要从人身气机升降说起了。世人只知五脏六腑各有所司,却不知气机升降才是生命之本。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升胃降,带动全身气机周流不息。若脾胃一伤,气机紊乱,百病由此而生。"
![]()
他话锋一转:"至于补中益气汤为何能调理中气下陷,其中奥妙,非亲身体悟不能尽知。
这方子看似简单,配伍之精妙,用药之分寸,升降之玄机,都藏在那八味药中......"
李东垣的话戛然而止,目光深远,似乎陷入沉思。妇人和儒生都屏息等待,想要听他继续讲下去。
周围的人也都安静下来,等着这位医家揭示补中益气汤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