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度医药)
转自:一度医药
2025年10月27日,业内流出诺华一项重要业务调整——诺华与康哲药业全资子公司康哲维盛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自2025年11月1日起,诺华将旗下两款眼科产品诺适得(雷珠单抗注射液)与倍优适(布西珠单抗注射液)在中国的独家进口、商业推广和分销权转让给康哲维盛,协议为期5年。
诺华此次剥离的两款产品,恰是眼科药市场从“垄断”走向“混战”的鲜活注脚——它们曾凭技术突破定义赛道,如今却深陷专利失效与价格博弈的双重困境。
雷珠单抗(诺适得):从40亿巅峰到集采承压的 "现金牛黄昏"作为全球首个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眼科药物,雷珠单抗的研发彻底改写了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等眼底病的治疗范式。2011年进入中国后,其精准疗效迅速建立临床标杆,适应症覆盖六大眼底病症,巅峰时期2020年国内销售额近40亿元,连续12年霸占公立医疗机构眼科用药榜首。
但专利到期成为其命运转折的分水岭。随着核心专利保护期落幕,仿制药阵营加速破局:2024年8月,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挑战者;华东医药的同类产品紧随其后,2025年5月进入上市审批阶段。
更致命的是集采的价格冲击——在第七批国家带量采购中,雷珠单抗未能幸免,中选价格较此前医保谈判价再降约30%,叠加仿制药上市后的低价竞争,2023年其国内销售额已跌破25亿元,较巅峰期缩水近四成。曾经的“现金牛”,如今已成消耗资源的“包袱”。
布西珠单抗(倍优适):生不逢时的“救火队员”为挽救眼科业务颓势,诺华推出布西珠单抗作为“接班人”。这款全球首个眼科人源化单链抗体药物,以26kDa的超小分子结构实现更强的视网膜穿透性和更长治疗间隔,本被寄予“重振王座”的厚望。2025年5月其在国内获批用于糖尿病黄斑水肿治疗时,诺华还在造势“两代产品黄金矩阵”。
可惜这款创新药刚落地就陷入绝境。早在2020年美国上市初期,便因14例视网膜血管炎不良反应被美国视网膜专家协会发出安全警告,欧洲上市进程被迫推迟。安全性争议直接拖累销售表现,2023年全球销售额仅2亿美元,远低于25亿美元的预期峰值。
更尴尬的是,其获批时恰逢国内市场“神仙打架“”:罗氏双抗药物法瑞西单抗凭“次年3次给药”的优势快速抢占高端市场,国产仿制药则在中低端市场掀起价格战,布西珠单抗彻底沦为“夹心层”。
此次剥离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诺华全球资产优化战略的延续,更是对中国市场竞争态势的理性妥协。
从全球布局看,眼科早已被排除在诺华的核心赛道之外。2019年分拆器械耗材业务爱尔康,2023年以25亿美元将干眼症药物Xiidra等资产出售给博士伦,诺华的眼科收缩路线早已清晰。公司明确将资源集中于心血管、肾脏及代谢、肿瘤、免疫与神经科学四大领域,这些板块的创新药能带来更高毛利率与增长空间——2023年,心衰药物Entresto营收达60.35亿美元、增速31%,而雷珠单抗全球销售额仅15亿美元且同比下降20%,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市场的调整更是精准呼应全球战略。2025年5月,诺华已将抗感染、青光眼等眼前节产品交由上药控股打理,此次出让眼后节核心产品权益,意味着其彻底退出中国眼科成熟药品市场。
对诺华而言,这是笔“减负交易”:既避免了与仿制药在集采后的价格战消耗,又能将节省的渠道成本与管理资源投入核心领域研发,符合其“高效整合资源”的战略诉求。毕竟在医疗市场,“不进化就出局”是铁律,与其在非核心赛道苟延残喘,不如集中火力攻坚优势领域。
在诺华的战略收缩中,康哲药业成为最大赢家。康哲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从CSO(合同销售组织)转型而来的渠道掌控力。
短期看,雷珠单抗虽有下滑,但2024年仍实现超16亿元销售额,其广泛的临床认可度能提供稳定现金流;长期看,布西珠单抗的创新属性可与现有管线形成互补,借助康哲的渠道优势打开市场,弥补其在长效抗VEGF领域的空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