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远道而来的信件,一幅扑朔迷离的古画,一座似有若无的故宅……10月25日,著名作家范小青长篇小说《江山故宅》分享会在南京图书馆举办,这也是她这部新作的首场分享会。范小青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苏派作家领军人物。《江山故宅》是她深耕江苏地域文化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故宅”为核心意象,串联起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的脉络。
范小青从小生活在苏州,她写苏州的老宅、街巷已经写了40年。这40年来,她用脚步去“读城”,却始终意犹未尽。她说,才走了苏州1%小巷,根本走不完,也写不完。当再一次从“故宅”说开去,苏州的街巷肌理与风土人情都历历在目……
![]()
钮家巷3号,走进写作的门
分享会上,范小青回望自己的写作生涯:从1979年开始写作,1980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1985年左右成为专业作家。为了积累写作素材,她曾经走访许多街巷、居委会,和不同的人交朋友。1986年的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后来被改编为电视剧,写的就是苏州老宅。
![]()
“写了40年,怎么还在写?腻味不腻味?写没写够?”现场,范小青当起了读者“嘴替”,提出这些疑惑,并通过她的亲身经历给出了回答。
1985年,她注意到报纸上一篇篇幅很小的文章,说苏州有一座状元府,这个状元叫潘世恩,是乾隆年间的三朝老臣。潘世恩故居位于苏州平江路钮家巷3号,故居里有个大殿叫纱帽厅,现在修复了原来的样子,开办了评弹演出的书场,附近的居民下午可以去听书。
“这篇小文章触动了我的想法。我从来没听过纱帽厅、状元的大宅……”范小青说,那是三路七进的大宅院,纱帽厅位于西路第四进,午后,居民在里面听书,其乐融融。然而,给她触动最大的,是整个钮家巷三号在1985年的状况:里面住了四五十户人家,拥挤得都走不进去,地上全是各户居民放的杂物,几乎没有地方落脚。
![]()
后来,范小青结识了潘世恩的六世孙潘裕洽。潘裕洽告诉她,小时候在钮家巷3号院子里,其实有一大半的地方没去过,好多房子都是空关的,堆放一些杂物,根本没有用也没人去。他的活动范围就是和母亲居住的西路第五进,也就是纱帽厅后面的一进。
从状元府到大杂院,这样的强烈对比,给了范小青内心强烈的震动。她回忆,1985年前后,许多人家的居住情况就像钮家巷3号一样,往往一家好几口人住在一个房间里。
如今,苏州平江路钮家巷3号,早已不再是重门深锁的状元府邸,也不是五方杂处的大杂院,而是建成了苏州状元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
40年,苏州故事根本写不完
“1985年,在钮家巷3号,我跨进了苏州文化的一扇门,在这扇门里,无论是状元后人,还是住在那里的老百姓,他们都有很多很多的苏州故事。”她说,后来从许多居民口中听说了潘世恩家族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是口口相传的,有的是真实有记载的。在这扇“门”里,她已经走了40年,至今还没有“出来”,还在里面走着。所到之处,所看到的东西,很多都能写。写了40年,还是写不完。前不久,她出了一部短篇小说集,叫《苏州故事》,写的全是20世纪90年代的苏州街景,虽然人物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园林、桥梁、街巷用的都是苏州的真实地名。
《江山故宅》的创作,正是源于40年的积累,而不是来自一次两次的灵感迸发。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她一直在苏州的小巷里走着,有时候也不知道在看了什么、聊了什么。“用现在的网络用语说,有时候就是看了个寂寞、聊了个寂寞。”范小青说,她才走了不到1%的小巷,所以根本写不完。
40年来,苏州的场景都在她的脑海里。范小青认为,文学写作脱离不了时代。40年前和40年后写的苏州古宅小说,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时代变了,人的眼光、认知、经验、对世界的看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宅还是那个老宅,但是人变了,世界变了。未来已来,回不去了。今天和世界对话的方式,和40年前大不一样了。
2022年,范小青的长篇非虚构作品《家在古城》出版,聚焦古城更新保护中的真实故事。《家在古城》写完了,《江山故宅》也就酝酿完成了。从报告文学到小说,她用不同的体裁,书写苏州古城的前世今生。
![]()
不确定的叙述,确定的价值追求
江南这片文化沃土上,流传着许多关于诚信忠义的故事。分享会上,范小青还提到了苏州潘氏后人潘达于。潘达于出生于官宦人家,1923年嫁入苏州潘家。丈夫、祖父相继去世后,年仅20岁的潘达于就挑起了当家重任。抗日战争期间,她在家人协助下,将包括大盂鼎、大克鼎在内的家藏珍贵器物深埋地下。日军多次冲进潘家,威逼利诱,却一无所获。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将这些珍贵文物都捐献给了国家。范小青说,在江南有许多这样的人家,他们在特殊年代里奋力守护家传珍宝,最终捐献给了国家,比如,还有苏州常熟的藏书楼铁琴铜剑楼,“这样的故事听得多了,非常令人动容。”
范小青透露,她的新作《江山故宅》是一部有着多重意义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言子陈是一位古建筑专家,多年以后回到了家乡苏州,带着一个课题——“古代已毁建筑现状调研”。“这个课题就充满了矛盾。既然已毁,哪来现状呢?”范小青抛出这个悬念。
![]()
言子陈刚刚回到家乡开始做课题,就接到了街道办打来的电话:老家的房子要动迁了,需要来办一下手续。她感到很惊讶:因为积年的恩怨,自己已经很多年没回来,早就听说言桥巷的故宅已经拆了,怎么现在又要动迁?父母、祖辈都不在了,而且她经常换手机,街道办怎么会有他的联系方式呢?小说由此进入一系列“迷惑”之中。
言子陈在一位接一位街巷故人的指引下,探寻言氏故宅“不易堂”的真正所在。其间,在早年间已经因事故去世的恋人、一封引起轩然大波的家族密信、一幅影响两个家族近百年的神秘画作,都成为“不易堂”真相的背后线索。
在小说的最后,范小青还写了一个评弹剧本。小说中,通过不断切换各个角色的主讲人身份,巧妙融合苏州园林、刺绣、评弹等文化符号,书写了一座城和几代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浮沉变迁,牵引出两个家族从清末民初到当代中国跨越百余年的兴衰变化。
“这是一部可以解读的小说,藏着许多暗喻、许多不确定。”范小青说,在不确定的叙述中,她想表达的主题是确定的,那就是“一诺许人,千金不易”。这是一种精神价值的追求,也是“不易堂”名字的出处。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