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创作
“同志,我找张志国。”村妇李秀兰紧攥着发黄的结婚照,站在宏伟的办公大楼前。
“张志国?哪个部门的?”接待员头也不抬。
路过的首长停下脚步:“你刚才说谁?”
“张志国,二十年前下乡的北京知青,我丈夫。”
首长的茶杯砸在地上,碎了...
01
1988年春天,麦苗刚刚泛青。河南栾川县一个叫石板沟的小山村里,李秀兰站在自家的土坯房前,望着远处的山峦发呆。
她今年四十岁了,脸上的皱纹像田地里的沟壑,深深浅浅。
她的儿子张小军今年考上了郑州大学,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邻居王婶走过来,拍拍她的肩膀:“秀兰,听说你要去北京找志国?这么多年了,人家早就把你忘了。”
李秀兰没说话,只是抿了抿嘴唇。
“城里人啊,心都野了。你何必自取其辱?”王婶叹了口气。
“我就是想去看看。”李秀兰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
她回到屋里,从床底下的木箱里拿出一个铁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结婚照和一本工作证。
照片上,年轻的张志国穿着蓝色中山装,她穿着花布衣裳,两人挽着手,笑得灿烂。
那是1970年拍的。
李秀兰把照片和工作证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她决定了,明天就去北京。
火车上挤满了人。
李秀兰坐在硬座上,手里攥着一个布包。包里有五百块钱,是她这些年攒下的所有积蓄。
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女人靠在男人肩上睡觉。男人不时摸摸女人的头发。
李秀兰别过脸,看向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和村庄。
她想起了1968年的那个夏天。
那年,北京来了一批知青。张志国就是其中之一。他被分配到石板沟村,住在村委会办公室旁边的一间小屋里。
张志国很瘦,戴一副眼镜,说话文绉绉的。他是北京某高干的儿子,但从不摆架子。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教村里的孩子认字。
李秀兰是村里的扫盲教师,常跟他一起教书。渐渐地,两人熟悉起来。
张志国曾对她说:“秀兰,你真勤快,又聪明。我喜欢你。”
那时她才二十岁,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
1970年,他们结婚了。
张志国的父母没来,据说是因为工作忙。婚礼很简单,就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办的,请了几桌酒。
那是她这辈子最幸福的一天。
02
火车到站了。
李秀兰跟着人流走出北京站,一下子愣住了。
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成群的自行车和轿车。这哪是她想象中的北京啊。
“同志,请问怎么去复兴门?”她拦住一个匆匆走过的年轻人。
年轻人看了她一眼:“坐地铁最快。”
“地铁?”李秀兰茫然地问。
“就是地下铁路。”年轻人指了指站口的方向,“那边下去就是。”
李秀兰谢过他,提着布包朝站口走去。
她手里攥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张志国当年留下的地址:北京市复兴门外大街14号,机械工业部。
这是她唯一的线索。
下了地铁,李秀兰按照路人指点,找到了复兴门外大街14号。
但门口的牌子上写的却是“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
“同志,请问这里是不是机械工业部?”她拦住一个出来的工作人员。
“机械工业部?那早搬走了,至少十年前的事了。”那人说,“现在在三里河那边。”
“三里河怎么走?”
“坐公交车吧,44路到头。”
李秀兰又辗转坐车,找到了三里河的机械工业部。
“同志,我找一个叫张志国的人。”她对门卫说。
“张志国?什么职务?”门卫翻开登记本。
“他是1978年从河南栾川县回来的知青。”
门卫摇摇头:“没有这个人。你确定他在我们部工作?”
“他当年留的地址就是这。”李秀兰掏出那张发黄的纸条。
门卫看了一眼:“这都十年前的事了。可能调走了。你有他的其他信息吗?”
李秀兰摇摇头。
“这样吧,你去人事处问问。一楼右拐到头。”
人事处的同志查了档案,也没有张志国的记录。
“同志,麻烦帮我查一下,他是北京干部子弟,1968年下乡,1978年回城。”李秀兰央求道。
人事处的中年女同志看着她质朴的穿着和焦急的神情,态度缓和了一些:“我帮你查查全系统的调动记录吧。”
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志说:“有一条记录显示,张志国同志1980年从我部调往国务院机关工作了。”
“国务院?”李秀兰瞪大了眼睛,“在哪里?”
“西长安街,不过普通人进不去。”那位同志看着她,“你跟他是什么关系?”
“我是他爱人。”
那位同志上下打量着李秀兰,眼神有些复杂:“他...在国务院工作的这些年,一直没联系你?”
李秀兰低下头:“是的。”
“你有照片之类的证明吗?”
李秀兰掏出那张结婚照。
那位同志看了看照片,又看看李秀兰,叹了口气:“你先别去国务院了,那边管得严,你进不去。我有个建议,你去中南海附近的西交民巷8号,那里有个接待室,你可以在那里登记,说不定能找到人。”
李秀兰感激地点点头:“谢谢同志。”
03
李秀兰在西交民巷转了好几圈,才找到那个不起眼的8号门。
门口站着两个警卫,目光警惕。
“同志,我想找人。”李秀兰走过去。
“找谁?”警卫问。
“张志国,1980年从机械工业部调到国务院工作的。”
警卫看了她一眼:“你有介绍信吗?”
“没有。”
“没有介绍信不行。”
李秀兰急了:“同志,我是他爱人,从河南栾川县来的。我找了他十年了。”
警卫犹豫了一下:“你等等。”
他进去打了个电话,然后出来说:“你可以进去登记,但不保证能找到人。”
李秀兰跟着警卫进了接待室。
接待室里有几张桌子,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同志正在接待一个老人。
等轮到李秀兰时,她把结婚照和工作证递了过去:“同志,我找张志国。”
“张志国是哪个单位的?”那位女同志问。
“1980年从机械工业部调到国务院的。”
“他是什么职务?”
“我不知道。”李秀兰说,“我是他爱人,从河南来找他的。”
女同志看了看照片,又看看她,表情有些惊讶:“你在这里等一下。”
她拿着照片和工作证进了里间。
李秀兰坐在椅子上,心跳得厉害。
过了大约十分钟,一位穿着军装的中年人从里间走出来,径直向李秀兰走来。
他看起来很威严,肩上的肩章表明他是个高级军官。
“同志,请跟我来。”他对李秀兰说。
李秀兰跟着他穿过几道门,来到一间装修考究的小会议室。
“请坐。”军官示意她坐下,自己坐在对面,“你找张志国同志?”
“是的,他是我丈夫。”李秀兰有些紧张。
“他是什么时候从河南回京的?”军官问。
“1978年底。那时儿子才8岁。”
“这十年,他没有联系过你?”
“前两年有几封信和一些钱。后来就断了。”李秀兰低着头,“我想,他可能是在城里有了新家庭,忘了我们娘俩了。”
军官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你叫什么名字?”
“李秀兰。”
“你是哪里人?”
“河南栾川县石板沟村的。”
军官注视着她,目光严肃:“你能详细讲讲你和张志国的相识经过吗?”
李秀兰不明白为什么要问这些,但还是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
她讲道,张志国当年怎么教村里的孩子认字,怎么帮老人看病,怎么跟她相恋结婚。讲到,他临走时怎么承诺很快接她们娘俩进城,讲到,这些年她怎么苦苦等待。
军官听完,站起身来:“李秀兰同志,请你再等一下。我需要向领导汇报一下情况。”
他拿着那张结婚照离开了。
李秀兰坐在那里,不安地搓着手。她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能不能见到张志国。
半小时后,门开了。
一位穿着笔挺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大步走了进来。他身材高大,举止威严,一看就是个大人物。
他站在门口,目光炯炯地盯着李秀兰。
李秀兰看清了他的脸,心跳几乎停止。
“张志国?”她试探着叫了一声。
首长听到“张志国”这个名字后,脸色突变,吃惊地说:“你说谁?你再说一遍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