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绘课堂:质感的密码,用线条勾勒不同材质的核心技巧
画完物体后,总有人问 “这是布料还是塑料?”—— 问题不在于造型,而在于没用好线条表现质感。其实,不同材质的 “触感”,都能通过线条的形态、密度、力度传递:金属的冷硬、布料的柔软、木材的粗糙,只需换一种线条画法,就能让观众 “看画如摸物”。掌握用线条勾勒质感的技巧,能让线稿跳出 “单纯描轮廓” 的局限,更具真实感与细节张力。
![]()
用线条表现金属质感,关键在 “利落的硬线 + 精准的高光留白”。金属(如不锈钢杯子、银饰)表面光滑、边缘锐利,线条需突出 “冷硬、规整” 的特性:外轮廓线用粗细变化明显的硬边线条,转折处线条加粗且无圆角,比如画金属杯子的杯口,线条笔直利落,避免出现柔和弧度;内部结构线则用细而挺的线条,仅在反光处留细小空白(模拟高光),且高光边缘需清晰,不能模糊。比如画银项链,链条的每一节都用硬线勾勒,连接处线条稍粗,链条表面留几处短而细的高光留白,既能体现金属的光滑反光,又能传递其坚硬质感。若用柔软的曲线或模糊的线条,金属会显得像 “塑料玩具”,失去冷硬特质。
表现布料质感,核心是 “随褶皱变化的柔线 + 疏密有致的排线”。布料(如丝绸、棉布)柔软易变形,线条需体现 “飘逸、起伏” 的特点:外轮廓线用粗细渐变的软线,比如画下垂的裙摆,线条从腰际到裙摆逐渐变细,且带有自然的弧度;内部褶皱用疏密不同的排线 —— 褶皱凸起处线条稀疏、较细(受光面),褶皱凹陷处线条密集、稍粗(背光面),模拟布料的明暗层次。比如画丝绸衬衫,领口的褶皱用疏软的曲线,腋下的褶皱用稍密的排线,线条随布料的垂坠感自然弯曲,既能体现丝绸的顺滑,又能展现其柔软;若画粗棉布,可在排线中加入少量 “断续线”,模拟布料表面的粗糙纹理,避免线条过于光滑。
![]()
勾勒木材质感,重点在 “带纹理的短线 + 自然的粗线”。木材(如桌面、木箱)表面有天然纹理,线条需突出 “粗糙、厚重” 的质感:外轮廓线用稍粗的自然线条,避免过于笔直,可在边缘处加少量 “小凸起”,模拟木材的天然瑕疵;内部用短而碎的线条刻画木纹,线条方向随木材纹理变化(如横向木纹用水平短线,年轮用弧形短线),且短线的粗细、间距不刻意统一,保留自然感。比如画木质书桌,桌面外轮廓线粗而略带不规则,桌面内部用疏密不均的横向短线,局部加几圈弧形短线表现年轮,既能体现木材的厚重,又能传递其天然纹理的粗糙感;若线条过于规整、光滑,木材会显得像 “塑料仿木”,失去真实触感。
表现玻璃质感,关键在 “极简的细线 + 透明感留白”。玻璃(如玻璃杯、窗户)透明、光滑,线条需突出 “轻盈、通透” 的特性:外轮廓线用极细的线条,且在玻璃与背景衔接处 “断线”,避免线条封闭(模拟透明感);内部几乎不画线条,仅在玻璃边缘(如杯口、杯底)用细线条勾勒,同时在反光区域留大面积空白,让背景色透出来。比如画透明玻璃杯,杯身用极细的线条勾勒,杯口线条稍粗但仍保持轻盈,杯内完全留白,让桌面颜色自然透出,既能体现玻璃的透明,又能展现其光滑;若用粗线或密集排线,会破坏玻璃的通透感,显得笨重。
用线条表现质感,本质是 “用线条模拟触感”。不同材质的特性不同,对应的线条逻辑也不同 —— 冷硬材质用硬线,柔软材质用软线,粗糙材质用短线,透明材质用细线。只要抓住材质的核心触感,再通过线条的形态、密度、力度调整,就能让观众 “一眼读懂” 材质,让线稿不仅有造型,更有 “触摸得到” 的真实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