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最近有点坐不住了,口碑两级反转。
面对网络铺天盖地的舆论风波,他没有反思产品,也没检讨设计,而是选择站出来大声疾呼:“全行业要抵制水军!”
![]()
然后这话一出,全网更炸了。网友们纷纷调侃:这不是贼喊捉贼吗?演得还挺像那么回事。
事实上,小米的危机根本不是被谁“黑”出来的,而是自己一步步埋下的雷。喊着情怀口号,打着“用户至上”的旗号,结果却在一次次营销里玩文字游戏,把消费者当傻子。
最典型的,就是那一张张看似激情四射的宣传海报。大字写着“逆光之王”,光鲜亮丽。底下的小字,却悄悄补了一句“产品设计目标”。这话听着像实测结果,其实只是愿景。普通用户哪会拿放大镜去研究那些小字?于是,大字用来吸睛,小字用来甩锅。
![]()
再看看别的。宣传里说“终身免费流量”,但标注“规划寿命8年”。广告里写“城市辅助领航”,后面紧跟“仅对部分用户开放”。一句话改写整个意思,听上去宏伟,细看全是陷阱。就像简历上写着“哈佛毕业”,后面却加一句“理想目标”,荒唐得让人想笑。
笑不出来的,是那些真心支持过小米的人。多年来,小米靠“为发烧而生”收获无数忠粉,可当粉丝真的“发烧”时,售后往往装聋作哑。铰链裂了,换一次,四个月又坏。充电桩号称“终身质保”,真坏了,客服一句“人为损坏”就打发走。承诺越大,责任越小,这种操作,才是真正的“反噬”。
雷军多次说自己被“黑”,可问题是,这些“黑料”不都是他自己留下的吗?从“全球首款”“行业第一”“颠覆体验”,再到“吊打友商”,宣传越来越夸张,实际却屡屡翻车。消费者不是看不懂,而是被一次次忽悠到麻木。信任,就这样被掏空了。
![]()
偏偏这时,小米SU7又出事。车辆发生碰撞后,车门从外部无法打开,引发安全设计质疑。面对质问,雷军没选择召开说明会,而是喊出了“抵制水军”。
问题是,消费者问的是“车门为什么打不开”,他回答的是“有人在带节奏”。这不是回应,是转移。一个科技公司如果连质疑都不敢面对,那还谈什么创新?
更讽刺的是,当年雷军亲口说“小米没有KPI”,如今每个宣传点都像KPI逼出来的:必须惊艳,必须炸裂,必须封神。于是,话术越堆越多,责任越写越小。产品不行靠嘴硬,口碑下滑靠刷榜。久而久之,小米的危机感早已不是竞争,而是自我催眠。
消费者买手机、买车,不是为了听你激情演讲,而是为了用得安心。你可以讲梦想,但不能用梦想掩盖漏洞;你可以搞营销,但不能拿营销当遮羞布。
当“大字承诺、小字说明”成了标配,当“发布会即巅峰”成了常态,消费者自然会心生警惕。表面热闹的发布会背后,是用户一次次截图存证、沉默拉黑。这不是网络暴力,而是失望的积累。
雷军总说“相信米粉”,但问题是,你先相信过自己说的话吗?相信过产品的真实体验吗?当信任反复被利用,当“黑公关”成了万能挡箭牌,小米的品牌形象就不再是“被黑”,而是“自毁”。
![]()
真正让小米陷入困境的,从来不是外部攻击,而是内部那种对承诺的轻视,对诚信的漠视。消费者早已不是十年前的“发烧友”,他们更在乎体验与服务,而不是被营销话术洗脑。
如今的雷军,看似在维权,实则在逃避。想守住信任,就得用实打实的产品去回应,而不是靠几句口号安抚。少开几场“Are you OK”的情怀演讲,多开几次面对问题的技术说明会。少造几个概念噱头,多修几个真实缺陷。
品牌不是靠话术堆出来的,信任也不是靠情怀养出来的。等用户彻底冷下心来,再多的解释都没用。
小米的危机,不是“黑子”太多,而是信任太少。
真正该醒的,是雷军。
那么大家又是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