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蒂尔: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我们将有更好的机遇。
这人说话一直直来直去,马哈蒂尔,提起中国提起美国,哪边更靠谱,他张口就是判断,不绕。
2024年5月去东京,那个“亚洲的未来”论坛,他在台上抬头就给一句,中国要是成了世界第一,对东南亚是好事,是机会,是能接住的那种实在机会,台下有人交头接耳,有人低头记笔记,现场一下子有点热。
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在说漂亮话,可这位今年99岁,当了22年马来西亚总理,从政坛退下去很久,依旧盯着国际贸易和区域格局这几件事,讲话像翻账本,数字放前面,情绪往后放。
东盟和中国的生意,是真货,2023年的总量上到9823.4亿美元,和美国的那条线一比,四千多亿,只有一半都不到,数字冷冰冰,港口的龙门吊和高速公路上的卡车在动,装的是订单不是口号。
矛盾有,船照开,飞机照飞,没见谁天天拧关税阀门,封供应链的管子,过去这十年,中国没把东南亚当对手看,做的是买卖,不是对抗,马哈蒂尔反复提这个点,他的意思很稳。
他说和美国做生意,容易被推上一辆车,意识形态挂在前挡风,哪个词不对劲,第二天媒体版面能给你打满字,和中国谈合作,表格放桌上,矿石几吨,油几桶,钱几位数,算出来就走流程。
他的出身和眼界是那一路,八十年代喊“向东看”,看的是日本和韩国,那会儿马来西亚要产业升级,要技术,要出口通道,他说别等西方发善心,自己去找能一起把活干成的伙伴。
现在他把这套放在中国身上,语气没换,判断换到了新赛道,中国在新一轮竞争里跑在前面,这是他看到的,数据跟着跑,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在2024年是增长,12%的幅度写在报告里,海湾那边的合作拉一把,东盟这边跟着起势,高铁到了站,手机上扫码付钱成了常态,无人机在工地上空盘旋,市场像摊位越摆越大,东盟要找路,就得进场分份额。
门槛越抬越高的那边,是美国的那条路,摊位越摊越大的这边,是中国的这条路,他把画面摆给你看,不多解释。
有人问关税战谁吃亏,他不急着回,先说美国的消费者,芯片照样要用,制造端成本抬上去,最后结算到商品价格,东南亚这头也跟着受伤,马来西亚原来卖半导体,矿产,棕榈油,关税一变,链路就乱,出口得换方向,改走中国和印度这些大市场。
他顺手点了一句,别只卖矿,把稀土做出来,压成磁铁,挂到中国车厂的采购清单上,单个价格就不一样,原料换成产品,这一步才叫升级,和中国合作谈的不只是资源,还要成套的产业。
美国的那套协定,摊开看条款,减税写着6%,后面跟条件,稀土要提供,进口要放开,工资要压低,算账的人看完心里有数,这不是对等互利的形状,马哈蒂尔说得直接,马来西亚自己把稀土做完,再去跟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谈设备和技术,别把自己定在低端出口。
这逻辑往东盟其他国家一放,也是同一套,印尼有镍,越南有制造线,泰国有汽车底子,菲律宾有矿和海港,摆在面前的问题很直白,还靠美国吗,还能靠二十年吗,时间表摆在每个内阁桌上。
他给的答案是清楚的,不能继续等,抓住中国递过来的绳子,先把自己拽稳,机器开起来,人上岗,订单落地。
中国会不会成世界第一,他说出了时间,十年内,先追平再超越,理由不复杂,市场规模摆着,比欧美加起来还大,民间经商的劲头足,新产业线跑得快,高铁、电动车、支付系统,版图铺出去,美国那头工资结构抬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往下走,贸易战像一脚催化,把原本的趋势推快。
他还用了个比喻,美国这辆车,方向盘写着民主,油门接着军工,刹车是关税,想追赢中国这辆车,起步晚了,换道也晚,越踩越急。
回到亚洲要不要站队,他讲历史,马来西亚和中国打交道两千年,做的事情是贸易不是占领,东南亚没给中国做过殖民地,西方的那段经历,几乎每个国家都翻得到章节,这些记忆在老一辈心里不掉色。
让他们再选伙伴,倾向放在会做生意的那一边,谁能带来技术,谁能一起修铁路建港口,谁能把单子给到本地工厂,脑子里有账,嘴上不一定多说。
他也提了个提醒,不要再等美国回来带人发财,那是上一代人的剧本,新一代要做的是拿住眼前的机会,别把时间花在选边这个动作上,预算和工程排期才是关键。
落在最后是一句话,中国成不成世界第一,地球另一侧也在看,东南亚能不能借着中国把产业做厚,这事今天就能做决定,选不选在各国手里,错过了,项目会去别的港口靠岸。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