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nm FinFET 工艺 Flow 详解(Gate Last 架构)
22nm FinFET 工艺基于后栅极(Gate Last)架构设计,核心围绕 “鳍片(Fin)定义 - 虚栅制备 - 源漏(S/D)优化 - 栅极替换 - 金属互连” 展开,需突破 193nm 光刻极限(2013 年 EUV 未商用),全程依赖多重工艺创新与精度控制,具体流程分 6 大核心阶段:
阶段 1:预处理与阱区(Well)形成 —— 器件基础定义
![]()
![]()
![]()
![]()
![]()
1.1 外延硅(Epitaxial Si)预处理
- 衬底准备
晶圆表面覆盖~1μm 厚外延硅层,电阻率约 14Ω・cm,为后续 Fin 制造提供高质量硅基底。
- 超净清洗
采用 “Piranha(去有机物)+ HF(去二氧化硅)+ SC1(去颗粒)+ SC2(去重金属)” 四步清洗,随后生长 50Å 厚的屏幕氧化层(Screen Oxide),避免硅表面污染。
- 光刻与掩模
晶圆经 HMDS(六甲基二硅胺烷) priming 后,涂覆 BARC(底部抗反射涂层)与光刻胶,通过光刻图案分别覆盖 N 阱 / P 阱区域。
- 离子注入
N 阱:磷(P)注入,参数为mid-E13 剂量 @10-30KeV 能量,定义 N 型阱区;
P 阱:硼(B)注入,参数为mid-E13 剂量 @10KeV 能量,定义 P 型阱区。
- 快速热退火(RTA)
注入后进行1000°C、10 秒的 RTA 处理,激活阱区掺杂剂(使掺杂原子进入硅晶格替代位),同时去除晶格损伤;随后剥离光刻胶,用 Piranha 清洗并 HF 剥离屏幕氧化层,生长 100Å 厚的垫氧化层(Pad Oxide)。
![]()
![]()
![]()
![]()
![]()
![]()
![]()
![]()
![]()
![]()
![]()
![]()
2013 年 EUV 光刻未商用(成本 9600 万美元 / 台,吞吐量仅~43 片 / 小时),需依赖193nm 浸没式光刻(193i)+ 双重曝光 / 侧墙间隔层技术实现 10nm 级 Fin 尺寸,具体步骤:
2.1 牺牲层(Mandrel)与硬掩模沉积
先通过 CVD 沉积1000Å 厚氮化硅(Si₃N₄)与2000Å 厚非晶碳(Amorphous Carbon),其中非晶碳作为 “牺牲芯轴(Mandrel)”,用于后续转移图案。
涂覆 DARC(介质抗反射涂层)与厚光刻胶,经软烘、曝光、显影、后曝光烘烤(PEB)后,形成 Mandrel 的光刻图案(PEB 使光刻胶交联成抗蚀刻结构)。
- Mandrel 蚀刻
以光刻胶为掩模,通过高各向异性蚀刻将图案转移至非晶碳层,蚀刻终止于氮化硅层;随后用氧等离子体剥离光刻胶 / DARC,Megasonic+SC1 清洗。
- 氧化层间隔层沉积
CVD 沉积薄二氧化硅 blanket 层,完全覆盖 Mandrel 表面;通过高选择性各向同性蚀刻去除水平方向氧化层,仅保留 Mandrel 侧壁的氧化层(即 Oxide Spacer,厚度决定 Fin 宽度)。
- Mandrel 去除
用对非晶碳选择性的蚀刻液移除牺牲芯轴,仅保留 Oxide Spacer 与氮化硅硬掩模。
- Fin 深度蚀刻
以 Oxide Spacer + 氮化硅为掩模,高各向异性蚀刻穿透垫氧化层、外延硅层至阱区,蚀刻过程中逐步降低压力与能量,形成带斜率的 Fin 结构(底部为平滑曲面,避免电场集中)。
- 多余 Fin 去除
涂覆光刻胶,曝光并蚀刻 P 阱区多余 Fin(双重曝光导致的均匀间距冗余),匹配特定驱动电流需求;最后生长 20Å 厚 “沟槽衬里氧化层(Trench Liner)”,缓解 Fin 边角应力。
![]()
![]()
![]()
![]()
![]()
![]()
![]()
![]()
![]()
![]()
![]()
![]()
Gate Last 架构需先制备 “虚栅” 占位,待 S/D 区域处理完成后替换为高 k / 金属栅,具体步骤:
3.1 虚栅与蚀刻停止层(ESL)沉积
生长 2Å 厚热氧化层(作为 ESL,后续蚀刻虚栅时保护 Fin),CVD 沉积1200Å 厚未掺杂非晶硅(Amorphous Si)作为虚栅材料;
沉积非晶碳硬掩模与 BARC,通过 CMP 抛光至平面化表面,确保光刻精度。
- 光刻胶修剪(Photoresist Trim)
193i 光刻胶最小分辨率有限,需通过氧等离子体均匀收缩光刻胶长度(最大修剪 30-40%,避免光刻胶结构失效),实现比光刻极限更小的栅极尺寸;
- 硬掩模与虚栅蚀刻
先蚀刻非晶碳硬掩模,再以硬掩模为掩模蚀刻非晶硅,形成虚栅电极(FinFET 的 “L” 尺寸,即栅长,为器件最小维度);蚀刻后剥离光刻胶,Piranha 清洗。
![]()
![]()
![]()
![]()
![]()
![]()
![]()
![]()
![]()
![]()
![]()
![]()
![]()
![]()
![]()
![]()
![]()
![]()
![]()
![]()
4.1 偏移间隔层(Offset Spacer)与延伸区(Extension)注入
沉积 15Å 热氧化层 + 15Å CVD 氧化层,形成 Offset Spacer(控制 S/D 与栅极的距离,抑制短沟道效应);
- 双角度延伸区注入
NMOS:涂覆光刻胶覆盖 PMOS 区,BARC 蚀刻后,砷(As)双注入(2E15 剂量 @1KeV,±10° 角度),确保 Fin 侧壁与顶部全覆盖;
PMOS:剥离光刻胶,重新涂胶覆盖 NMOS 区,硼(B)双注入(mid-E13 剂量 @<1KeV,±10° 角度)。
- 尖峰退火激活
先 950°C 尖峰退火 1 秒,再 1350°C FLASH 退火 1-3 毫秒,激活延伸区掺杂剂(避免高温长时间损伤 Fin 结构),同时使掺杂剂轻微扩散至虚栅下方,定义有效沟道长度(Leff)。
- 氮化硅间隔层沉积
CVD 沉积 600Å 厚氮化硅,高各向异性蚀刻去除水平区域,仅保留栅极侧壁的氮化硅间隔层(保护栅极,定义 S/D 外延区域);
- 选择性外延(SEG)增强性能
PMOS:沉积 SiCN 硬掩模,蚀刻暴露 PMOS 区 Fin,SEG 生长 SiGe(仅在硅表面成核),SiGe 的压应力提升空穴迁移率;
NMOS:重新沉积 SiCN 硬掩模,蚀刻暴露 NMOS 区 Fin,早期 SEG 生长 Si(拉伸应力),后期升级为 SiC(更强拉伸应力,提升电子迁移率);
硅预非晶化注入(PAI):1.0E15 剂量 @5KeV 硅注入,使 S/D 表面非晶化,后续形成低电阻硅化物。
![]()
![]()
![]()
![]()
![]()
移除虚栅,替换为高 k dielectric + 金属栅,解决传统 SiO₂/ 多晶硅栅的漏电问题:
5.1 虚栅移除与界面层(BIL)生长
- PMD 预处理
沉积 2000Å 磷硅玻璃(PSG,作为预金属介质 PMD 底层),CMP 抛光至暴露虚栅顶部非晶硅;
- 虚栅蚀刻
蚀刻非晶硅形成 “栅极空腔(Gate Cavity)”,再干蚀刻移除空腔内的 ESL 氧化层,暴露 Fin 侧壁与底部;
- 底部界面层(BIL)生长
低温自由基氧化生成 6Å 厚高质量 SiO₂(BIL),确保高 k 介质与硅界面平滑,避免电子迁移率下降。
- 高 k 介质(HfO₂)沉积
采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循环通入 HfCl₄(前驱体)与水蒸气(反应物),生长 12Å 厚 HfO₂;在氮等离子体中注入氮(提升 k 值),700°C 氮气氛退火 30 秒稳定薄膜。
- 金属栅分层沉积(Work Function Tuning)
PMOS:ALD 沉积 1nm 厚 TiN(PMOS 功函数金属),覆盖空腔全域;再沉积 1nm 厚 TaN(作为蚀刻停止层 ESL);
NMOS:通过光刻胶保护 PMOS 区,蚀刻暴露 NMOS 区 TiN;采用自电离物理气相沉积(SIPVD)沉积 5nm 厚 TiAl(NMOS 功函数金属),400°C 退火使 Al 扩散穿透 TaN,与 TiN 反应生成 TiAlN(NMOS 目标功函数);
- 钨(W)填充与抛光
:SIPVD 沉积 1000Å 厚钨,填充栅极空腔;CMP 抛光至与 PSG 表面共面,形成完整金属栅。
![]()
![]()
![]()
![]()
![]()
![]()
![]()
![]()
![]()
![]()
![]()
![]()
![]()
![]()
![]()
![]()
![]()
![]()
![]()
![]()
![]()
6.1 接触孔(Contact)制备
- 自对准接触(SAC)技术
Intel 22nm 节点创新,通过 “栅极蚀刻回退 - SiON 填充 - CMP” 三步,容忍接触孔与栅极的无限偏移(提升良率);
- 接触孔蚀刻
光刻定义接触孔位置,高各向异性蚀刻穿透 PSG,终止于 TiSi₂(S/D 区)或钨(栅极);
- 阻挡层与钨填充
IMP PVD 沉积 40Å Ti(黏附层)+25Å TiN(阻挡层),CVD 沉积 2500Å 厚钨;CMP 抛光去除过 burden,形成钨接触 plug。
22nm 后期为降低接触电阻,逐步替代钨接触为铜接触:
沉积 Ta/TaN 阻挡层(防止 Cu 扩散污染硅),SIPVD 沉积铜籽晶;
电化学沉积(ECD)厚铜层,300°C 形成气退火优化晶粒结构;CMP 抛光至与 PSG 共面,最后沉积四层拉伸氮化硅(作为接触蚀刻停止层 CESL)。
- EUV 缺失的替代方案
2013 年 EUV 未商用(成本高、吞吐量低),依赖193i 浸没式光刻 + RET/OPC(分辨率增强技术 / 光学邻近校正)+ 光刻胶修剪 + 侧墙间隔层,实现 10nm 级 Fin 尺寸(193nm 光刻极限~30nm);
- 工艺复杂度权衡
相比 planar 工艺,新增 20 + 步骤(如 Mandrel、Spacer、栅极替换),但通过 CMP、Megasonic 清洗、高选择性蚀刻等技术控制良率。
创新点
目的与优势
Gate Last 架构
避免高 k / 金属栅在 S/D 外延时的高温损伤,提升栅极可靠性;
侧墙间隔层 Fin 制造
突破光刻分辨率,实现 10nm 宽 Fin,且均匀性高;
选择性外延(SiGe/SiC)
PMOS 用 SiC 压应力、NMOS 用 SiC 拉伸应力,分别提升空穴 / 电子迁移率 30%+;
自对准接触(SAC)
容忍接触孔 - 栅极偏移,良率从 80% 提升至 95%+;
ALD 高 k 沉积
12Å HfO₂薄膜均匀性 < 1%,漏电流比 SiO₂降低 100 倍;
3. 关键性能优势(Intel Tri-Gate 数据)
- 功耗降低
相同开关速度下,工作电压为 32nm planar 器件的 75%,主动功耗降低 50%;
- 性能提升
相同功耗下,性能提升 37%;1V 电压时速度快 18%,0.65V 低电压时速度快 37%;
- 短沟道效应控制
3D Fin 结构使栅极三面包裹沟道,栅控能力提升,DIBL(漏致势垒降低)<50mV/V。
- 技术主导性
22nm 节点后,FinFET 成为主流架构(替代 planar),Intel 2014 年 Q3 量产,TSMC 2014 年跟进;
- 后续演进
14nm 节点升级 SiC 应力层、EUV 光刻(提升吞吐量),22nm 工艺的高 k / 金属栅、SEG 等技术成为后续节点基础;
- 成本与良率
单晶圆工艺成本比 32nm 高 20-30%,但通过性能提升(如手机 SoC 能效比)抵消成本增量。
- Fin 蚀刻精度
通过逐步降低蚀刻能量 / 压力,实现底部平滑曲面,避免电场集中导致的击穿;
- 金属栅功函数匹配
PMOS 用 TiN、NMOS 用 TiAlN,精准调控阈值电压(Vth);
- 接触电阻控制
采用 TiSi₂硅化物、Cu/TaN 阻挡层,22nm 节点接触电阻比 32nm 降低 1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