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南海I号”2007年被打捞出水,到了2013年底才正式启动全面发掘,但中间这6年,工作从未停止。2009年和2011年,我们进行了两次试发掘,重点探明这艘沉船的大体情况,比如被套在沉箱中间的船体是否有损坏,船舱和文物的分布如何,进而制定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发掘方案。
![]()
考古发掘现场
沉船迁移至“水晶宫”,前6年一直浸泡在海水中。当时有人提出仍应该维持海水中提取的方法,穿上潜水设备在密封水区进行发掘。但“水晶宫”内水体很小,而且不流动,在水下发掘带起的泥沙无法短时间内消散,水体能见度很差,无法实现精细化发掘。多维考量后,最终采纳的方案是半干半湿的“饱水”发掘法,即放一点水发掘一定的深度。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厘清商船出发的地点和年份。结合多方面证据,基本判定“南海I号”的出发地是泉州。三件关键文物,可辅助判定出发年份。一是一枚淳熙元宝的铜钱,是整艘船上发现的年代最晚的铜钱,淳熙年号是1174-1189年;二是一件罐底写有“郑尽金记置癸卯岁次”墨书的青白釉四系罐,南宋的癸卯年有两个,分别是1183年和1243年;三是一件肩部印有“淳熙十年”的南海窑酱釉罐,淳熙十年正好是1183年。通过这三件文物,我们可以确定“南海I号”出发时间不会早于1183年;再根据出海贸易货物置办与存放的一般规律,以及冬季出发综合判断,“南海I号”最有可能是1183年出发。值得一提的是,泉州现存的九日山祁风石刻中就有一处1183年的。
![]()
淳熙元宝
不过,关于这艘沉船,仍有诸多未解之谜。“南海I号”属“福船”类型,适合远洋出行,理论上有能力到达斯里兰卡、西亚、波斯湾,最远至东非,它的目的地在哪目前还不确定。
![]()
木爪石碇作为锚的一部分用来在水中固定船体
它的沉没原因也很难下定论。我们发现这艘船时,货物保存完整,船体端坐在海底,四平八稳没有倾斜。当时的商船“冬遣舶、夏回舶”,秋冬出发时节沿海较少台风。目前猜测,船沉没可能与装载方式及海况有关。船上载有120至130吨铁器,堆放在最上层。这么布局是考虑到铁器结实——按照规律,船货越靠上摆动幅度越大,越容易破损,而铁器相比瓷器更结实,摆放在最上面时不易破碎。但这也带来另一个后果——船体重心升高稳定性下降,遇上风浪便更易倾覆。
我是第七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的学员,能够全程参与“南海I号”的全面发掘工作,很幸运。以前很多文物只在文献记录里看到,作为考古人员却能第一时间触摸到。最令我感慨的是,淤泥清理干净后,当所有的文物暴露出来,场面极为震撼。密密麻麻的船货占满整艘船,而这只是成百上千艘商船之一,可以想象,当时的海外贸易规模有多大,当时的造船技术、经济有多发达。这也进一步确证,整体打捞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不然很多关键的文物和信息不可能被发现并提取。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就是最生动的体现!
![]()
(作者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下考古技术部副研究馆员)
原标题:《吾乡大藏·阳江 | “南海I号”的待解之谜》
栏目主编:邢晓芳
文字编辑:李婷
本文作者:赵峰
图片来源:除馆方供图外,图片均由采写小组成员拍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