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看似平常的央视军事频道的镜头却让全球的军事圈都炸了锅:一架歼-11的翼下赫然就挂了两具激光的武器吊舰,官方的直接就将其标注的就是“激光武器”字样,彻底的将其公开的淋漓尽致了。
![]()
与那些充斥着科幻想象的电影相比,它的装备却是那么的实在、那么的实战化,基于对中国的机载激光武器的不断试验发射,已从实验室的局限性迈进了战场的实践.。
就像电影中的“慢动作”一样,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枚枚高超的导弹在空中“慢慢”地将目标锁定,最后在一瞬间的爆炸中将目标打得粉碎,令人无比的惊叹。
与传统的空战相比,尽管那些以飞速的速度横空而过的导弹也得按照其“弹道”的曲线一一“计算”其相对的“风速”等各种因素才能将目标击中,但激光武器却彻底地打破了这样的一般规律,它的威力全无可测量的先兆。
以每秒30万公里的惊人速度直击目标,真正实现了“见到就打、见到就毁”的神速的“一击致胜”的战术战法。如央视曝光的那一幕所示,歼-11的激光炮就能在0.3秒的时间内将5公里外的靶机的蒙皮都给烧穿了,随后又将其引燃的油箱都给烧了个一干二净。基于将强烈的激光束直接对准导弹的导引头,巧妙地将其精密的光学元件都“烤化”了,让这颗还未接近的“杀母”导弹就此变成了“瞎子”。
![]()
与传统的干扰弹相比,其拦截的效率高达90%以上,远远高于了后者。如同将一群的军迷比作“用放大镜烧蚂蚁”,那些再快的装备也终究逃不过这场“无可避免”的“大战”中必将被“淘汰”的一幕。
说老的平台就拿来用新买的“高智商”的“杀器”(即新武器),既能省了买新平台的钱,又能在老的平台上得心应手地把“杀器”(即新武器)拿出最大威力,这不是最稳妥的做法吗?!
就其“先发制人”的战术思路而言,这也算是中国军工的经典打法了,而以歼-11作为其“先发”的试验兵,更是堪称“先发制人”的典范。歼-11作为重型战机,载重足、供电强,双发发动机能提供充沛电力,挂上激光吊舱也不影响机动性。更关键的是,用成熟平台测试高风险新技术,成本低、风险可控。就像当年用歼-10B测试矢量发动机,技术成熟后直接嫁接给歼-20。这套激光系统未来内置到六代机,就能兼顾隐身与攻防。
![]()
激光武器打起仗来有多省?单次发射成本仅几十元,而一枚近程防空导弹就要百万美元。面对无人机蜂群,传统导弹打得起却耗不起,激光武器却能做到“无限弹药”。只要战机供电跟得上,就能持续作战。沙特装备的中国“寂静狩猎者”激光系统,曾创下单日拦截13架无人机的纪录,用的就是这种“白菜价”打法。
歼-11的激光吊舱不是孤立突破,而是中国“光速战阵”的最后一环。陆地上有“寂静狩猎者”守护要地,海上有071舰搭载的300千瓦激光炮专打超音速反舰导弹,如今空军歼-11补上空中维度,真正实现三位一体激光防御网。这套体系能让来袭目标在远、中、近程被层层“熔毁”,拦截成功率逼近99.8%。
现役战机挂吊舱只是起点,六代机必然会将激光武器内置化,与变循环发动机、无人僚机协同组成新质战力,到那时,空战可能再无火光硝烟——一束看不见的光闪过,敌方传感器瘫痪、导弹坠落,无声无息间胜负已分。
![]()
歼-11的激光吊舱,看似只是战机加了个挂件,背后却是中国对空战规则的重新定义。当别人还在纠结导弹射程,我们已经拿起“光剑”。这种超越代差的威慑,让未来战场的天平悄然倾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