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在与沙俄划界时,希望以勒拿河作为中俄在东北亚的边界,但最终却未能成功,那么,为何说这条全长4400公里的勒拿河更适合作为中俄边界呢?当初又为何没能实现?
![]()
清朝与沙俄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17世纪中后期,随着沙俄的东扩,已越过乌拉尔山来到了清朝统治的黑龙江流域,并试图继续向南渗透,导致边境地区不得安宁,当时的清朝在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后,决定开始反击沙俄。于是在1685年至1688年分别与沙俄爆发了两次雅克萨之战,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当时的清朝正值康熙强盛时期,在经历反复斗争后,最终取得胜利,成功收复失地,挫败沙俄继续跨越外兴安岭侵略黑龙江流域的企图。这一战之后,双方通过谈判,签署了中俄历史上第一条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明确两国边界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东段边界,乌第河则被视为待议地区。但实际上,最初在边界谈判中,作为战胜方的清朝,曾希望以勒拿河为中俄边界。
勒拿河位于西伯利亚北部,发源于贝加尔湖西岸的贝加尔山脉西北麓,向东北流向的过程中,有基陵加河和维京河汇入,然后与奥廖克马河会合,经过雅库茨克后,转向北方,然后汇入阿尔丹河,受上扬斯克山脉的阻挡,河流被迫向西北流,然后汇集维柳伊河,最终向北注入北冰洋的边缘海拉普捷夫海,河流全长4400千米,是流入北冰洋的三大西伯利亚河流之一,另外两条是鄂毕河和叶尼塞河。流域面积高达249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八,其中在流入北冰洋时,在新西伯利亚群岛西南方向形成了一个面积3.2万平方公里的三角洲。
![]()
如果按照勒拿河为界,河流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直至勘察加半岛,以及外东北、库页岛等400多万平方公里便会都属于我国。
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面对疯狂扩张的沙俄,如果勒拿河能够成为边界,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便能成为两国之间的有效缓冲区,从而阻挡沙俄继续向黑龙江流域进军。
当时的东北地区被清朝视为是龙兴之地,并且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又有肥沃的黑土,农业种植条件优良,虽然清朝并未倾注精力对这里进行开发,但其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始终存在,如果能够掌握勒拿河以东地区,便能扩大整个东北地区的战略纵深,同时以东漫长的海岸线,也有助于我国东北对外贸易。但为何清朝却没有坚持以勒拿河为界?而是向东推进,选择了外兴安岭一线?
清朝为何放弃以勒拿河为边界
首先,勒拿河深处西伯利亚腹地,距离清朝的核心统治区超过了3000公里,这就导致清朝在边境维护的成本上会非常高,加上清朝对西伯利亚认知不足,并且也不曾建立过有效统治,仅仅是通过少数民族游牧部落进行松散联络,而沙俄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在雅库茨克地区建立了军事和贸易据点进行实际控制,这就导致清朝在西伯利亚主张边界缺乏现实基础。
![]()
其次,清朝康熙时期,最大的战略威胁并非沙俄,而是西北的准噶尔部,当时的清朝军事资源几乎都在向漠西蒙古地区倾斜,在此情况下,清朝无力支撑对西伯利亚的军事统治。
同时,清朝也不希望沙俄支持准噶尔,以免陷入两线作战,因此在东北亚的边界上做出战略让步,所以勒拿河为边界的话题也并未正式进入谈判议程。
另外,由于当时的技术和开发能力有限,对于清朝来说苦寒的西伯利亚并没有太高的实际经济价值,因此,将核心利益锚定在了外兴安岭以东地区,加上外兴安岭已经构成了中俄之间的天然战略屏障,比过于遥远的勒拿河,更符合当时清朝的“安全需求”。
只不过,随着清朝的迅速衰败,沙俄撕毁《尼布楚条约》,在19世纪中叶,通过迫使清朝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走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外东北领土,如今这部分领土成为了俄罗斯远东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中俄区域合作的重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