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成功重建了连接埃德蒙顿龙的完整软组织轮廓。
![]()
美国古生物学家近日公布了一具软组织表面保存完好的鸭嘴龙标本。这具距今约6600万年的恐龙木乃伊化石,精细地保存了鳞片和蹄部的细节。
这一奇迹得益于一种称为"黏土模板"的过程:恐龙被埋葬后,其外部软组织表面通过一层厚度不超过1/100英寸的薄黏土"面具"覆盖在骨骼上得以保存。
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运用多种成像技术,重建了这种动物生前的软组织外观 —— 从颈部和躯干上方的隆起肉冠,到尾部的尖刺列,再到包裹脚趾的蹄状结构。
结合化石足迹,鸭嘴龙的样貌以前所未有的细节程度得以呈现。
恐龙木乃伊区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芝加哥大学有机生物学和解剖学教授保罗·塞雷诺博士及其团队,重新定位了怀俄明州中东部几具著名恐龙木乃伊在20世纪初被发现的地点。
根据该大学发布的新闻稿,研究团队划定了一个紧凑的"木乃伊区",并发掘出两具新的埃德蒙顿龙木乃伊 —— 一具是接近成年的幼体,另一具是刚成年的个体。这两个个体都有大面积的连续外部皮肤表面得以保存。
资深作者澄清,这些恐龙木乃伊并非像埃及或其他地方由人为制作的木乃伊。
在这两具恐龙木乃伊标本中,皮肤、尖刺和蹄部并非作为有机组织保存下来,而是作为在埋葬后不久在尸体表面形成的亚毫米级黏土薄膜保存下来。
"这是一层面具,一个模板,一层薄到一吹即散的黏土层,"塞雷诺说。"它是在一个侥幸的保存事件中,被吸附到尸体外部的。"
成像技术发挥作用
随后,团队使用了多种成像工具,如医院和微型CT扫描、薄片分析、X射线光谱学、黏土分析以及对发现地点的考察。这一过程帮助他们理解了这种独特保存方式的发生机制。
被晒干的尸体在突如其来的暴洪中被迅速掩埋,尸体表面的生物膜以静电方式从湿润的沉积物中吸附黏土,凝结成一层薄薄的模板层。这个过程能够以三维形式捕获真实的表面形态。在随后的时间里,有机物质逐渐腐烂,而下面的骨骼则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石化。
团队必须清理化石,以暴露柔软、如纸般薄的黏土边界层。然后,他们利用3D表面成像、CT扫描以及同时代的足迹,来追踪软组织解剖结构,表征木乃伊内部和外部的沉积物,并将蹄部结构复原到足迹中。
数字艺术家也加入团队,共同重建了这种鸭嘴龙的软组织外观和在松软泥地上的运动姿态 —— 这场景发生在恐龙时代即将终结之时。
"这是我们第一次能够如此自信地,完整看到一具大型恐龙长着软组织的全貌,"塞雷诺表示。"在怀俄明州发现这些化石的荒地,是一个独特的'木乃伊区',从大学本科生团队多年考察收集的化石中,未来还会有更多惊喜发现。"
大型恐龙的完整软组织轮廓
研究团队成功重建了连接埃德蒙顿龙的完整软组织轮廓。他们识别出一个连续的中线特征:它起始于颈部和躯干的一条肉质隆起,越过臀部后转变为单排尖刺,一直延伸到尾部 —— 每个尖刺都对应着一节单独的脊椎骨,并且彼此契合。
身体下部和尾部拥有最大的多边形鳞片,不过大多数是直径仅1-4毫米的卵石状小鳞片,对于一种体长可超过40英尺的恐龙来说,其鳞片之小令人惊讶。新闻稿称,肋骨部位保存的褶皱表明,这种鸭嘴龙的皮肤很薄。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最有趣的发现之一是这具化石恐龙的蹄部。团队利用了对木乃伊足部的CT扫描和同一时期保存最完好的鸭嘴龙足迹的3D图像,将前者"放入"后者中进行匹配。与前足仅以蹄部触地不同,后足在蹄部后面还有一个肉质的脚跟垫。
"这些鸭嘴龙木乃伊保存了太多惊人的'首次' —— 有记录以来陆地脊椎动物中最早的蹄状结构、首个被确认长蹄的爬行动物,以及首个前后肢姿态不同的有蹄四足动物,"塞雷诺总结道。
该论文已发表于《科学》期刊。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