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统劝中国:放弃“自给自足”路线,才能跟美国和平共存,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
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在IMF讲话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总统尚达曼日前在美国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先后发表演讲与论坛发言,多次提及中美关系稳定的关键,在于中国放弃 “完全自给自足” 路线,继续与美欧等科技体保持 “互依”。
这番表态引发广泛讨论,但其观点中存在的两处核心误区,既模糊了中国发展的真实内涵,也忽视了大国与小国截然不同的生存逻辑。
误区一:偷换概念 —— 将 “自主可控” 歪曲为 “完全自给自足”。
尚达曼对中国发展路线的首要误判,在于刻意混淆 “关键领域自主可控” 与 “完全自给自足” 的本质差异,将中国防御性的安全策略曲解为 “封闭脱钩”。
这种概念偷换,不仅与中国的实际政策不符,更掩盖了全球供应链动荡的真正源头。
![]()
全球航运贸易
从定义来看,“完全自给自足” 意味着一个国家在所有领域拒绝外部合作,试图独立满足所有需求,这显然不是中国的选择。
中国真正倡导的 “自主可控”,是在关键领域建立 “风险备份”。
比如高端芯片领域,中国从外国进口芯片,但同步推进国产芯片研发,只为避免遭遇类似美国断供华为时的被动局面;
在粮食安全领域,中国长期坚持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进口部分多为品种调剂,绝非 “所有粮食都要自己种”。
中国的 “自主” 从未排斥 “开放”,这一点有大量事实佐证。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掌握光伏组件、电动汽车核心技术,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40%以上,光伏产品出口覆盖100多个国家;
![]()
中国新能源电动车出海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积极参与新加坡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中美学者共同探讨AI安全,这与 “完全自给自足” 的封闭形象毫无关联。
更关键的是,中国推进自主可控,本质是对美国主动 “脱钩” 的回应。
2018年以来,美国将30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限制高端芯片、光刻机出口,甚至威逼盟友切断对华供应链。
中方早就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出、国产GPU自给率不断提升,都是被迫应对外部封锁的结果。
尚达曼对美国的脱钩行为避而不谈,反而将责任归咎于中国 “可能的自给自足”,显然是颠倒了因果。
![]()
半导体技术
误区二:视角局限 —— 用小国 “依附逻辑” 误判大国 “安全底线”。
尚达曼观点的深层误区,源于新加坡作为小国的生存逻辑,与中国作为大国的安全需求之间的根本差异。
新加坡可通过依附大国、参与全球分工分利维持发展,却无法理解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掌握核心能力,以避免 “被卡脖子” 的生存底线。
新加坡的生存根基,始终建立在 “依附与枢纽” 之上。
作为国土面积仅715平方公里的城邦国家,新加坡长期依赖马来西亚的淡水供应,靠马六甲海峡港口业务和美军樟宜基地的安全保护获取利益。
![]()
美国防长赫格塞斯、新加坡总理黄循财
对新加坡而言,无需掌握全产业链,只需在中美贸易、全球供应链中找到 “分利点”,就能维持繁荣,这也让尚达曼自然认为 “自给自足” 没有必要。
但中国的国情完全不同,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14亿人口的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的安全底线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历史上,美国曾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封锁中国2100种战略物资,连天然橡胶都禁止对华出口,倒逼中国靠 “两弹一星” 建立国防自主能力;
如今在核电领域,中国从早期引进美国西屋技术,到自主研发 “华龙一号” 机组,正是为了避免未来被卡住能源安全的脖子。
这些选择不是 “主动脱钩”,而是大国必须有的 “风险保险”。
![]()
中美关系
尚达曼提出的 “美中交界带” 概念,认为中美可通过互动实现共赢,这一想法本身有合理性,但他忽视了 “共赢” 的前提是 “平等与安全”。
中国不反对与美欧合作,但合作不能建立在 “西方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只做低端加工” 的不平等基础上。
当美国试图用芯片禁令阻断中国科技发展时,中国推进自主可控,正是为了赢得平等合作的资格。
这一点,习惯了 “依附生存” 的小国很难真正理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