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娱记出品必属精品
64 岁的郑智化,拄着拐杖仍在商演路上奔波的残障歌手,这几天成了热搜焦点。从 10 月 25 日怒斥深圳机场 “没人性”,到 26 日再发长文控诉南京、新疆、上海等多地机场 “粗暴对待”,甚至放话 “因恶意刁难想隐退”,这场横跨全国的 “机场控诉战”,在监控视频曝光后,彻底陷入了 “维权还是夸大” 的舆论漩涡。
![]()
事情的引爆点在深圳。10 月 25 日,郑智化突然发文,字字锥心:深圳机场的升降车与机舱门有 25 公分高度差,司机不愿调整,“冷眼看着我连滚带爬进飞机”。作为唱着《水手》走过半生的残障人士,他的控诉瞬间戳中公众痛点,网友纷纷留言 “感同身受”,呼吁机场完善无障碍服务。
![]()
![]()
深圳机场的反应不算慢。当天就在评论区道歉,随后公开核查结果:近机位资源饱和才用远机位,20 公分高度差是安全规范,且全程有两名工作人员协助登机。更关键的是,媒体放出 3 分钟监控 —— 画面里没有 “连滚带爬”,只有工作人员推轮椅、搀扶起身,戴眼镜的小伙子甚至蹲下来帮他一条腿一条腿挪进机舱,乘务员在舱门接应。
![]()
眼看事件出现反转,郑智化很快发文称 “深圳机场已道歉,不再追究”。可谁也没想到,一天后他再发长文,把矛头对准了全国机场,言辞比之前更犀利。南京机场被指 “女工作人员粗暴检查金属支架鞋”,新疆机场要求 “托运拐杖”,上海机场安检员 “花半小时查支架”,他用 “举世罕见”“粗鲁” 等词定性,最后一句 “这些恶意让我想隐退”,再次把情绪拉满。
![]()
这下舆论彻底分裂了。支持郑智化的人说,残障人士出行的难,没经历过的人不懂:金属支架鞋是行走依赖,拐杖是贴身工具,反复检查、要求托运本身就是 “隐性刁难”,即便深圳有协助,全国机场的服务落差也是真问题,他的发声能推动改进。就像网友说的,“就算细节有出入,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是事实”。
![]()
但反对的声音更直接:监控里工作人员明明在尽力协助,“连滚带爬”“冷眼旁观” 的描述,是不是太夸张?有网友直言,基层工作人员按规范操作,却被贴上 “粗暴” 标签,这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更有人点出核心:公众人物用名人效应呼吁改进值得肯定,但情绪宣泄式的夸大,反而会消解真正的维权力度。
![]()
其实这场争议的本质,是 “残障群体出行痛点” 与 “公共服务沟通偏差” 的碰撞。不可否认,国内机场的无障碍服务确实有进步空间:有的机场升降设备老旧,有的工作人员缺乏残障服务培训,这些都是郑智化控诉中值得正视的问题。就像之前网友分享的经历,残障人士登机、安检时被反复盘问、操作不当的情况,并非个例。
![]()
但反过来,公众人物的发声边界也值得探讨。郑智化的诉求是 “被尊重、被便利对待”,这没错,但当监控画面与 “连滚带爬” 的描述出现明显反差时,难免让人质疑其言论的客观性。基层工作人员按安全规范操作,或许有沟通不到位的地方,但直接扣上 “恶意刁难” 的帽子,是否也忽视了对方的努力?
![]()
截至目前,南京、新疆、上海等被点名的机场尚未回应,郑智化也没再补充更多细节。但这场风波已经超越了 “明星与机场的纠纷”:它让更多人看到残障人士出行的真实困境,也让公众开始思考 “如何理性维权”—— 既要给公共服务提要求,也要给基层工作留温度;既要重视特殊群体的诉求,也要警惕情绪化表达的误导。
![]()
64 岁的郑智化,曾用歌声鼓励无数人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如今他站出来为自己的 “痛” 发声,初衷或许是推动改变。但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靠 “一边倒的控诉” 或 “非黑即白的评判”,而是在真实的细节里找问题,在相互理解中求进步。毕竟,无障碍服务的完善,需要的是理性的监督,而非情绪化的对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