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化学课上第一次接触 “原子” 概念时,或许都听过这样的描述:原子像一个微小的太阳系,原子核是中心的 “太阳”,电子则像 “行星” 围绕其运转,而原子内部 99% 以上的空间都是 “空的”。
![]()
可若真如此,为何我们触摸物体时能感受到坚实的触感?原子内部的 “虚空” 里,果真什么都没有吗?其实,这片看似空无一物的区域,藏着远超我们想象的 “秘密”。
要弄清原子 “虚空” 的真相,得先从原子的结构说起。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体积极小 —— 若把整个原子比作一座足球场,原子核就像场中央的一颗玻璃弹珠,而电子则是围绕球场边缘运动的微小尘埃。从体积比例上看,原子核与电子占据的空间确实不足原子的 1%,剩下的 99% 区域看似 “空空如也”,但这绝不意味着 “什么都没有”。
首先,原子的 “虚空” 里充满了电子的 “运动痕迹”。电子并非像行星那样沿着固定轨道绕核运转,而是遵循量子力学规律,以 “电子云” 的形式存在于原子核外。
![]()
所谓电子云,是指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概率较高的区域 —— 它不像实体轨道那样清晰可见,更像是一团模糊的 “概率云”,电子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在云的任意位置。虽然单个电子质量极轻,但无数电子在 “虚空” 中高速运动,形成了一层无形的 “屏障”,这也是我们触摸物体时能感受到 “硬度” 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原子的电子云会产生电磁排斥力,阻止原子进一步靠近。
其次,“虚空” 中还充斥着看不见的电磁场。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正负电荷之间会形成强大的电磁场,弥漫在原子内部的 “虚空” 区域。电磁场虽无法用肉眼直接观测,却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 它不仅能束缚电子,让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还能与其他原子的电磁场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进而构成我们所见的各种物质。比如,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结合,正是依靠原子间电磁场的相互吸引实现的;而我们日常感受到的摩擦力、弹力,本质上也是原子电磁场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
更令人惊讶的是,原子 “虚空” 中还可能存在转瞬即逝的 “虚粒子”。
![]()
根据量子场论,真空并非绝对的 “空无”,而是充满了各种量子场。在这些量子场中,会不断有粒子和反粒子成对产生,它们瞬间出现后又迅速湮灭,由于存在时间极短、能量极低,难以被直接探测到,因此被称为 “虚粒子”。虽然虚粒子的存在看似 “虚无缥缈”,但它们会对原子内部的物理过程产生影响,比如改变电子的运动状态,甚至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原子核的稳定性。
此外,原子核本身也并非 “实心球”,其内部同样存在 “空隙”,但这与原子的 “虚空” 不同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夸克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结合。
![]()
不过,这属于原子核内部的微观结构,与原子外围 99% 的 “虚空” 区域无关。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通过粒子加速器、量子探测器等设备,不断深入探索原子 “虚空” 的奥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片看似空荡的区域,其实是一个充满活力、蕴含复杂物理过程的 “微观宇宙”。它打破了我们对 “虚空” 的传统认知 ——“空” 并非真正的 “无”,而是另一种形式的 “存在”。正是原子内部这些看不见的 “存在”,共同构成了物质的基本结构,支撑起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