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已于今年4月揭晓。从旧石器的“百科全书”到新石器的“人间烟火”,从中原与边疆到“三重城”“一号墓”、从“城市之根”到“城市之源”......“十大考古”揭开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也为中华文明图谱勾勒精彩一笔,让我们更懂“何以中国”。这是一次年度成果的汇报、一段考古故事的讲述,也是一场考古人的聚会,帷幕落下后,考古人又将坐上开往工地的列车、奔赴田野,投入到寻找过去未知真相的工作中。
为进一步阐释“十大考古”的多重价值、把宣传传播做得更加到位,《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今起推出“十大考古•领队说”专栏,以遗址发现始末、发掘精彩瞬间、研究最新进展为依托,为读者呈现考古背后的故事,带领读者置身历史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绚丽厚重的文明。通过项目负责人、一线考古人的讲述,用大众语言,讲出遗址的好故事。持续推进考古发掘、研究阐释与活化利用,将深埋地下的历史遗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时代画卷,增强文化自信、赓续文明薪火。
4月24日上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在北京揭晓。作为下汤遗址的领队,参与和负责下汤遗址的发掘项目前后整整十年,获悉下汤入选时,心情其实是复杂的,感触很深,这要从下汤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工作谈起。
破土而出
仙居,这座由宋真宗赐名的县城,位于浙江东南的丘陵盆地之间,地处浙江第三大河灵江的上游。这里山多田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当地兴起了取土造田运动。横溪镇下汤村东北俗名“汤墩”的高地自然首当其冲,甚至村里早年建造土坯房的泥土也是取自汤墩上。在取土的过程中,陆陆续续有一些陶片,甚至完整的陶器及石器出土,但由于不知为文物,大多被村民丢弃。直到1984年,才由村民张金苗将出土的这些文物送到仙居县文物管理部门。
![]()
下汤遗址位置图
此时,正值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省、市的文物工作者一致认定这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6年、1989年,下汤先后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省级文物保护碑上,将遗址的年代推定为距今4000~7000年,这样的遗址在钱塘江以南地区凤毛麟角,也代表了当时浙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
下汤遗址近景(由西向东)
现在我们知道,当时关于年代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这是时代使然,客观条件使然。下汤就这样被无意地打开,却又依然盖着神秘的面纱。它像是一块很有价值的石头,被扔进了“河姆渡”这条大河里,没有激起一朵水花,等待有一天考古人的发掘,来揭开其真正的身世。下汤因此错过了命名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的机会。
首次试掘
时间来到了2001年,因为下汤遗址所在的横溪镇重新编制村镇发展规划,应仙居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横溪镇人民政府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排王海明、孙国平于同年3月15日至18日对下汤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试掘结束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向浙江省文物局呈交了“关于仙居县下汤遗址调查情况及建议扩大遗址保护范围的请示”报告,其中写道“该遗址保存完好,文化层堆积厚,遗址中心文化层厚达2.5米以上,内涵丰富,陶器以泥质红衣陶居多,泥质红衣陶平底罐最具特征,主要器物有罐、釜(鼎)、盆、豆、杯等,文化面貌与河姆渡文化区别明显,年代距今约5500年”。
据当年负责试掘的王海明及参与发掘的民工杨明启回忆,在遗址东面土筑围墙的东、西两侧均有发掘,不止两个探坑,探坑规格大概2米宽,3米长。非常巧合的是,其中一个探坑就位于我们去年的发掘探方内,被我们重新清理了出来。当年可能是发掘位置不理想的原因,没有发现遗迹现象,只是出土了较多的陶片及石制品,下汤遗址真正的身世依然没有解开。
与此大体同时,2000年11月,蒋乐平在浦阳江流域的专题调查中发现了浦江上山遗址,并于当年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对发掘出土的夹炭陶片进行了年代测定,距今超过10000年,这为之后“上山文化”的命名提供了条件和支撑。
初露真容
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因位于横溪的仙居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本次勘探由同事时萧负责。经过一个多月的勘探,确定“汤墩”为遗址的分布范围,面积近3万平方米,也了解了文化层堆积的大体情况。2015年3月,在勘探的基础上,时萧选择在遗址中心部位进行了试掘。4月中旬,时萧因另有工作安排,所领导安排我接替下汤的考古工作,就这样,偶然的机会,我与下汤结下了难解之缘。目前,我在下汤的工作,断断续续,已达十年,可以预见,这将是我职业生命中工作年限最长、感情最深的遗址。
言归正传,2015年试掘的最大收获是,通过对地层出土陶片的整理,结合一系列碳十四测年数据,了解到遗址历经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时期,纵贯新石器时代始终,绝对年代距今9300~4000年,年代跨度这么长,文化序列这么全的遗址在浙江绝无仅有,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而且在最底部的生土面上,还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当刮去尘封万年的泥土,大大小小的灰坑、基槽、沟渠、石磨盘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仿佛看见9000多年前,先民在此生活、劳作的场景。试掘的探方,犹如一扇窗口,终于让我们窥见下汤在历史的长河中准确的年代坐标,窥见远古村落的冰山一角。
![]()
遗址中心地层剖面
迎来良机
2018年,下汤遗址被纳入浙江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单。为配合遗址公园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本次发掘,除了进一步确认了遗址的年代,还发现了“红烧土广场”、食物加工场、器物坑、环壕等重要遗迹现象,但因为当时野外没有保护棚,我们决定暂停发掘,覆膜保护。
![]()
红烧土广场遗迹(由南向北)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202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将上山文化遗址群作为浙江省下一个申遗目标,下汤便是其中遗址之一。2022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申报了“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重大课题并获立项。与之前不同的是,本次发掘是课题主导下的主动性发掘,发掘目标也更为明确,即通过下汤遗址“解剖麻雀”,了解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复原和重建古代社会。
万年图景
下汤遗址的发掘从2018年第一次发掘就有了聚落考古的理念。除了遗址中心土墩的发掘,在遗址的边缘也布设了长探沟,了解到环壕的存在。纳入“考古中国”课题后,聚落考古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落实。我们从聚落结构着眼,2022年至2023年,通过长探沟发现遗址北部分布有数个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土台。2024年,发掘了遗址东部,结果发现了排列更为规整的人工土台5座,这些人工土台呈环绕状分布在2018年发掘的中心土墩的北部和东部,至此,上山文化时期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环壕的三重聚落结构豁然开朗,感觉下汤这个万年古村落被解锁了。
![]()
环壕西北转角(由北向南)
![]()
外围北部人工土台与器物坑(由南向北)
通过2018年、2022年至2024年四个年度的发掘,我们发现了非常丰富的遗迹现象,包括土台、房址、灰坑、窖穴、器物坑、高等级墓葬、食物加工场、红烧土广场、沟渠、基槽等,可谓全景式揭露了下汤早期村落的样态。
![]()
器物坑举例
![]()
高等级墓葬M2
古今共情
下汤遗址从万年走来,历经整个新石器时代烟火不断,之所以能够如此,与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遗址位于灵江上游一处盆地中央的自然台地上,现高出周边农田1~2米。四面环山,东西邻水,南面距永安溪约2千米,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下汤的绵延万年,是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本和范例。在这样的遗址考古,我时常思绪被拉回到那个时代,仿佛徜徉在万年的村落,流连忘返,想象着先民们田园生活的各种场景,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时光相守,颐养天年,怡然自得。这或许就是我们现代人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源,也为我们平衡现代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提供了启迪。
![]()
考古工作人员合影
![]()
考古队员合影
![]()
F1清理工作场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