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人员在草莓植物工厂采摘成熟的草莓。
![]()
草莓工厂有11层立体栽培架。
开栏语
在成都,经济脉搏的跳动清晰可感——这不是宏观报表里的抽象数据,而是车间里机器人传送带的节奏,是实验室新材料突破的喜悦,是创业者面对新需求的灵光一闪。
当一座城市的经济总量占据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当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此扎根,当11条千亿级产业链如森林般生长,我们更渴望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是怎样鲜活的故事?
答案不在办公室,而在第一线。我们要发掘的,正是那些数据之外、细节之中“有点意思”的经济真相。我们相信,最有价值的经济洞察,往往藏于那些看似普通的生产线、实验室和商铺之中。在这趟旅程中,我们想和你一起,瞧瞧成都的经济“积木”是如何越搭越高、越搭越巧,看创新的点子、实干的人才、活跃的资金,怎样拧成一股绳,编织出这座城市独有的发展脉络。
即日起,本报推出“成都经济一线观察”栏目,期待与你同行,一起发掘成都经济里那些“原来如此”和“真有意思”的瞬间。
蓝紫色的灯光下,一排排草莓整齐地“住”在共11层、空间达7米高的“公寓”里,穿着洁净服的工作人员站在垂直升降梯上照料它们——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成都温江一座智慧立体草莓工厂的真实画面。
走进这座草莓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农田,而是类似实验室一般的洁净车间。“进入前必须穿洁净服、经过消杀,我们的草莓住在10万级洁净标准的‘公寓’里。”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所下属中农亿享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孟捷介绍道。这座西南地区最大的智慧立体草莓工厂,正用工业化思维重新定义农业生产。最近,草莓工厂的第一批草莓逐渐成熟,随着5个车间全部投产,每天能产出400斤草莓。
草莓的工业化生产
从“靠天吃饭”到“数据种地”
推开成都温江这座草莓工厂的大门,仿佛进入了一个高科技实验室。这座总面积2300平方米的智慧工厂,有5个车间专门用于草莓立体栽培,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规模化立体栽培草莓的智慧工厂。11层立体栽培架上,草莓苗在蓝紫色灯光下整齐排列,宛如现代化流水线。传统农业中“看天吃饭”的不确定性,在这里被精准的数据调控所取代。
“我们是用工业思维在做农业。”孟捷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汽车生产流水线一样,我们把草莓当作‘标准件’来生产。”每颗草莓从种苗到成熟,都在全封闭环境中完成。
这座工厂的“大脑”是中控室的数字系统,上百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我们要求不同楼层间的温差控制在±1℃以内,这是传统农业难以想象的精度。”孟捷说。
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杨其长及其团队,将超高层植物工厂栽培环境均匀调控、智能LED精准调光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应用于此。特殊的“光配方”技术是工厂的一大亮点,这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的技术,已积累1200多种作物的光谱数据。“不同的光配方就像给草莓定制营养餐,直接影响其甜度和风味。”孟捷解释,甚至授粉这一关键环节,也通过引入授粉蜜蜂完成,模拟自然过程的同时避免畸形果产生。
新农人的工作变革
从“田间劳作”到“智能管理”
如果说技术革新是工厂的“硬实力”,那么工作方式的变革则是其“软实力”。在这里,农业工人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而是坐在办公室通过电脑管理生产的“产业工人”。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农业,因为想到地里又晒又脏。”孟捷笑着说,“而我们这里,工作人员更像是在高科技企业上班。”只有在定植、修剪和采收时,工人才需要进入车间,其他时间都通过中控系统完成管理。
这种转变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更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工厂需要的不再是传统农民,而是懂工程、计算机、AI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正在把农业生产变成年轻人向往的职业。”孟捷补充道。
这种变革也延伸到了研学领域。与传统农耕文化体验不同,这里的研学项目更注重科技展示。“我们会让学生动手实践智能硬件控制,比如编程控制灯光、灌溉系统等。”孟捷说,他们希望让孩子们看到农业的未来图景。
解决季节性难题
从“气候限制”到“全年产出”
这座智慧工厂最革命性的突破,是彻底解决了草莓的季节性供应难题。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草莓生长不再受外界气候条件限制,实现了365天不间断生产。
“当传统草莓田因季节变化而休耕时,我们的工厂依然在高效运转。”孟捷说。工厂能够实现全年无间断高效生产,这意味着消费者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品尝到新鲜草莓。
随着工厂几个车间全部投产,每天能稳定产出400斤草莓,一个消费者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浮出水面:这样的高科技草莓,普通人吃得起吗?
孟捷给出了一个辩证的答案。“植物工厂就像汽车产业,既有经济型轿车,也有豪华车型。”孟捷说,“我们目前满足的是高端市场需求,但这不代表永远如此。”事实上,工厂73吨的年产量已是传统种植的30至40倍,虽然目前成本尚高,但这种效率提升为未来降价提供了空间。“就像所有新技术一样,规模化应用后成本会下降。”孟捷表示,工厂的柔性生产方式允许按订单生产,这种效率优势最终将惠及消费者。
最大的挑战来自能源成本,但孟捷持乐观态度:“随着新能源发展和电力市场化,成本会逐步下降。”工厂正在研发的“植物工厂大模型”更令人期待——这套类似自动驾驶的系统,未来可实现全自动智能化管理。
站在布满传感器的车间外,孟捷展望未来:“我们不是要取代传统农业,而是提供另一种可能。”随着更多这样的工厂出现,“草莓自由”或许不再遥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实习生 龚善美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