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本无条件宣布投降日!带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我走进电影院,观看《南京照相馆》。
![]()
“欲灭其国,先去其史”,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妄图通过歪曲、篡改历史,来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便是其中最具危害性的逆流。
在这一背景下,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如同一把利刃,直刺历史虚无主义的心脏,以艺术的形式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真相,敲响了铭记历史、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警钟。
一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简单的对历史的错误认知,而是一种有着明确政治意图的思潮。它伴随着西方资本的扩张、侵略战争以及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来到我国,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时,在我国社会广泛传播。
其表现形式多样,一是否定革命和历史发展规律,鼓吹“革命无用论”“革命破坏论”等。他们否认历史进程的客观性和规律性,通过贬损和否定革命,竭力抹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二是否定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如宣扬“中国社会主义是早产儿”“选择社会主义是误入歧途”,否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三是歪曲党史,打着“解密”“戏说”“秘史”等幌子,置历史事实于不顾,偷梁换柱,生搬硬套,篡改、歪曲、拼凑、裁剪党的历史,肆意夸大事实,捏造骇人听闻的数字,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企图全盘否定我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和执政合法性。
这种思潮的危害性,在近年来多起公共事件中显露无遗。
某网络博主曾发布“南京大屠杀是夸大宣传”的短视频,截取部分外国记者记录中“未见到大规模屠杀”的片段,配以“你们都被骗了”的煽动性文案,短时间内获得百万播放量。
某地中学历史课堂上,有教师将抗日战争简化为“中日两国士兵的互相厮杀”,回避侵略与反侵略的本质区别。
更有甚者,在某些“精日”群体的社交账号中,侵华日军军服合影配文“寻找当年的荣光”,将民族伤痛扭曲为“复古时尚”。
还有网络游戏中荆轲变性、李白成刺客等恶搞,将历史解构为娱乐噱头,使年轻一代丧失对崇高价值的敬畏。
这些看似零散的言行,实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病毒式传播——当真实的历史被切割成碎片,当苦难的记忆被涂抹成玩笑,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便悄然松动。
二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全方位且极其严重的。
它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以“反思历史”“重写历史”“翻案历史”等吸引眼球的方式现身,妄图通过否定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来扰乱人们的历史价值观,通过否定战争中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性及其巨大历史作用、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评功摆好,来否定革命战争的历史合理性、摧毁国人心中的英雄人物、毁灭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王小亭。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导致无数百姓死伤这张照片就是在轰炸后拍摄。照片中的孩子叫王家升当时只有一岁他在站台上嚎哭,身上还有鲜血除了这个小生命整个站台一片废墟。
拍完照片,王小亭发誓一定要将它发出去。他突破重重困难,终于将照片发表在美国的《生活》杂志上据说,当时有一亿多人看到了这张照片面对这张照片。
面对这张照片,当时的日本军方跟电影《南京照相馆》里的情节一样也是极力狡辩、掩盖事实真相,说王小亭的照片是摆拍、造假,后来又说是误炸,并且悬赏15万美元追杀王小亭。
直至现在,在对待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上,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行径令人发指。他们或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或极力淡化屠杀的规模和暴行的残忍程度,试图将这一段充满血泪的历史从人类的记忆中抹去。
他们质疑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对大量的历史档案、证人证言视而不见,反而编造一些毫无根据的谎言来混淆视听。
比如,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
![]()
——今天,就有日本首相石破茂以自民党总裁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了“玉串料”(祭祀费)、原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之子、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参拜了靖国神社。
他们向日本民众灌输错误的历史观,试图让下一代忘却日本曾经犯下的战争罪行,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更是对全人类历史正义和良知的挑战。
回顾苏联解体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股思潮从批判斯大林入手,进而攻击诽谤列宁和斯大林开创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诬蔑十月革命使俄国离开了“人类文明的正道”,诋毁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迷误”,全面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最终,苏联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坍塌,自我否定成为主流,曾经强大的苏联分崩离析。这一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任由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必将带来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三
![]()
《南京照相馆》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用三重“显影术”精准狙击历史虚无主义:
以铁证撕裂谎言伪装
![]()
影片中,日军摄影师伊藤一面喂食流浪狗展示“仁慈”,一面拍摄“百人斩”暴行;强迫中国母子拍摄“亲善照”时,镜头外却是刺刀抵背的胁迫。一面粉饰与孩童玩乐,一面暴力强暴女童。这种双重影像暴力,揭露侵略者如何用相机粉饰罪行——恰如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学术自由”包装政治意图。
当阿昌将记录婴儿被摔死的底片缝入衣襟,当老金冒死藏匿屠杀照片,这些动作成为对“南京大屠杀虚构论”最凌厉的驳斥。现实中,“京字一号证据”正是由两位少年守护的底片,它们最终将战犯谷寿夫送上绞架——真相从不由巧舌定义,而由血泪显影。
以普通人觉醒解构“英雄虚无论”
主角并非天生英雄:邮差阿昌蜷缩墙角颤抖,演员林毓秀被迫为日军唱歌时笑容僵硬,翻译王广海谄媚日军却面部抽搐。他们的恐惧与苟活,恰是乱世普通人的真实状态。
然而,当显影液中的暴行照片渐次浮现,良知在黑暗中完成淬炼:阿昌递出藏底片的血衣,老金抡斧扑向日军,王广海为救毓秀挡下子弹。影片以此宣告:英雄并非“完人神话”,而是觉醒的凡人以血肉之躯撞向黑暗的刹那光辉——这直接回击了“英雄塑造论”的虚无主义陷阱。
以文明符号对抗记忆抹杀
背景幕布上流转的故宫琉璃瓦、西湖烟柳,众人含泪念诵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以及贯穿全片的南京童谣《城门谣》,构成家国文明的意象堡垒。
尤其童谣的运用极具深意:开篇稚嫩童声是沦陷下的希望火种,结局众人合唱时却成为诀别的悲怆钟声。这提醒观众:屠杀的目标不仅是生命,更是要斩断文化传承的根脉——而历史虚无主义,正是这场文化灭绝的当代延续。
四
《南京照相馆》提供的不仅是历史控诉,更是破局虚无主义的启示录:
——影片末尾字幕“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与今日南京繁华街景的交叠,暗示记忆传承需制度保障。现实中,我国已颁布《英雄烈士保护法》,将诋毁先烈定为犯罪;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使真相成为人类共同捍卫的底线。
——教育领域更需强化“血写的历史”叙事。如电影所示,当老金教女儿辨认祖国山河时,镜头扫过幕布上的长城与黄鹤楼——地理标识与历史记忆的绑定,正是抵御文化虚无的疫苗。
——照相馆众人传递底片的“生死接力”,印证了导演申奥的创作观:“苦难不需要神化,只需诚实记录;勇气不在史诗,而在凡人选择”。这提醒我们:抵抗历史虚无主义,未必需要宏大宣言。当教师讲述真实抗战史,当网民举报篡史言论,当父母带孩子走进纪念馆,微光便已汇聚。
——老金临终前拉动背景轴的画面极具象征意义:幕布上流转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中华文明的空间图腾。这种视觉语言直指历史虚无主义的命门——当文明连续性被斩断,民族便成无根浮萍。
——今日中国网民在秦淮河畔拍摄樱花时附注“花下有血”,游客在中山门城墙抚摸弹痕——这些自发行为,正是电影中“背景幕布”的现实延伸:山河不灭,记忆不死。记住林毓秀这句经典的台词:“日本人是畜牲,赢了会把我们当人看?”任何时候,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救自己。
散场时影院无人离席的沉默,11万观众打出8.6分的豆瓣高分,印证了《南京照相馆》的力量:它让1937年的暗房红光穿透时空,照见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阴影。
当日军摔死婴儿的底片在显影液中浮现,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暴行,更是一个民族的良知显影术——它宣告:历史真相不容稀释,文明记忆拒绝褪色。
手持这张血染的银盐底片,我们终将在自己的时代完成使命:让童谣继续传唱,让城门永远矗立,让每寸山河铭记——谁曾为它死,谁将为它生。
位于日本宫崎县北部的八纮一宇塔仍在:日本军国主义将南京古城墙城砖、古长城砖、武汉黄鹤楼甚至是“万里长征多天部队”,也就是我人民解放军前身红军部队字样的砖块,砌成37米高的高塔,意味着对南京,意味着对中国首都的永世镇压!是时候行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