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3 点,硅谷的路灯还亮着,Meta 总部的玻璃幕墙里,只剩最后几盏灯 —— 那是 AI 基础设施团队的老周,刚把分布式训练框架的延迟从 150ms 调到 40ms,揉着发红的眼睛准备保存代码。
手机突然震动。他点开邮件的瞬间,指尖的咖啡杯 “啪” 地砸在键盘上:
“很遗憾,你的代码贡献未达到团队平均水平,我们将终止你的 employment。”
![]()
01
600 人的 “代码量死刑”:
原来我们不是工程师,是 “代码打印机”?
这不是科幻小说里的荒诞情节,是 Meta 本周刚发生的真实血案 ——
600 名深耕 AI 基础设施的工程师,被裁的核心理由只有一个: 代码提交行数低于团队中位数 。
什么概念?
做系统优化的老员工,把 1000 行冗余代码改成 100 行,效率提升 10 倍,但代码量是新人的 1/3;
做架构设计的专家,花一个月画流程图、调接口,写的代码不如实习生一周的 “CRUD 模板” 多;
甚至连负责 AI 模型推理加速的工程师,因为把模型压缩了 70%,少写了几千行调用代码,也被算成 “贡献不足”。
老周就是典型 ——
他在 Meta 做了 5 年,去年牵头优化了推荐算法的召回逻辑,把用户点击率从 12% 拉到 28%,直接让 Instagram 的广告收入多了 15 亿美元。但他上个月的代码量只有 800 行 ,而刚毕业的实习生小张,因为负责写用户行为日志的上报代码,一个月提交了 3200 行 ——
结果,老周被裁,小张留了下来。
![]()
02
比 “代码量裁员” 更荒诞的,是 Meta 的 “双重标准”
更让人气到发抖的是:
就在裁掉 600 名 “代码量不够” 的老员工当天,Meta 宣布 ——
花 2 亿美元挖来苹果 AI 负责人 John,担任 Meta 全球 AI 研究院院长 。
![]()
而 John 的 “代码量成绩” 是什么?
据知情人士透露,John 在苹果的 3 年里, 没有提交过一行生产代码 —— 他的工作是制定 AI 战略、整合团队、对接高层。但 Meta 愿意为他支付相当于 100 个被裁工程师年薪总和的薪资。
这不是讽刺是什么?
对自己人:“你代码写得少,滚蛋”;
对外来人:“你不用写代码,来当领导”。
合着 “代码量重要” 是给底层工程师的紧箍咒,“代码量不重要” 是给高层的免死金牌?
就像老周在离职酒局上骂的:“我花 5 年磨出来的‘优化能力’,不如一个外来和尚的‘战略嘴皮子’?合着我们这些‘码代码的’,就是 Meta 用来凑 KPI 的工具人?”
03
当 “代码量” 变成 KPI:
我们到底在摧毁什么?
家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 ——
“唯代码量论” 的本质,是把程序员的价值 从 “解决问题的人”,降格成 “生产代码的机器” 。
程序员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是把 “不可能” 变成 “可能” 的创造力:比如用 10 行代码解决百万级并发的问题;
是把 “复杂” 变成 “简单” 的洞察力:比如把绕晕新人的架构图,改成 3 步就能看懂的流程;
是把 “bug” 变成 “机会” 的经验值:比如一眼看出别人看不出的内存泄漏,救回整个项目。
这些能力,从来不是 “代码量” 能衡量的。
就像厨师的价值不是 “炒了多少盘菜”,而是 “菜好不好吃”;
作家的价值不是 “写了多少字”,而是 “有没有人愿意读”;
程序员的价值,从来不是 “写了多少行代码”,而是 “解决了多少问题” 啊!
但 Meta 的这波操作,相当于在说:“不管你做了多少贡献,只要代码写得少,你就不配留在公司。”
那以后,谁还愿意沉下心来做优化?
谁还愿意花时间打磨架构?
谁还愿意带新人、传经验?
大家都去写 “冗余代码” 好了 ——
把能复用的函数拆成 10 个,把能简化的逻辑绕三圈,把 “Hello World” 写成 100 行注释……
毕竟, 比起 “解决问题”,“凑代码量” 可简单多了 。
04
最可怕的不是 Meta 裁了 600 人,
是 “代码量 KPI” 可能成为行业毒瘤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
Meta 的这波操作,不是个案。
早在去年,某国内大厂就悄悄把 “代码提交行数” 纳入了程序员的绩效考核;
今年年初,某 AI 创业公司的 HR 明确说:“我们只招能写‘高代码量’的工程师,架构师?没必要,我们要‘能干活的’。”
如果全行业都开始学 Meta——
做系统优化的老工程师,会被当成 “低效率者”;
做架构设计的专家,会被当成 “不干活的”;
甚至连算法科学家,都会因为 “代码量不够” 被边缘化。
那未来的科技行业,会变成什么样子?
是满大街 “代码打印机”,写着一堆冗余、低效、全是 bug 的代码;
是没有 “解决问题的人”,只有 “制造问题的人”;
是所有的创新,都停留在 “写更多代码” 的层面,而不是 “解决更大的问题”。
05
我们愤怒的,从来不是失业本身
是 “努力被否定” 的荒诞
昨天,老周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看得我鼻子发酸:
“我以为程序员的骄傲,是‘我写的代码能让千万人用上’;
后来才发现,有的公司眼里,我们的骄傲是‘我写了多少行代码’。
我熬了 5 年的夜,救了 3 个项目,拼到头发掉光,
最后输给了‘代码量’——
原来我的青春,只是一堆可统计的数字。”
家人们,这不是老周一个人的悲剧,是所有 “真正的工程师” 的危机。
我们愤怒的,不是 Meta 裁了 600 人;
是 Meta 用 “代码量” 否定了工程师的价值;
是 Meta 让 “解决问题的能力”,输给了 “制造代码的数量”;
是 Meta 让整个行业,往 “倒退” 的方向走了一步。
请守住 “工程师的底线”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 10 年前刚做程序员时,师傅跟我说的话:
“程序员的手,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凑 KPI 的。
你写的每一行代码,都要对‘问题’负责,不是对‘数量’负责。”
今天,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程序员:
如果你的公司开始用 “代码量” 考核你,请记得 ——
你的价值,从来不是 “码农”,而是 “工程师”;
你要做的,不是 “写更多代码”,而是 “写更有价值的代码”。
也送给所有公司:
如果你们真的想做好科技,请记得 ——
能让公司活下来的,不是 “代码量”,是 “解决问题的人”;
能让行业进步的,不是 “数量”,是 “质量”。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老板用 “代码量” 考核你,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的公司开始学 Meta,你敢站出来说 “不” 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