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上海四川北路的群众影剧院,近日成为热门打卡点。“上海德云社入驻”“本月底焕新重开”“郭德纲会来”,种种议论不绝于耳。记者从德云社获悉,“具体开业时间尚未敲定,所有方案内容待定。”虹口区文旅局工作人员则表示,“德云社剧场场所备案已完成,接下来是演出内容报批,环环相扣。我们做好服务,将审批环节前置,就看德云社这两天的效率了。”
![]()
10月26日,群众影剧院门口 钟菡 摄
装修中的剧场吸引人流打卡
10月26日,记者现场探访群众影剧院。门口一张9月挂出的海报显示,群众影剧院一层为餐饮商业,二层为德云社上海剧场,“9月起全体餐饮试营业,凭当月群众影剧院任意商家小票,可在每周一中午12:30抽取德云社门票”。
一楼商家包括牛肉面、川菜店,以及一家还未开业的点心店等。消费获得小票后,记者得到商家回复,“大约一周前在群众影剧院门口有现场抽奖,包括餐饮折扣券和门票等。最近抽奖位撤了,具体解释权由二楼剧场负责,剧场有望在下月初开业。”
![]()
群众电影院门口的告示牌 钟菡 摄
![]()
凭小票可抽德云社门票 钟菡 摄
一楼的川菜店由于冠名“笑场”,格外引人瞩目,不少过路人将其错认为“德云社”招牌,上下打量。门口的“消费抽德云社门票”海报也吸引市民关注,不时有人停下细看,还有人入内拍照。人流络绎不绝,多为中老年市民。记者看到,通往二楼的楼梯上拉着“二楼未开放,感谢配合”的警戒线,有工作人员在现场仔细打磨楼梯边角、擦拭扶梯等。
![]()
群众影剧院门口能看到“笑场”的照片 钟菡 摄
![]()
二楼剧场尚未开放 钟菡 摄
德云社粉丝陈小姐表示,“早就听说上海德云社要开,等了好几年。前年年底在苏州,老郭亲口说要开了。”附近居民伍先生注意到,一年多前,群众影剧院外立面就悬挂了巨幅德云社海报,今年这一海报又撤下了。
![]()
笑场是川菜店,而不是“德云社”代称 钟菡 摄
德云社忠实观众李一帆认为11月初看到上海德云社的希望很大,“11月3日,郭德纲将在天蟾逸夫舞台主演《济公活佛》,到时蹲蹲,说不定同时就宣布上海德云社开业了。新剧场只有两百多个座位,据说德云社每个演员队都会来,前几个月一定人山人海。我应该抢不到票了。”
群众影剧院前世今生
群众影剧院始建于1928年,原名广东大戏院,主要经营范围是广东粤剧,曾先后有几十个粤剧团在这里演出。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介绍,当时虹口特别是四川北路两边广东籍移民较多,有听家乡戏的需求,在虹口还有其他的粤剧剧场。
群众影剧院历史上产权几经易手,名称也一再更改。抗战胜利后,包括上海木偶艺术家虞哲光(后为上海美影厂导演)在内的几位舞台艺术家合伙承接广东大戏院,将其更名为虹光大戏院,开幕时热闹非凡,秦怡、白杨等从抗战大后方回到上海的舞台明星都来祝贺。上世纪50年代中期,广州粤剧团名家马师曾、红线女在这里驻演引起轰动,也在四川北路一带掀起持续多年的粤剧热。
![]()
群众影剧院门口悬挂优秀历史建筑铭牌 钟菡 摄
上世纪50年代,虹光大戏院一度改名为群众电影院、群众剧场,1968年更名为群众影剧院,影剧两用的格局至少维持到上世纪90年代。汤惟杰是“老虹口”,他记得小时候就跟父母去群众影剧院看戏、看电影,当时粤剧观众已经在减少,剧场除了演广东粤剧,也演那个时代人们爱看的浙江越剧。
![]()
群众影剧院内悬挂的剧场变迁历史 钟菡 摄
虹口的海宁路、乍浦路交会处曾拥有胜利电影院、虹口大戏院、国际电影院(初名融光大戏院)、解放剧场等多家影院,在上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金三角”。如果以金三角为圆心,将半径拉长,来到四川北路虬江路路口,可以看到一个演剧空间集群,包括1917年由意大利人劳罗和中国人邓子羲共同出资建立的上海大戏院,1925年建成、被誉为“东方第一剧场”的奥迪安大戏院等。群众影剧院就处于这一空间里,也是如今仅存的老剧院。当年,这里还有一家茶餐厅“新雅茶室”,提供地道的广东风味小吃。“1920年代虹口居民众多,这一带的消费没有南京路那么贵,价廉物美,文艺圈的人爱选在这里聚会。在海宁路、武进路上有很多知识分子办的出版社,谈完正事,可以看场戏剧、电影,去新雅茶室聚一聚。”
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笑声
大约一周前,汤惟杰因为录制节目去了群众影剧院,发现剧院已经基本改建完成。有人担心,上海人爱听滑稽戏,来自北方的相声能否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我不担心相声在上海的市场,不能以固化的地方曲艺形式来想象它的未来。滑稽戏也是上海成为移民城市后才有的产物,一开始和街头卖梨膏糖的摊子连在一起,慢慢才进入演出剧场。”汤惟杰认为,正如以前的广东移民社区催生了粤剧的繁荣,城市更新后,文化业态也要因地制宜地调整,适应如今的社区构成。德云社相声是偏年轻人的消费形式,受到许多新上海人青睐,外地游客也可以来上海购票消费。“德云社作为重要北方曲艺机构来上海开分店,说明上海市场值得期待。”
![]()
群众影剧院对面的居民住宅和底商 钟菡 摄
正如群众影剧院门口海报上写着,“走走看看其他路,白相请到四川路。”汤惟杰记得,小时候的海宁路只有现在的约三分之一宽,两边密密麻麻挤满衣食住行的各色小店。“以前四川路的沿街小店是最讲实惠的,近20年来网络购物兴起,给传统商业形态带来很大冲击。”
![]()
群众影剧院周边街景 钟菡 摄
在他看来,众多传统商业街区都在进行不同的转型和尝试。位于乍浦路、北海宁路的胜利电影院重启,并带动周边改造为乍浦路风貌影视街,拓展文旅商体展融合体验。位于四川北路、武进路的今潮8弄和滨港商业中心引入演艺空间,以脱口秀等新业态吸引年轻人。群众影剧院能否顺利完成商业转型,为虹口这片历史街区进一步积聚人气,同样值得期待。
原标题:《群众影剧院变身上海德云社?开业时间尚待“临门一脚”》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均钟菡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 诸葛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