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深秋的黑龙江省大庆龙凤湿地,芦苇荡摇曳成一片金黄,水泊边缘凝结着薄而透明的冰凌。
候鸟已开始南迁,龙凤湿地巡防队长王利舞的脚步并未停歇。他指着不远处一处人工搭建的巢基说:“别看现在安静,那是东方白鹳今年的‘家’,开春它们一准儿回来。”
这片与城市灯火相依的广阔湿地,如同一面生态的镜子,静待归来的候鸟。
![]()
治理之难,何以破局?
龙凤湿地,位于城区东南,总面积5050.57公顷,距市中心仅8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湿地。这里不仅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更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然而,正因其与城市零距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承受着发展与保护带来的剧烈阵痛。
随着工业发展与城市扩张,道路管网将完整的湿地分割成孤立的生态“斑块”;生活废水也曾让水体遭受污染;不稳定的水源补给更一度导致湿地萎缩、功能退化。
治理之难也见于微末。私建的看护房、割裂水系的鱼池道路、潜在的面源污染,这些“历史旧账”与持续的人类活动压力相互交织,缠绕在湿地之上,加之过去管理机构不健全、执法力量分散,“九龙治水”使得保护工作步履维艰。
住在湿地边缘某小区的王先生回忆,以往开春湿地垃圾成堆、臭味难闻,大家都不敢开窗户,高价的“观景”小区,开窗远望给人的却是“辣眼睛”“呛鼻子”的场景。
治理之法,新在何处?
破局始于顶层的“重槌响鼓”。大庆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出台《关于加强龙凤湿地保护管理的意见》《大庆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开发建设、排污倾废等行为,为湿地划定了“零退化、稳增长、强功能”的刚性目标。一场“智慧”与“协同”的立体战,随即打响。
智慧体现在“天眼地网”的监管。湿地高处,高清探头构筑起监控网,24小时智能识别非法行为;地面,“警检林”巡防队三班倒巡逻,看护站点设专人驻守,形成了“高点监控+地面巡护+应急响应”的铜墙铁壁。
协同则是打破了部门壁垒的“握指成拳”。全国首创的四级地企“双河长制”,将大庆油田的治理力量深度嵌入湿地保护,让生态环境、林草、农业农村、水务、公安、检察机关形成了执法合力,通过开展“绿盾”“毁林毁草毁湿”“渔政亮剑”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生态破坏行为。依托省级财政湿地补助项目,实施保护地数字标准化建设、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湿地植被恢复、水质净化等工程,全面提升了湿地保护、管理和鸟类救助水平。东二排干水生态修复,累计清淤15.8万立方米,每年新增1000万立方米生态好水为湿地“解渴”。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日均新增10万吨处理能力,生活污水全域全量收集处理。精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从源头上减少面源污染随地表径流汇入湿地。保护区周边17个排污口实现“一口一档”智慧化监管。北二十里泡出口的主要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湿地开放日”“爱鸟周”“环保志愿行”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市民走进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巡护队伍,协助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理念。
为保护“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工作人员精心拆除筑在高压线上的危巢,搭建安全的人工巢基。这份诚意收到了最好的回馈:一对东方白鹳连续多年选择大庆,今年更是成功孵化出3只幼鸟,它们翩跹的身影,成为湿地生态改善的最佳“代言”。
![]()
治理之效,泽及何方?
治理成效如何?数据最有说服力:北二十里泡出口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较“十四五”初期已显著改善,2024年年均浓度达到地表水Ⅴ类限值,符合目标考核要求。区域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减轻,水体的自净能力持续恢复。
水清则鸟悦。龙凤湿地的鸟类记录从76种猛增至128种,增幅高达68.4%,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已达35种。东方白鹳、丹顶鹤等旗舰物种的稳定栖息与繁育,标志着生态链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正持续巩固。
垃圾清了、臭味没了,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更成为市民亲近自然、涵养心灵的公共空间。“湿地文化节”“观鸟节”等系列活动的举办,让无数市民和游客流连忘返,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绿心”,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了大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未来,大庆将继续践行“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要求,加力构筑“智慧湿地”监测网络,以“绿盾”守护大庆百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