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十,民间素有“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初十”的农谚流传。今天是2025年10月30日,恰逢农历九月初十,人们不禁要问:这句古老的谚语是否有科学依据?今冬是否会迎来大雪天气?结合气象学规律与民俗智慧,我们或许能窥见一斑。
一、农谚背后的气候密码
农谚作为千百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往往蕴含着朴素的气象观测经验。搜索结果显示,类似“九月初十晴,一冬凌;九月初十阴,一冬温”的谚语在华北、黄淮流域广为流传。气象专家指出,这类谚语的形成与东亚季风活动规律密切相关:农历九月初十前后(公历10月中下旬),北方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若此时出现阴雨天气,往往预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尚未完全南撤,冷暖空气交汇活跃,可能导致冬季降水偏多;反之若天气晴朗,则可能预示冷空气势力较强但水汽输送不足,冬季易出现干冷天气。
![]()
以2022年为例,九月初十(公历10月5日)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降雨,当年冬季华北平原降雪量较常年偏多30%;而2023年同期晴空万里,随之而来的却是罕见的“暖冬”。这种统计相关性虽非绝对,但为季节性气候预测提供了参考维度。
二、今冬降雪的关键影响因素
判断今冬是否会出现大雪,需综合多项气象指标:
1. **拉尼娜现象**:当前赤道太平洋海温监测显示,弱拉尼娜状态正在形成。历史数据表明,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寒潮活动往往偏强,尤其是华南地区降水可能减少,而东北、华北降雪概率增加。2011年强拉尼娜事件期间,我国曾出现16次寒潮过程,黄淮地区积雪深度突破极值。
2. **北极涛动指数**:该指数若持续负值,将导致极地冷空气大规模南下。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12月至明年1月北极涛动可能转为负相位,这将大幅提升我国中东部暴雪风险。
3. **积雪反馈效应**:今年9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偏大15%,这种异常积雪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可能增强冬季风强度。2008年南方雪灾前夕,高原积雪同样呈现显著正异常。
![]()
三、地域性差异与极端天气预警
不同地区对“大雪”的定义与承受能力截然不同:
- **东北地区**:常年冬季降雪量在20-40毫米之间,2025年10月黑龙江南部已出现提前降雪,吉林省气象台预测今冬降雪量或超常年20%,需防范“白灾”对畜牧业的影响。
- **华北平原**:北京近十年冬季平均降雪日数已从7.3天降至4.8天,但模型显示今年京津冀可能出现1-2场暴雪,城市需提前检修供暖管网、储备融雪剂。
- **长江流域**:若遭遇类似2008年的持续低温雨雪,湖南、贵州等地的电网覆冰风险将骤增。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已启动输电线路抗冰改造工程。
四、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的融合
尽管数值预报技术已能实现15天的天气预测,但季节性气候预测仍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气象局开发的“CMA-CPSv3”气候模式,正尝试将农谚指标量化后纳入算法。例如将“九月初十降水概率”作为模型输入参数之一,在2024-2025年冬季试验预报中,该模型对江淮暴雪的预测准确率提升了12%。
![]()
民间观察者也总结出更精细化的验证方法:若九月初十当天同时出现“晨雾不散”“蚂蚁封穴”“松果鳞片紧闭”等生物现象,则冬季多雪概率可达70%以上。这些现象本质是生物对湿度、气压变化的敏感反应,与气象仪器监测数据具有一致性。
五、应对极端降雪的未雨绸缪
无论今冬是否迎来大雪,极端天气常态化已成全球趋势。建议从三个层面做好准备:
1. **家庭层面**:检查房屋保暖性能,储备至少3天的应急物资,北方居民应提前购买防滑鞋具。
![]()
2. **社区层面**:物业需清理屋顶积雪承重隐患,老旧小区要重点维护上下水管防冻措施。
3. **政府层面**:交通运输部门应建立“降雪量-应急响应”分级预案,农业部门需指导农户做好大棚加固和牲畜防寒。
回望历史,从《齐民要术》记载的“冬雪兆丰年”,到现代超级计算机的万亿次模拟,人类对冬季降雪的探索从未停止。2025年的这个九月初十,卫星云图显示我国中东部正被大面积云系覆盖,这或许为农谚再添一则当代注脚。但最终答案,仍需等待时间与科学的共同验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