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滁州西涧的意境山水画,AI制作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建中四年(783年),47岁的韦应物辗转抵达滁州任刺史,政务之余的西涧漫游,让这条无名山涧从此载入文学史册。不同于寻常春日的繁花竞艳,诗人独取涧边幽草、深树黄鹂的清幽,捕捉晚雨春潮、野渡孤舟的灵动,两幅阴晴画卷成就了唐诗中最别致的春日剪影。
滁州西涧是指滁州城西的一条自然水系,其源流包括乌兔河、石濑涧等支流,汇入内城河水系。因此,滁州西涧并非一个具体的点,而是一条线。韦应物在滁州写下的一百多首诗里,出现“涧”字的诗歌,将近有十首,几乎占他全部滁州诗作的十分之一,可见他对滁州之“涧”的关注和钟爱。“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
![]()
韦应物与西涧的羁绊远不止一首绝唱。阳春三月,他手持铁锹带领僚属士民种柳涧滨,既盼 “明年丝绦拂岸” 添景,更借柳树固土防洪护城,写下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他辰” 的民生情怀。这份对西涧的挚爱,让他在罢官后因贫留居,于柳树下结庐而居,过起 “听松南岩寺,见月西涧泉” 的闲居生活。
自唐以来,西涧旖旎的风光引得文人墨客前来寻访驻足徜徉,留下诗文无数,西涧不断被赋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清代,“西涧春潮” 入选 “滁州十二景”,明天启年间,滁州通判尹梦璧以诗画刻石滁州“十二景”之“西涧春潮”,立于丰乐亭石壁。清代王士祯过西涧时挥毫 “黄鹂唤客且须住,野渡庵前风雨多”,让诗中的意象在千百年后仍能引发共鸣。这些诗作共同织就了西涧的文化脉络,使其从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符号。
![]()
事实上,滁州西涧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诗歌传唱的景观,在宋代时,滁州城在涧水上建设上、下水关,通过对涧水的拦储,既供城市居民生活之用,又兼具城防守备之功。
时光流转,西涧在20世纪60年代因水库修建迎来巨变 —— 乌兔桥下五里涧川没于碧波,成为如今的西涧湖,素有 “滁城头上的一盆水” 之称,既是城区重要水源地,更绘就 “山水人城和谐相融” 的画卷。或许有人惋惜古渡难寻,但当你站在湖岸远眺,会发现西涧从未远去:
地理的延续:从大丰山谷奔流而下的溪水,经石濑涧、乌兔河汇入湖中,自然意义上的西涧源流仍在山野间活跃;
诗意的传承:春日里 “凝烟幽草绿萋萋,黄鸟间啼杨柳堤” 的景致依旧,雨后湖面的粼粼波光,恰似当年春潮的回响;
精神的共鸣:韦应物种柳护民的仁心,化作今日滁州人对生态的守护 —— 清澈的湖水、繁茂的植被,正是对先贤 “山水相融” 理念的践行。
![]()
![]()
如今,西涧的流水依然随着时光的脚步流淌着,而琅琊区则顺应时代发展和人们的期盼,沿着西涧的水流和诗人的脚步,全力打造西西涧项目,重现“诗画西涧”的绝美意境。若想追寻课本里的西涧,这份踏秋攻略请收好:
西涧湖核心区:登湖岸观景台,看 “潮生每及辰” 的烟波浩渺,脑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的古意;
乌兔桥遗址附近:这里曾是诗中涧川的关键节点,岸边垂柳依依,最宜寻觅 “柳浪莺啼” 的意境;
文化溯源线:顺路探访广惠桥、奠枕楼,感受滁州 “一城(滁州古城)一水(西涧)” 的文脉厚重;
踏秋赏秋线:西西涧秋日主打稻田金浪、栾树红果,西涧湖风光与多元业态兼具,是短途踏秋佳选。玩法核心:环湖漫步赏湖景与栾树“红雨”,打卡西涧复原点、山丘美术馆;带娃去无动力蘑法森林,自己可在猩世界咖啡闲坐。美食必尝:“灯火阑珊·山食”的本地菜,市集上的栾果糖葫芦等创意小吃。住宿可选:眷夕·山涧里民宿(森系庭院)或房车营地(星空露营)。
![]()
当课本里的诗句与眼前的山水重叠,你会懂得:西涧的魅力从不是某段固定的河道,而是韦应物笔下的清幽意境,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更是如今山水人城共生的鲜活图景。来滁州吧,让春潮与黄鹂,为你重读这首千年唐诗。
内容参考资料:《韦应物与他传世的西涧画卷》—王亚斌
图源@小红书—滁州西涧湖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高 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