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南望嵩岳群山层峦叠嶂,北有邙岭起伏连绵横卧,滔滔黄河奔流东去,洛水的汇入更加使之波翻浪涌。地处洛汭之地,历史厚重悠久,华夏文明在这里留下古老的印记,河洛文化的种子播撒着东方的神秘和传奇。这里就是巩义,一个历经沧桑,而如今活力四射的地方。
一
![]()
在1991年撤县设市之前,巩义市一直称作巩县。地处浅山丘陵区,地势自南向北,呈阶梯状急剧降低。地形从南向北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河谷平原。境内主要山脉有嵩山、五指岭、佛山、缑山、白云山、平坡山、青龙山、蟠龙山、金牛山等,最高点在嵩山主峰玉柱峰,海拔1487米,最低点在河洛镇黄河洛口滩,海拔103.8米,高差1383.2米。又有虎牢关扼于东,黑石关控其西,地势险要,“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自古为东出洛阳的重地要津,故此而得“巩”之名。《易经》有“巩用黄牛之革”,《左传》有“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等记载,后来在这个地方建立县制为巩县,也许有这多重含义在里面吧。
作为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早在11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洪沟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处于直立人过渡到智人阶段的早期人类能使用火和保存火。在铁生沟的考古发现中,有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工具。特别是双槐树遗址,它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该遗址具有规格很高的都邑性质,被认为是距今约5300年的河洛古国。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在世界文明史中独具特色的中国农桑文明起源找到了确切的实物证据和时间节点,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稍柴遗址出土的500多件遗物,为探索夏都斟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花地嘴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早期夏文化、探索夏代城址和中华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这些众多的考古发现,跨越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至于夏商文明漫长的历史时空。在远古文明的辉耀下,北魏石窟、诗圣故里、宋代皇陵等文化遗存,以及明清时期及之后出现的众多庄园、祠堂、牌坊等,无不述说着在这片土地上,中华文明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和传承。
二
![]()
山河形胜,得地利之便,巩义很早就有了政区建置。尧、舜时属豫州,夏代称夏伯国,商代称阙巩。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称巩伯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始置巩县,属三川郡。西汉高帝时,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三国时,属魏国司州河南尹。西晋属河南郡。后赵时属司州河南郡,后又属洛州。前燕时属洛州河南郡;先秦、后燕、后秦均属豫州河南郡。东晋、南朝刘宋时,均属河南郡。北魏属荥阳郡。东魏、北齐属成皋郡,巩县废于北齐。据《巩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巩县,属河南郡。唐初属洛州,唐开元元年(713年)洛州改为河南府。五代属于河南府。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析巩县、偃师两县部分地区,置永安县,另有行庆关(汜水县改设)半部归属巩县。金属金昌府,下设2县1镇,金贞元元年(1153年),永安军更名为芝田县。元初,废芝田县并入巩县,至正二十年(1360年),为军州万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明、清时期,属河南布政使司河南府。
“官非署不立”。建制既立,其行政场所的选址和建设,自然要纳入重要事项予以关注。县城是县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其规划、建设和保护,历来受到格外重视。我国古代县城大多由军事要塞演变而来,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行政功能的场所,城墙高大,城壕深阔,是那个时代营建城池的标准配置。巩义建立县制之后,最早的县城治所,建在东周故城之上。东周故城原是周王室的采邑,称作巩伯国,后为王室分出来的一个小国东周国所有。秦将其灭之后,建立巩县,属三川郡,治所即设于东周都城旧址。其旧址在今康店镇康北村。东汉末年,为避战乱,县城迁至小平城。曹魏时期,由于小平城地处偏僻的邙岭之北,交通不便,因而在洛汭一带重新为县城选址,后迁到今站街镇老城村一带。除隋大业年间,短暂治于洛口外,历经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作为巩县的县城一直设在此地。因常遭水患,1928年,县城又被迫迁往鳌岭。1964年,县城再迁至孝义镇,即今天巩义市政府所在地。而县衙作为县城的组成部分,是县城建设的重中之重,它具有核心和主宰地位。县衙建设有一定的规制,既要满足行政需求,又要能够彰显官府的威仪。巩义古代县城和县衙已湮灭在岁月的烟尘里,只存留在县志泛黄的纸页中。巩义县城几经变迁,使用时间最长的约1400年,最短的只有几年。从巩义县城的变动情况不难看出,兵灾和水患,是造成县城几经搬迁和屡经修缮的主要原因。巩义县城虽饱经忧患,却巩而固之,历久弥新。
三
![]()
“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一旦拥有统治权力,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历来开展治理最必要的措施。不仅如此,还要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便更好地发挥理想的治理效果。
巩义古代县制虽然建置较早,但留下的有关记载却很少,特别是明朝以前的情况。人们只能从明清时期的有关史料,约略窥视当时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概貌。
明代,巩义的县级官府主要是县衙门公署,其他机构主要有:察院、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巡检司、僧会司、道会司、学府、阴阳学、医学、惠民药局、预备仓、养育院洛口驿等。官府吏员主要有:知县1名,正七品。县丞1名,正八品。主簿1名,正九品。巡检1名,从九品。未入流的吏员有:典史1名,教谕1名,训导1名,驿丞1名。这些吏员大都配置有衙役作为随员协助处理公务。
知县,作为县级官府的最高长官,配置的属员最多。主要有:门子2名,皂隶16名,马快8名,禁卒8名,斗级4名,轿、伞、扇夫7名,库子4名。斗级,是主管官仓、务场、局院的役吏。斗是斗子,级是节级的意思。当然,这些衙役都是编外人员,没有纳入国家编制,也不拿国家俸禄。
典史,是县里掌管治安缉捕刑侦和监狱的官员,属员有:门子1名,皂隶4名,马夫1名。
教谕,是主管学校教育的官员;训导,协助教谕负责学校教育方面的工作。属员:斋夫3名,膳夫2名,门斗2名。门斗,春秋时负责掌卫城门,清代是府、州、县学门役的通称,即现在学校的门卫。
清代,巩义县级吏员配置沿袭明制,略有变化。设知县1名,典史1名,教谕1名,训导1名。县丞的职位时有裁撤。品级与明代大致相同。
知县所属随员有:门子2名,皂隶16名,马快8名,禁卒8名,斗级4名,轿、伞、扇夫7名,库子4名。
典史属员有:门子1名,皂隶4名,马夫1名。
教谕、训导属员有:斋夫3名,膳夫2名,门斗2名。
学校教育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汉武帝时期在各地就建立了学校,各大县开始设学官以管理教育。隋唐时期,各县设经学、医学博士助教,宋元以后各县设教谕、训导,由中央选派人员担任。明清时期的教职,既受本省学政的节制,又受本地的正官领导。
巩义县学相传建于西汉,元朝末年毁于兵。明洪武三年,县丞张庸重建。此后,天顺、成化、嘉靖、万历,至清顺治、康熙、乾隆,得历任知县持续修葺。还建有文庙,尊孔子,倡儒学。
巩义建有书院多处,城内有敬业书院、东周书院,城外有莲山书院、见山书院、石河书院、仙舟书院、上四书院、白鹿书院、嵩洛书院、河洛书院等。学校、书院往往有官学田、义学田作为办学的支撑。
明清时期,巩义基层行政实行巡检制。明洪武元年全县编户20里,嘉靖三十四年改为9保22里,至万历并9保为20里。清初将20里并为10里。乾隆十六年,增设儒、宦2里,以东西两路为1里、南北两路为1里。乾隆四十九年,将儒、宦2里,改为仁义、礼智2里,全县共13里。道光元年,全县分为仁、义、礼、智、信5里,分别管辖县境东、西、南、北、中五方。每里分10甲,甲称保卫团,下设村,村下设排。
在基层治理体系中,我国自秦始,县以下的都、乡、邑等实行连坐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进行编制。到了汉朝,其乡里制度,是把县下分成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秦汉还有亭一级组织,是县派出的治安机构。魏晋南北朝基本上因循汉代的乡、亭、里体系。隋以百家为里,五百为乡,设里长、乡正主管。唐朝进一步完善乡里组织,对城区、郊区、乡村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编组。宋代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度。明清时,乡里制和保甲制并存。尽管我国古代基层组织不断演变,但构建一个由官府控制的基层组织,必然是一个王朝强大的重要标志。
四
![]()
治理的关键在人,在于治理者的思想行为是否切合实际。我国农耕时代人口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治理结构、治理形式和治理内容相对单一,县官的主要职责无非是“劝农桑、平狱讼、征赋役、兴教化、保平安”等,但这并不是说当时的治理能力就会因此而低下。实际上,古代的一些治理理念、治理实践和治理成效,对当代推进的现代化治理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县官作为一县之长,秦汉时,大县称县令,小县称县长,唐宋至明清,称知县。总的来说,一县的治理,得失全系于知县一人。古代县级官员实行铨选制,一般任期为3年,连任的不多。据巩义市文史研究者、收藏家武跃杰先生统计:明代在巩义任职的知县有72人,县丞27人,典史17人,教谕18人,训导19人;到了清代,知县99人,县丞19人,典史37人,教谕43人,训导21人。当地县志均列名记载。而表现特别突出者,百姓又勒碑纪念。县尹王翱、县丞段应龙、巡检桑怿,治理有方,百姓推崇。
王翱,字飞卿,彰德人,元大德年间巩县县尹。初到巩县,有人对他说:“巩县这地方,说是个县邑,可是多为山地,水多田少,又处于洛阳开封东西间的要冲,民少而贫,财政状况不佳,前几任都面有难色,你刚到这里来,可要谨慎小心。”
王翱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古人常说,不遇盘根错节,安知利器呢!”甫一上任,他就严禁家人参与公事,同时严令衙门,任何人不得无故扰民,不得私自处理公事,不得接受馈赠。敬老爱幼,爱抚民众如家人,赋税差役必至于公。经常下乡察看,春秋两季催促农桑不暇其食,深入河谷不避艰险。听讼断狱不使有疑,惩恶有威众皆惊惧。在他的治理之下,民乐歌于途,富足知礼仪。然而,任期3年瞬间即逝,百姓闻之,无不愕然:“朝廷夺我父母,何其速也?”挽留不住,无以为报,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立碑欲传其德政之名。其铭曰:
令尹之政,既正且方。或能反之,民受其殃。公临于此,作止其臧。当柔且柔,当刚即刚。随时而应,不爽纪纲。宣扬不足,乃祝隆昌。愿公之寿,等松苍苍。愿公之名,高列名堂。祝之既恳,犹恐遗忘。故镌于石,万古弥彰。
有良吏贤官,当然也有鲜廉寡耻之徒,尸位素餐,荼毒人民,这种人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巩义地方志载有污吏4人,均为知县。明朝2人:郭士奇、吕璋;清朝2人:王恩泰、叶承祖。郭,山西临晋举人,正德十五年任。恶名为:猛以济贪,刑及无辜。以此去官。吕,陕西白水举人,恶名为:刻薄无情,朘削脂膏,爱妾凶子,肆行无忌。后以被讦去官,百姓称快。王,道光三十年任。居常贿赂公行,刑罚滥酷,几致民变,时呼为“恩犬”。叶,广西人,光绪二十四年任。恶名为:刚愎贪婪,草芥士民,严刑索贿,百姓重足,权篆年余,水深火热。
五
![]()
县丞是县官的佐贰官,用现在的说法是副职,协助县官分管一方面的事务。在县域治理中的作用,虽然不及主官,但如果发挥得好,却同样会产生积极的效应,从县丞段应龙的治理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
段应龙,字在田,江南全椒人,康熙年间由贡监铨授巩县县丞。到任之初,正值巩县旱灾炎炎。于是,他跟随知县到龙潭祷雨,同知县一起发誓求雨,其中有一句话,让老百姓记忆深刻:“宁杀二令,勿辜民。”也许是这句一心为民的话,感动了上天,忽见风雨大作,旱灾之苦顿时得以解决。有一年,陕西人逃荒到巩县要饭的人很多,在路过黑石关渡口时,船工却索要摆渡钱。讨饭的人本就穷苦,哪里有钱买渡?段应龙得知这一情况,就想办法在黑石渡造浮桥对接两岸,往来行之如平地,顺利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又有一年,需要从巩县储备粮库调动粮米赈济陕西灾民,一次大约要用800辆小车,但每次征集车辆却只能凑到一二百辆。段应龙发现,这是由于富人贿赂官吏逃避差事,而贫民被迫承担重负且力所不及造成的。他革除了这一弊端,仅用5天时间就完成了运粮任务。在这之前,河南省奉命从四川调拨军饷,掌管银库的官吏因索贿未果,便在称量银两时故意短缺,导致每批饷银运输账面亏空达七八百金,后续要求补足亏空的公文往来动辄耗费一两年。官员们都将此事视为险途,没人敢接这个烂摊子。段应龙却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去办。到了地方之后,他假意答应向库吏行贿,随后拜见四川省长官,极力陈说财政弊病,请示予以改革,当面争辩时没有丝毫谄媚之色。长官为之动容,弊病由此改变。
后来,段应龙到登封县为官,登封、新密两县相邻的村民因有人侵占稻田和水渠,多年来相互争斗不休,双方都苦不堪言。段应龙摸清这一情况后,出面协调,妥善化解了数年的争端,民众为之欢呼。自此,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叫别人先走,这种礼让成为社会风气。由于劳累过度,段应龙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归葬于巩城南凤凰山。老百姓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许多人痛哭流涕,就像家里有亲人去世一般。在他去世30年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于县城东门外,称为“遗爱碑”。登封、新密也为他立碑纪念,与遗爱碑合起来称“三泪碑”。段应龙身无任何遗产,死后50年,其子孙仍固守清贫。但他生前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在心里为他立了一座永久的丰碑。
六
![]()
巡检,是宋时设立的一种职务,从九品,明时延续,属于基层官吏,通常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打击罪犯,并兼具一定的军事辅助任务。桑怿,北宋开封雍丘人,天圣年间任渑池县尉,后改授右班殿直永安县巡检。永安县是北宋时特设的一个独立机构,专管皇家王陵营造及守护事务,与当时的巩县并存,后归属于巩县。宋明道、景祐年间,天下大旱,蝗灾遍地,民不聊生,盗贼蜂起。永安、巩县一带有恶贼23人,猖獗异常,难以捕获,为害严重。枢密院将这23人的名单交给桑怿,命其从速办理此案。桑怿认为,这些盗贼如闻知他来抓捕,必然逃散,事情就会很难办,应当反其道而行之,表现出官府怕他们的样子。于是,闭营不出,并严令手下不得轻出。过了好几天,手下人有的忍耐不住,又数次请战,仍不允。暗地里,他却带领几名兵卒化装成盗贼的模样,夜间到那盗贼经常出没的地方察看情况。老百姓一见,望风即逃。可是有一个老妇人却让他们留下来吃饭,并无惊惧之色。饭后回去,又闭门不出。3天后,他们携带盗贼用具又来到老妇人家里用餐,并给了老妇人不少钱财。这一回,老妇人把他们当作真正的盗贼了。桑怿看到已经取得了老妇人的信任,就问她那些盗贼的情况。老妇人告诉他说,那些人听说桑怿来捕,开始时十分恐慌,都吓跑了。可是,后来又听说桑怿闭门不出,可见桑徒有虚名,并不可怕,所以,他们又都回来了。并告诉桑怿,谁藏在这里,谁藏在那里。又过了3天,桑怿再次来到老妇人家里,这次给了她更多的银钱,并以实相告,说:“我就是桑怿,请您相信我,并请您把盗贼的行踪进一步摸清楚,而且千万不可让盗贼知道。再过3天,我还来。”3天过后再来问时,老妇人果然把盗贼藏匿的情况搞得一清二楚。次日,桑怿即行安排部署,派人分赴盗贼的藏身之所,迅即展开抓捕行动。
擒贼先擒王。对于那个盗贼头目,桑怿亲率士卒驰马以往。桑怿马快,好多士卒跟不上,只有4人紧随其后。与贼相遇时,桑怿手起刀落,连斩3人,一天之间,23贼全部归案。只用了28天,桑怿即回京复命。
枢密院官员对他说:“这回你立了大功,应该给你提升职务。这样吧,你筹集些银两,我帮你打点一下。”
桑怿说:“用贿赂得官,我不愿这么干,况且我很穷,也拿不出银两来。即使有,我也不能拿钱买官。”
枢密官大怒,于是便搬弄是非,不仅不报桑怿之功,还找了个借口,把他送到三班之中,当了个兵马监押。
七
![]()
山川风物看似平凡无奇,但在人的感召下却往往蕴含某种灵性。巩义坐落于山水之间,自远古以来在洛汭地区洒下的文明的种子,自然会于某个时段点燃人的心智。地灵人杰,巩义历史上人才辈出。春秋时的程本,被称为“天下贤士”,有《子华子》传世。东汉时的尹勋,曾五任尚书令。晋初的嵇含,是植物学家,著有《南方草木状》一书。宋时的蔡齐,曾得到欧阳修这样的评价:“在大位,临事不回;恭谨谦退,未尝自伐。”最有名者当然是诗圣杜甫,而清末牛凤山父子,也多有佳话。更有在当地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无疑也增强了当地历史的厚重感。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因其曾祖父杜依艺位终于巩县县令,举家迁于巩定居。祖父杜审言,诗人,位终于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位终于奉天令。现今在杜甫诞生处南瑶湾笔架山窑洞,建有杜甫故里文化公园以为纪念。杜甫少有奇才,却生不逢时。肃宗时为左拾遗,后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曾移家成都浣D花溪筑草堂而居。杜甫工诗,与李白齐名,世称诗圣。其一生颠沛流离,却忠君爱国不改其志,并将傲岸之气形之于诗。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故于湖南洞庭湖畔的耒阳,时年59岁。后归葬于巩,现存杜甫墓在康店镇邙岭之上。
牛凤山,字梧阶,清道光年间的武状元,历任甘肃凉州中营游击加副将,晋封为总兵、头等侍卫。其子牛瑄,同治年间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是康家之婿,康百万庄园内的“留余”匾,即为其所书。牛氏父子二人虽然在外地做官,但为家乡的事尽力较多,甚得赞誉。牛氏世居汜水穆家沟,后迁至大峪村官殿明月坡,现存牛状元宅第一处,为当地八大庄园之一。
巩义既为东出洛阳之要塞,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发生的战争,最有名的是瓦岗军兴洛仓放粮和捻军大战黑石关。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登基之后,下令修建东都洛阳;次年,为了保障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的粮食供应,又下令修建兴洛仓。兴洛仓建在巩义县城东南的丘陵之上,“穿窖三千,窖藏八千石”。3000个粮窖,每窖可储粮112万斤,整个粮窖储粮高达33亿多斤,应该是当时最大的粮仓了。大业十三年(617年),2月,李密、翟让率领7000瓦岗军,攻占兴洛仓。瓦岗义军张贴告示,打开粮仓,让老百姓随意装取粮食。饥饿难耐的百姓,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出现男女老少搬粮忙的欢乐景象。李密修洛口城,以此建立根据地。11日,隋将刘长恭统兵2.5万,与瓦岗军会战于兴洛仓城南、石河子西之间。隋兵大败,刘逃回洛阳。19日,瓦岗军在巩县建立行军元帅府,推李密为魏公,设坛即位,号永平元年。从此,江北、河南各地义军投奔瓦岗军者达数十万众。4月,瓦岗军攻克巩县,县令柴孝和投降。7月至9月,隋王世充统兵10万余攻打李密,与瓦岗义军隔洛河对峙,战于黑石关,王大败,死伤3000余人。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捻军攻打巩县。为阻止捻军进兵,官府将沿河船只全部凿漏,沉入水底。知县袁修翰组织民团乡勇抵抗。9月,捻军攻入县城,又连克黑石关、芝田镇,尔后东去。随后,捻军又两次转战巩县,然后挥兵南下。河南知府调集洛阳、偃师、登封三县知县,各带乡团集结于黑石关两岸,与捻军作战,参战的民团乡勇约11720人。捻军与民团作战,共击杀团绅15人、村长10人、团勇276人。史称“咸丰之乱”。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1901年,到西安避难由水路返京途中,路过巩县。官府在东黑石关、县城、官殿修建行宫3处,并在北瑶湾沿洛河修建船坞5孔,用来停泊圣驾,称为“龙窑”。太后和皇帝的狼狈时光,在如今已经荒废于路边的几孔破窑洞内,依稀可见尘封的痕迹。
八
![]()
“郡县治,则天下治;郡县安,则天下安”。自秦以法定形式建立郡县制以来,县作为基层行政区一直没有变。从治理结构上看,我国古代县域治理十分简约,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少,管理成本低。至于县以下的乡里、里甲、保甲、乡镇等基层行政组织,虽然也有一定的管辖区域,但历代都没有纳入行政层级内。不纳入行政层级,不等于坐视不管,当宗族和豪右势力抬头时,官府即出手抑制其行为。宋代在收回乡里的初级审判权时,将行政管理权也一并收回,原因正在于此。乡里组织遵照地方官府的政令管辖部民,在完纳赋役、清查户籍、维持地方治安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行政作用。
巩义历史上虽然经历多次动乱,由于航运和手工业起步较早,加上资源丰富,到明清后期商业贸易却得到较好的发展,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康百万庄园、张祜庄园、泰茂庄园等八大庄园,仍可看出当年的繁荣景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商贸条件,这就需要为政者在治理方面有所作为。历史的经验证明,只有处理好责任和权力的关系,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历经千年历史风雨的洗礼,今天的巩义,实现了由“县”到“市”的华丽转身。在这片古老的“山河四塞,巩固不拔”的土地上,时代的进步已经造就了她今日的繁华。这个拥有85万人口的县级市,多年前即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2023年实现千亿元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县。正是在古老文明的滋养下,巩义迈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才会如此铿锵有力;今后,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治理进程中,也将会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
作者:罗 文
来源:《行政科学论坛》2025年第7期
选稿:宋柄燃
编辑:汪鸿琴
校对:杜佳玲
审订:耿 曈
责编:宋柄燃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