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有这么一段记载:"范蠡因谋划征伐之大功,官封上将军。越王勾践班师回越后,君臣设宴庆功。乐师作《伐吴》之曲,曲中有词赞文种、范蠡之功,群臣大悦而笑,勾践却面无喜色。"
你看到这段,会不会觉得奇怪?
刚打完胜仗,灭掉了世仇,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群臣都在笑,勾践为什么板着脸?
![]()
史书怎么记的?"曲中有词赞文种、范蠡之功"。
重点在这里。歌词赞的是谁?文种和范蠡。不是勾践。
那勾践听了,会怎么想?
想想看,勾践为了灭吴,在会稽山被围困,去吴国当了3年奴隶,尝粪便,当马夫。回来后卧薪尝胆,每天舔苦胆。这样熬了22年。
结果今天庆功,歌里夸的是臣子。
换成你,什么感觉?
所以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勾践心里可能不痛快。这张冷脸,或许不是谦虚,而是觉得功劳被人分了。
假如你是范蠡,站在庆功宴上,看到这一幕,你会怎么想?
明明是庆功的日子,举国欢庆,群臣大笑,但你服侍了22年的主公,却板着脸,一点笑容都没有。
你会觉得他只是累了吗?还是会想:他为什么不高兴?是因为歌里夸的是我和文种,不是他?
![]()
如果你跟了这个人22年,对他的脾气、性格、为人都很了解,你看到这张冷脸,会不会心里一紧?
史书记载的那3年,范蠡看到了什么?
《史记》记载:"公元前494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什么?
第1,勾践不听劝。范蠡说不能打,他偏要打。结果呢?大败。只剩5000残兵,被围在会稽山上。
第2,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勾践这个人,似乎听不进反对意见。他认定的事,别人说什么都没用。
这种性格,会怎么对待功臣?你可以想一想。
接下来,史书又记载了一件事。
《史记》说:"越王勾践对范蠡说:'我因为没有听从你的劝告,以至落到这样的境地,该怎样解决呢?'范蠡回答说:'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
![]()
范蠡给勾践出主意:去吴国当奴隶。
这主意够狠吧?让一国之君去敌国当奴隶。但勾践答应了,还把范蠡带上了。
《史记》又记:"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
这3年,发生了什么事?史书有记载。
"勾践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甚至亲自去尝吴王夫差的粪便。"
你没看错,尝粪便。古代有个说法,通过粪便的味道,能判断病情。勾践为了讨好夫差,真去尝了。
还有,"君臣二人忍辱负重,毫无怨言地干着刷马、除粪等各种脏活累活。"
这是史书的原话。
想想这个画面。一个国君,给敌人刷马、掏粪。这得多大的忍耐力?
如果你是范蠡,陪在勾践身边看着这一切,你心里会怎么想?
你会想:我的主公真了不起,能屈能伸,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还是会想:这个人能忍到这种地步,为了目的可以放下一切尊严,那他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
或者你会想:他今天能为了活命这样忍,明天会不会为了别的目的,对身边的人也这样狠?
有一个细节很关键。
《史记》记载:"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
夫差在试探范蠡。你不是跟着勾践受苦吗?我给你黄金,你要不要?
![]()
范蠡连看都不看,直接跨过去。
吴王见了,死心了。这个人收买不了。
但勾践看到这一幕,什么反应?
史书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推测。
勾践会怎么想?他会想:范蠡这么忠心,对我这么好,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他。
对吗?
也可能是:范蠡这么有本事,连吴王都想挖他,我得防着点,别哪天他反了。
哪种可能性更大?
根据后面发生的事,你觉得呢?
"长颈鸟喙"这四个字,藏着什么秘密?
3年后,勾践回到越国。
《史记》记载:"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于是返回越国,从此勤劳刻苦,苦心孤诣,把苦胆挂在座位旁边,坐着或躺着的时候,都会经常凝望着苦胆,吃饭时也会品尝苦胆,说:'你难道忘记了在会稽所受到的耻辱吗?'"
这就是卧薪尝胆的典故。
但范蠡看到的,不只是勾践的隐忍,可能还有勾践的偏执。
![]()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范蠡给文种写信的时候,有一句话很关键。
《史记》记载,范蠡在信中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重点在"长颈鸟喙"这四个字。
这是什么意思?
史书上说,勾践的长相就是这样:脖子很长,嘴巴像鸟嘴一样尖。
但这只是表面意思。在古代,这种长相有特殊含义。
长颈,说明这个人心思深沉,善于隐忍,但也多疑。鸟喙,说明这个人说话刻薄,做事狠辣。
范蠡为什么要在信里专门提这个?
因为他观察勾践22年,似乎发现一个规律:勾践对你好,可能是因为需要你。等不需要了,就翻脸。
这个推测有依据吗?
有。
《史记》记载,勾践回国后,"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你看,勾践对臣子、对百姓都很好。但这是真心的吗?
继续看史书。
勾践对范蠡说:"希望由范蠡来主持国家政务。"范蠡回答:"领兵打仗之类的事,文种比不上我;而振兴国家,安抚百姓,我比不上文种。"
![]()
勾践听了,"于是将全国的政务都交给了文种,派范蠡与大夫柘稽前往吴国议和,充当人质。"
看出来了吗?
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可能是因为需要他们干活。文种搞内政,范蠡搞外交和军事。
那如果有一天,吴国灭了,不需要外交了,不需要打仗了,范蠡还有用吗?
文种擅长内政,可能还有用。但范蠡呢?
如果你是范蠡,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
你擅长的是什么?打仗,外交,出谋划策。这些能力,都是在战争时期有用的。
那战争结束了呢?还需要你做什么?
你可能会想:和平年代,不需要打仗了,不需要外交斡旋了,我还能做什么?我对勾践来说,还有价值吗?
如果你想到这里,再看到庆功宴上勾践那张冷脸,你会怎么办?
那场对话,到底谁在威胁谁?
《史记》记载,庆功宴后,勾践对范蠡说了一段话。
这段话很重要,我们逐字逐句看。
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翻译过来就是:我要跟你平分越国。如果你不答应,我就杀了你。
听起来是不是很荒唐?
老板要跟你分家产,你不答应还要杀你?这是什么逻辑?
但如果你理解勾践的性格,就明白了。
勾践这可能是在试探,也是在威胁。
![]()
试探什么?试探范蠡有没有野心。
如果范蠡说:"好啊,那我就要一半。"勾践会怎么想?他可能会想:你看,范蠡果然有野心,想分我的国。这样一来,杀起来就师出有名了。
如果范蠡说:"不要,我不敢要。"勾践又会怎么想?他可能会想:你这么会推辞,是不是虚伪?还是说你真的没野心?
无论怎么答,都可能是坑。
如果你是范蠡,面对这个问题,你怎么回答?
说要?那就坐实了你有野心,想谋反。
说不要?那就是虚伪,或者让勾践怀疑你在装。
你总不能说:大王,我知道您在试探我,我不上当。这不是找死吗?
那怎么办?
史书记载了范蠡的回应,你看看他怎么破解这个死局的。
"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什么意思?您当您的君主,我过我的日子。
这句话妙在哪里?
第1,范蠡没有正面回答要不要分国。他避开了这个陷阱。
第2,他也没有说"我不敢要",没有表现出害怕。
第3,他用"臣行意"三个字,表明了态度:我有我的想法,我要按我的想法来。
这等于告诉勾践:我不跟你玩了,我要走了。
勾践听了,什么反应?
史书没写。但我们可以推测,勾践可能很意外。他或许没想到范蠡会这么决绝。
接下来,范蠡做了一件事。
那封"请死"的辞呈,为什么这么狠?
范蠡没有直接走,而是先上了一份辞呈。
![]()
《史记》记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我们拆解一下这封辞呈。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这是在说什么?
这是在说:君主忧虑,臣子就该劳累;君主受辱,臣子就该去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当年在会稽山,大王您受辱了,我应该死。但我没死,是为了帮您报仇。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今天仇报了,我请求您像当年在会稽山那样杀了我。
你看出来了吗?
范蠡这可能是在说:如果您要杀我,那就杀吧。但您得承认,当年在会稽山,您就想杀我。
![]()
这话说得多狠。
勾践能承认吗?不能啊。承认了等于告诉天下人:我勾践是个过河拆桥的小人,当年想杀功臣,今天还要杀。
不承认呢?那就得放范蠡走。
范蠡用这个办法,把勾践架在火上烤。
勾践怎么办?只能干瞪眼。
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勾践又说了一遍要分国,还威胁要杀范蠡。
但范蠡不为所动。他收拾珠宝,带上自己的人,乘船就走了,再也没回来。
史书记载:"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勾践只能做做样子,把会稽山封给范蠡,算是纪念。但范蠡连这个都不要,头都不回。
从这个结果看,范蠡的判断或许是对的。他不跟勾践硬碰硬,不给勾践任何借口,用最体面的方式,保住了命。
给文种的那封信,为什么没救下他?
范蠡走了,但他放心不下文种。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这封信,字字见血。
"飞鸟打光了,好弓就被收起来;兔子捉完了,猎狗就被煮掉。"
这两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
说的是:你有用的时候,主人把你当宝;你没用了,主人就把你扔了,甚至杀了。
![]()
这或许就是功臣的宿命。
范蠡为什么要专门点明"越王为人长颈鸟喙"?
因为这似乎是他观察22年得出的结论。勾践这种人,只能跟你共患难,不能跟你共富贵。
"子何不去?"
范蠡在问文种:你为什么还不走?
文种收到信,什么反应?
《史记》记载:"种见书,称病不朝。"
文种看完信,称病,不上朝了。
但注意一个细节:他只是称病不朝,并没有离开越国。
这就奇怪了。范蠡的信写得这么明白,"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文种看了,为什么不走?
我们来想几种可能:
第1种可能,文种觉得自己功劳大,勾践不敢动他。《史记》记载文种献伐吴七术,勾践用了三个就灭了吴国。这么大的功劳,或许文种觉得这就是他的护身符。
第2种可能,文种对权力地位有某种依恋。他和范蠡一起从楚国来,一起辅佐勾践,好不容易到了今天的位置。让他放弃,可能很难下这个决心。
第3种可能,文种对勾践还有信任。他可能觉得,自己跟了勾践这么多年,勾践不至于真的对自己下手。
哪种可能性更大?从后来发生的事看,你觉得呢?
文种称病不到半年,就出事了。
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有人跑到勾践面前,说文种要造反。
这当然是诬告。但勾践需要的就是这个理由。
勾践派人送剑给文种,还带了一句话。
![]()
这句话,我们逐字看。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
你教我七个计策,我用了三个就打败了吴国。剩下四个还在你那里。
"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你去地下,找我的先王,试试那四个计策吧。
你听出这话的恶毒了吗?
勾践的意思可能是:你还有四个计策没用,是不是想用在我身上?那我只好让你去地下试了。
假如你是文种,此刻拿着这把剑,你会想什么?
你跟了勾践多少年?从楚国一路跟到越国,帮他治理内政,帮他恢复国力,献了伐吴七术。就这样,换来一把剑?
你会不会想起范蠡的那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会不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听范蠡的话,为什么不离开?
但想什么都没用了。
《史记》记载:"种遂自杀。"
一代名臣,就这样死在他辅佐了大半辈子的君主手里。
为什么文种死了,范蠡却活得好好的?
文种死了,范蠡还活着。
这两个人的区别在哪里?
第1,识人的能力。
范蠡观察勾践22年,似乎看透了他的本性。文种也跟了勾践很多年,但可能没看透。
为什么?
![]()
可能是因为范蠡比较冷静,他不会被勾践的表面笼络迷惑。文种可能太相信勾践了,觉得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勾践不会对他怎么样。
但问题是,在权力面前,功劳不是护身符,可能反而是催命符。
你功劳越大,君主就越不放心。因为你有了功劳,就有了威望。有了威望,就有了号召力。万一哪天你想造反,手下的人会听你的。
这可能就是勾践为什么一定要杀文种。不是因为文种真有异心,而是因为文种有这个能力。
第2,离开的时机和方式。
范蠡走的时候,非常果断。他不拖泥带水,不讨价还价,说走就走。
文种呢?他想留,又不好意思留,所以称病。结果给了勾践编罪名的时间。
范蠡走的时候,什么都没带,只带了些珠宝和自己的人。他不要封地,不要官职,连告别都没有。
这就让勾践找不到任何借口。你说范蠡有异心?他都走了。你说范蠡威胁你?他连越国都不在了。
更厉害的是,范蠡走之后,改名换姓。
《史记》记载:"范蠡离开后,化名为鸱夷子皮。"
鸱夷子皮,这个名字什么意思?鸱夷是装酒的皮囊。范蠡用这个名字,可能是说自己就像个装酒的袋子,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勾践就算想找他,也找不到人在哪里。
第3,离开后的生活规划。
范蠡离开越国,不是去隐居,而是去经商。
范蠡带着家眷和门徒来到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范蠡带着儿子和门徒们在海边,开垦荒地,引海水煮盐,经过辛勤劳作,没几年功夫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成为当地的巨富。
范蠡有经商的能力。他不依赖权力,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本事照样能活得很好。
这可能就是范蠡和文种最大的区别。
文种可能离不开权力。他的价值,似乎是建立在官位上的。没了官位,他可能不知道该怎么活。
范蠡不一样。他可以当官,也可以经商,甚至可以种地。他有多种生存能力。
所以,当勾践想杀功臣时,范蠡能全身而退,文种却逃不掉。
![]()
三次发财三次散财,他在想什么?
范蠡离开越国后,先去了齐国。
范蠡把金钱看得很淡,致富后仗义疏财,造福乡里,受到大家的敬重和爱戴。
他在齐国发了财,又把钱分给穷人。
齐国的国君听说了,觉得这人有才,就请他出来当齐相。
范蠡去了,干了三年。但三年后,他又辞职了。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说过一句话:"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什么意思?
在家能成首富,在朝能当宰相,这对一个平民来说已经到头了。名声太大了,不是好事。
为什么名声大了不是好事?
因为可能会招来嫉妒,招来麻烦。
范蠡从勾践身上学到了一个教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太出风头,就容易出事。
所以,范蠡辞掉齐相,把家产分了,又走了。
这一次,他去了陶地。
范蠡离开齐国后,举家迁到陶地。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被称为'天下之中',客商云集,四通八达,很适合经商。
范蠡在陶地重新经商,又发了财。
范蠡经商充满智慧,只要一出手,就会财源滚滚。于是,没几年功夫就创造了商业奇迹,累积了亿万家财,简直可以说是富甲天下。
这一次,他自号"陶朱公"。
陶朱公这个名字,后来成了财神的代名词。很多生意人供奉的财神,就是陶朱公范蠡。
但范蠡对钱看得很淡。
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三次功成身退,始终淡泊名利,不执着于财力。
![]()
三次发财,三次散财。
范蠡在干什么?
他可能是在践行自己的人生哲学:持盈保泰。
就是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太满。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你钱太多了,名声太大了,就容易出事。不如适可而止。
这或许就是范蠡从勾践身上学到的生存智慧。
2500年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范蠡的故事,过去2500年了。
但他的智慧,到今天还有用。
第1,要学会识人。
范蠡跟了勾践22年,通过无数细节,似乎看出了勾践的本性。
怎么识人?
看他对你好,是真心的,还是因为需要你。看他对没用的人怎么样。看他在得意时和失意时的区别。
史书记载,庆功宴上勾践面无喜色。这个细节,别人可能不在意,但范蠡看出来了。这可能就是识人的能力。
在现实中,你跟老板相处,也要观察这些细节。不要只看他对你说什么,要看他对别人做什么。
第2,要懂得急流勇退。
《史记》记载,范蠡说:"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功成名就的时候,可能正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你的价值或许已经用完了。
范蠡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在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了。
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也一样。如果你帮公司做成了一件大事,立了大功,这时候不要飘,反而要警惕。
因为老板可能会想:你这么厉害,会不会威胁到我?你立了这么大的功,会不会不听我的话?
这时候,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离开,或者降低存在感。
第3,离开要干净利落。
《史记》记载,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
范蠡走得很果断。说走就走,不拖泥带水。
文种呢?想走又不舍得,称病拖着。结果给了勾践下手的机会。
在现实中,如果决定离开,就要果断。不要拖,不要等,不要幻想老板会挽留你。
更不要用辞职来威胁老板,这样只会让你死得更快。
第4,要有多种生存能力。
范蠡离开官场后,能活得很好,是因为他有经商的能力。
《史记》记载,他三次经商,三次成为巨富。这说明他不是靠运气,而是真有本事。
在现实中,也要给自己留后路。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份工作上。要培养自己的能力,让自己随时可以离开,随时可以重新开始。
第5,别太贪心。
范蠡三次发财,三次散财。
为什么要散财?
《史记》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名声大了,钱多了,就容易出事。不如适可而止。
这个道理,今天也适用。不要什么都想抓在手里。适当放手,反而能保住自己。
那张冷脸,可能是最后的警告
公元前448年,范蠡在陶地去世,享年88岁。
《史记》记载:"范蠡无疾而终。"
他是寿终正寝,走得很平静。
回过头看,如果当年范蠡没有注意到勾践那张冷脸,如果他像文种一样留了下来,会怎么样?
可能,他也会被赐剑自杀。
那张冷脸,可能是勾践给的最后警告。
你说,识人重不重要?
范蠡看懂了,所以活了下来。文种没看懂,所以死了。
假如你跟了老板多年,有一天你立了大功,老板却板着脸,你会怎么办?
你会觉得他只是累了,继续干下去?
还是会想:他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觉得我威胁到他了?我该不该离开?
2500年过去了,范蠡的故事还在流传。
不是因为他帮勾践灭了吴国,而是因为他在最危险的时候,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
看清形势,果断离开,保全自己,这可能就是最大的智慧。
那封"请死"的辞呈,那封写给文种的信,那三次散财,都是范蠡留给我们的提醒。
在权力面前,保持清醒。在诱惑面前,保持定力。在危险来临前,勇敢离开。
这,或许就是范蠡的生存智慧。
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本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