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医学人物周刊】原创,如需转载请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1502字,阅读时长约7分钟。
![]()
文 / 柳叶刀
作为医生,今天想跳出专业,谈一些人文的感触。本来早些天就想写下的,只因假期后手术排期太满,难得等到周末提笔。长假末尾时家里人想出去玩下,对于我这一向惧怕假期人流的人,却也是拗不过大家,于是就说周边转转吧。我们到了江苏宜兴张渚镇,他们说那里有个文化小镇搞的挺好的,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一个普通的文旅小镇,既是大家想去,也就只能勉强跟着。
虽已是长假的尾声,游人却还是有很多,好在这个仿古的小镇还是很大程度还原了江南水乡的韵味,没有太浓的商业气息,平添了几分宁静。但刚开始也仅限于闲来无事的闲逛,直至瞄了一眼景区地图时看到标注的卢象升祠堂,心中一股情绪顿时翻涌。虽是在这座有着“院士之乡”之称的江南小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遇见几个名人实不稀罕。但对于这位文人出身却在风雨飘摇的明末弃文从武,南征北战,欲往狂澜于既倒的猛将,非崇敬无以形容之。
也是自己才疏学浅,虽知卢公是江南人,却不知其就在我这无意间来到的张渚镇。此刻,自己再无心于别的事情,让家人先去逛逛,自己则是直奔卢公祠。去的一路沿线各景点好不热闹,而独到了卢公祠门前却是骤然冷清。若不是反复确认了地图定位,看到墙角上挂的“卢象升祠堂”的木匾,我都差点没找到。这也难怪,相比于同一个小镇里,其他一处世家祠堂高大的门头,这里的入门简直小的可怜,小到丝毫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又有几人理解石门上镌刻的“震古烁今”四字的份量,那是戴孝出征,身中数刀却仍奋勇杀敌,最终战死疆场的民族脊梁。
穿过石门,一眼望去视野最中间是一张斜摆着的竹椅,背后印照着的是江南民居的青瓦白墙,没有一丝掺杂的安静。我不知道这是景区的有意摆放还是无意为之,总之那穿越古今的意境绝了。你仿佛看到椅子上坐着的正是卢公本人。四百年来从未离去。那个读书时便对张巡、岳飞景仰万分的少年,用一生书写着民族不屈的脊梁,身虽死,魂永立。
此刻我的内心万千滋味杂陈,敬仰、怀念、心痛夹杂着寂凉。寂凉于为天下苍生立命者,似乎早已被大家遗忘。这个祠堂成了整个景区里最为僻静之地,即使偶有人走过,却更多是误入,不知“文功武绩”的牌匾下所奉何人。但算起来倒也应该感谢这无人打搅的空寂,方能让你安静瞻仰坐在竹椅上未曾离去的先贤。
![]()
世人谓之江南,总觉是烟雨朦胧中婉约有余而刚性不足,这或许也是大家对于文人的刻板印象。殊不知每到国家危亡之时刻,江南士族投笔从戎者总是一马当先。究其原因,因为有理想主义的内核,而这恰是给人穿上了坚不可摧的铠甲。
当然,在这个被短视频的廉价快乐充斥的时代,理想主义在很多人看来有种不合时宜的可笑。但人总该是有理想的,否则与行尸走肉何已。哪怕最后理想主义只是沦为少数人的孤芳自赏,但为了善恶良知的价值观坚守总是幸福的。一如无论有多少人忘却,我们始终对那些为天下苍生请命者怀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里我不禁想起《我的团长我的团》的阿译长官,在“炮灰团”的意志还未被重新唤起,所有人都已丧失打胜仗的信心的时候,只有阿译讲:他想打回上海,打回家乡去。他那看似柔弱的身躯以及娘娘腔的口音,让所有人嘲笑这个上了军官学校却从未上过战场的上海男人,只是个没用的空想主义者。可当你看到阿译讲这话时的眼神有多坚毅,你就知道这个外表柔弱的男人,不是空想,而是无论现实有多艰难也要坚定走下去的倔种,哪怕被所有人嘲笑也坚定不移。此后,这个男人以行动击碎了所有人的质疑,并每每在最艰难的时刻为大家撑起希望。
理想主义与价值观的坚守,在这个纷杂的社会早已成了稀缺品,甚至有种格格不入的冲突感,但生活不能只有浑浑噩噩,还应有不虚此生的坚守。
责编 | 王 嘉
校对 | 杨 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