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里,曹操挟天子称雄,刘备哭着守仁义,孙权总像藏在江东的影子。
可据《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载,毛主席读《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时,曾批注:“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赤壁烧过,荆州争过,曹丕称帝他也认过。这个被骂“没骨气”的吴王,藏着怎样的生存门道?
![]()
一、赤壁的火:不赌气,只赌赢
建安十三年的冬,江东的帐里比江水还冷。
曹操的信飘在案上:“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张昭的汗顺着胡须滴,声音发颤:“降了吧,打不过。”帐外的周瑜刚从鄱阳湖回来,甲胄上还沾着霜,按剑吼:“打!八十万是虚的,咱有长江,有火船!”
孙权没说话。手指摩挲着案角的木纹,从张昭的降表摸到周瑜的战图,又接过鲁肃递来的竹简,那是诸葛亮从荆州捎来的话,说刘备愿合兵抗曹。
烛火晃了三下,他忽然拔刀。
刀光劈断案角,木屑溅在降表上。“打!”字从牙缝里挤出来,没有曹操“周公吐哺”的豪情,也没有刘备“誓与曹操决一死战”的热血,只有一句实在话:“输了,江东就没了;赢了,咱还能活着。”
后来的事,史书里写得明。
黄盖的火船撞进曹营,赤壁的火映红了半边天。可没人多提,孙权在帐里等消息时,没喝酒,没赋诗,只盯着沙漏算:火船走了多久,东风能刮多久,周瑜的伏兵够不够。他不在乎赢的名声,只在乎赢的实利。
江东的土地,没丢;江东的人,没散。
![]()
二、荆州的秤:该让的让,该抢的抢
荆州的水,比江东的更浑。
刘备借荆州时,哭着说“暂借安身,日后必还”。孙权看着鲁肃,点了头。这么做算不得大方,是那时曹操还在北方,多一个盟友,就多一分安全。
可等刘备占了益州,还赖着荆州不还,孙权的脸就沉了。他派诸葛瑾去要,刘备说“等取了凉州再还”;再派吕蒙去,关羽骂“江东鼠辈,也配要荆州”。
帐里的地图上,荆州被画了一个又一个红圈。孙权手指戳着地图:“荆州是江东的门户,门开着,曹操、刘备都能进来。这不是借不借的事,是活不活的事。”
建安二十四年,吕蒙装病,陆逊代守陆口,对着关羽的使者笑哈哈。背地里,吕蒙的兵穿着白衣,驾着商船,悄没声地渡了江。等关羽从樊城回来,荆州的城门已经挂起了吴旗。
世人骂他背盟、没道义。可孙权不管这些。他在荆州的城楼上,看着江东的商船顺着长江往来,粮食、兵器源源不断运过来,只说了一句:“道义不能当饭吃,荆州能保江东的人吃饭。”
后来刘备率大军来讨,他也没怕。派陆逊守夷陵,不跟刘备硬拼,等蜀军累了、燥了,一把火烧了连营七百里。赢了之后,他没赶尽杀绝,反倒派使者去讲和。他怕的是曹丕在背后捅刀子,而非刘备。
秤杆在他手里,从来只秤实利,不秤虚名。
![]()
三、称帝的戏:低头不算输,活着才是赢
黄初元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消息传到武昌,大臣们挤在孙权的帐里,喊着“大王也称帝!咱不能比魏低一头!”
孙权却摇了摇头。他拿起曹丕的诏书,上面写着“封孙权为吴王”。大臣们气红了脸:“曹丕是篡汉,大王称帝才是正理!”
孙权把诏书放在案上,倒了杯酒:“称帝要啥?要兵,要粮,要百姓服。现在曹丕盯着咱,刘备恨着咱,咱称帝,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他顿了顿,看着帐外的江水:“吴王也好,皇帝也罢,只要江东的船能在江里走,百姓能在田里种,就够了。”
他派使者去洛阳,接受了“吴王”的封号,还送了贡物。大臣们觉得丢人,他却笑着说:“丢人算啥?曹丕不打咱了,咱能安心治江东,这才是赚了。”
直到黄龙元年,曹丕死了,诸葛亮开始北伐,魏、蜀忙着打仗,没人顾得上江东。孙权才在武昌称帝,国号吴。登基那天,他穿上龙袍,对着群臣说:“想称帝早有念头,只是现在称帝,才不会惹麻烦。”
别人争的是第一时间称帝的风光,他等的是最安全称帝的时机。低头是为了抬头时,能站得更稳。
![]()
四、江东的根:不画饼,只种粮
孙权的帐里,总摆着两样东西:地图和粮册。
他不跟曹操比谁的地盘大,也不跟刘备比谁的兴复汉室口号响。
他在江东做的事,都实在得很:开稻田,修水利,派卫温去夷洲(今台湾)找新的土地;设郡县,选贤才,不管是张昭这样的北方人,还是陆逊这样的江东本地人,只要有本事,就给官做。
有一年江东闹旱灾,粮价涨得厉害。大臣们说“先向百姓借粮,等丰收了再还”。孙权却摇头,让人把宫里的存粮拿出来,分给百姓,还免了当年的赋税。
他说:“百姓是江东的根,根枯了,树就倒了。不画‘日后会好’的饼,现在给他们粮,他们才会跟着咱。”
他还特别会用人。周瑜能打仗,就让他管军队;鲁肃懂外交,就让他管联盟;吕蒙能夺荆州,就让他守荆州;陆逊能打夷陵,就让他当大都督。
他从不管这些人算不算是“自己人”,只看能不能做事。《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载,毛主席曾点评孙权“善于用人,团结内部”,说的就是这份实在,不搞小圈子,不任人唯亲,只凭本事说话。
有一次,他跟陆逊聊天,问“江东能守多久”。陆逊说“只要百姓安乐,就守得久”。孙权点头:“咱不搞‘一统天下’的虚事,把江东的事做好,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比啥都强。”
比起曹操的“吞吐宇宙”,刘备的“匡扶汉室”,他的目标小得很。可就是这份“小”,让江东在三国混战里,安安稳稳过了五十多年,比曹魏久,比蜀汉更久。
![]()
五、伟人的眼:务实,才是真本事
毛主席读《三国志》时,给孙权的批注里,夸的重点不在他的雄才大略,赞的核心也不是他文采飞扬,是赞他骨子里的“务实”。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人人都想当天下之主,只有孙权,把自己活下去、守好江东当成头等大事。他不赌一口气,不贪一个名,每一步都算得清楚: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和,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抬头。
世人总爱赞曹操横槊赋诗的雄,刘备携民渡江的仁,觉得孙权认曹丕当大哥没骨气、守着江东不扩张没大志。
可毛主席看得透:在乱世里,活下去才是第一要务;能让百姓活下去,才是真本事。赤壁的火,烧的是曹操的傲气;荆州的秤,称的是务实的智慧;称帝的等,藏的是隐忍的清醒。
毛主席在《实践论》等著作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孙权的做法,正是这一思想在乱世里的实在例子。不被虚名绑住,不被情绪左右,只盯着能不能成、有没有实在用。
![]()
现在再读孙权的故事,才懂他的务实哲学。
英雄未必都要一往无前,有时候审时度势才更见真本事;成功也未必都要光芒万丈,有时候稳稳当当才更有分量。
三国的风早停了,江东的水还在流。那个总被忽略的吴王,用一辈子的务实,告诉后来人:不图虚名,只务实事,才是最硬的生存智慧。
![]()
邀您互动[心]:
孙权认曹丕当吴王被骂“没骨气”,可毛主席偏说他“能干”。您觉得他忍下称帝的瘾、先保江东安稳,是真没骨气,还是懂务实的聪明?您觉得孙权哪些做法值得夸赞和学习?
欢迎来评论区,说说您的高见!点赞+关注@史简,一起读史品三国[玫瑰][玫瑰][玫瑰]
#三国的霸主孙权为何能称雄一方?##孙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