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5年,当第一辆汽车缓缓驶上奉浦大桥,黄浦江边的欢呼声响彻云霄——这座横跨浦江的“希望之桥”,承载着奉贤人对家乡蝶变的心驰神往,奉浦大桥不仅终结了西渡摆渡的漫长等待,更开启了奉贤拥抱发展机遇的黄金时代。
从1994年3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到1995年10月26日竣工通车,奉浦大桥从施工到通车历时一年零七个月,这是继松浦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之后的第四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也是当时黄浦江上建桥时间最短的浦江大桥。其施工质量获得国家最高奖鲁班奖,这也是黄浦江上第一座获此殊荣的大桥。
这背后,是全区上下一心的奋斗成果,从政府部门的科学统筹,到建设人员的日夜鏖战,再到群众的倾情参与,每一份力量凝聚成攻坚克难的磅礴动能。
奉浦大桥北起闵行区老江川东路,上跨黄浦江水道,南至奉贤区西闸公路。大桥全长2201.8米,主桥长545.3米,项目总投资4.46亿元人民币。这座梦想照进现实的大桥,奏响了奉贤跨越式发展的序章。
2025年3月16日,S4公路奉浦东桥实现全面通车、双向4车道正式启用。同时,运营近30年的奉浦大桥(老桥)暂时封闭整修。在不久的未来,这里将展现双桥飞跨黄浦江的壮阔图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能级跃升的时代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以桥为引、以路为纲,三十载接续奋斗,更多交通要道在这片沃土上延伸。从闵浦二桥、虹梅南路隧道到S3高速、G228国道,从轨交5号线南延伸到轨交15号线南延伸……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正在古华大地徐徐铺展,支撑起城市发展的“筋骨脉络”。
让奉贤与世界再近一点
记者:侯阔
![]()
10月23日,奉贤区融媒体中心FM95.9会客厅节目迎来三位特殊嘉宾:奉浦大桥建设亲历者、原奉贤县副县长李吉瑞,通车仪式记者、原奉贤广播电视台党总支书记瞿建国,区建设管理委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唐勤荣,共叙奉浦大桥情。
李吉瑞仍清晰记得1994年5月的那个深夜:注册资金1.15亿元已见底,他带着秘书蹲守上海市建设银行三天三晚,最终敲下1亿元授信,再发行6000万元债券,“才把钱续上”。全县干部群众捐款70多万元,那是“为了唤起自己救自己的精神”。
资金、选址、质量——三道关口横亘在前。桥位要服从上海整体路网,不能“哪儿窄往哪儿建”;施工要首次在软土基上采用悬臂浇筑,桥墩两侧3米一段“挑担式”推进。瞿建国踩着钢筋焊成的简易梯爬升40米,用20斤重的摄像机记录下“零号块”第一次浇筑,“脚只有一根钢筋宽,风一吹心里就打颤,但镜头必须上去”。
1995年通车那天,22辆乡镇彩车、100辆出租车、20辆公安摩托排成1.5公里长龙,桥下农民舞起滚灯、打莲湘。“我拍下的第一卷素材,是浦东抗日英雄朱亚明坐在轮椅上被抬上桥面,他说‘让我摸一摸奉贤的桥’。”瞿建国至今保存着那盘磁带。
一桥飞架,全盘皆活。奉贤构建起由G228国道、S3高速、大叶公路、浦卫公路、金海公路等组成的“六横十二纵”对外骨干通道。至2024年底,区内道路总里程达1600公里。“四好农村路”串起田头与景点。唐勤荣介绍,目前,东桥已完成交通翻交,老桥正顶升拓幅,2026年底将形成“双向六车道+应急车道”的新通道,“通行能力提高1.5倍,西闸公路东西向阻隔也将成为历史”。
迈向“十五五”新起点,沪杭高铁、15号线南延伸、市域南枫线将构建多层次轨交网;推动S4新城段功能提升、构建沿湾高速大通道;布局定制公交、响应式公交等新型服务模式。“让黄浦江再近一点,让奉贤与世界再近一点。”
三十年,一座桥改写一座城;下一步,“通江达海”的奉贤将由这一个个路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把家乡发展当成自己的事”
专访原柘林中学为奉浦大桥
捐款学生汤吉丰
![]()
1993年,当奉贤筹资造大桥的消息传出,柘林中学初一(4)班的两位中学生汤吉丰、蒋玉莲,给县政府办公室写来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信中夹了10元钱。信中写道:“造大桥需要很多钱,虽然这些钱并不多,但这是我们一点一点省下来的,请收下吧。”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当时全县掀起“人人献出一点爱,心心共系奉浦桥”的捐款热潮,短短二、三个月,全县人民捐款达70多万元,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全县上下建造大桥的壮志豪情。
《奉贤报》编辑部:当时作为一名中学生,你们为什么会想到写信给县政府,为大桥建设捐钱?
汤吉丰:那时候去市区太不方便了,一般都要在西渡摆渡,每去一次都要排很久的队。我记得有一次家里人带我去“上海”,几乎大半天时间都耗在沪杭公路的队伍里。所以看到要建桥的消息,我们特别盼着这座桥能快点建成。可我们那时候只是中学生,出不了其他力,想来想去,觉得把平常省下来的零花钱捐出去,或许能表表心意。当时就是单纯觉得,这是能为家乡建桥做的一点点小事。
《奉贤报》编辑部:奉浦大桥建成通车,您是否还记得当时奉贤人民庆祝的场景?有没有特别让您感动或难忘的瞬间?
汤吉丰:通车那天的热闹场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当时桥上、岸边全是人,所有人都在欢呼,还有看到老人们拄着拐杖、由子女搀扶着看通车,眼里闪着光,就想起我爷爷奶奶、太太太公辈,他们这辈子或许都不会走这座桥,却也尽己所能捐了钱,那种对家乡的期盼,现在想起来还特别感动。
《奉贤报》编辑部:您觉得,奉浦大桥的建设对于奉贤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产生了什么影响?
汤吉丰:以前西渡摆渡要排队、遇大风还停渡,多少人因为交通耽误事;现在大桥通了,不管是老百姓出门、学生上学,还是企业运货、发展产业,都方便太多了。奉贤和市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座桥就是奉贤“走出摆渡时代、拥抱新机遇”的起点。
《奉贤报》编辑部:奉贤人民为大桥建设积极助力,您觉得,体现了奉贤人民的哪些可贵的精神?
汤吉丰:正是因为奉贤人骨子里的那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劲儿。这种“把家乡发展当成自己的事”的主人翁精神,太可贵了。而且当时建桥不是一帆风顺,可没人抱怨,反而都愿意出份力,不管是捐钱,还是关注建设进度,都透着一股“不甘落后、想让家乡变好”的执着。每个“小我”都贡献一点积极因子,汇聚起来就是无限的力量。这种团结、奉献、为家乡追梦的精神,到现在都特别有意义。
《奉贤报》编辑部:对于奉贤未来的发展,您有哪些期许和建议?
汤吉丰:对于奉贤未来的发展,我最大的期许就是“越来越好,不辜负当年大家建桥的初心”。希望未来能继续以交通为纽带,把城乡发展得更均衡,让乡村更宜居、产业更兴旺,让更多人愿意来奉贤、留在奉贤。
为西渡口的巨变而欣喜
杨林才
![]()
1984年初,我从部队转业到县级机关工作,与西渡的联系自然多了。那时,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入,乡镇工业和私营经济发展很快。作为奉贤北大门的西渡口也日益繁忙起来,每天人来人往,车流不息,渡口拥堵的问题日趋严重。有时车辆排成长龙,得等二、三个小时才能过江;有时遇上大风,渡船一停,人们只能望江心叹。为此,在西渡口建造黄浦江大桥的呼声不断。
1988年11月,市城建设计院和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受奉贤县政府委托,完成了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又得到了市投资咨询公司组织的专家组评估确认,但因资金筹措等原因一度搁浅。后又经多方努力,终于于1994年3月,在西渡口下游1.5公里处正式启动了奉浦大桥建设工程。期间,我随县政协先后两次到工地视察,目睹了大桥建设者们的辛劳和风采。1995年10月,长2201.8米的奉浦大桥胜利建成通车。作为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本人,及时组织县广播电视台、《奉贤报》的记者进行采访报道,把奉贤人民实现大桥梦的喜讯迅速传播给千家万户。
伴随西渡口交通的大改善,西渡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原先的乡镇设置已改制为街道,西渡已成为上海城乡一体化的缩影。
啊,我为西渡口的巨变而点赞,而欣喜!(节选自杨林才:《我为西渡口的巨变而欣喜》)
大桥“情”
张巧巧
![]()
那时我是奉贤广播电视台的记者,专管建设条线的新闻报道,台领导郑重地把大桥宣传任务交于我。我与大桥就此结缘,成了渡口的“常客”。
1993年6月23日下午,奉浦大桥开工典礼正式举行。红旗飞舞,锣鼓喧天,满眼一片欢乐景象。常说“好事多磨”。这“多磨”二字竟让大桥未能如期动工。百姓群众心急如焚,我再三斟酌,决定采用现场录音形式,以打下第一根桥桩为新闻线索,从而展示奉贤人民迫切造桥的愿望。我带上录音机,马不停蹄地来往于农村、基层、企业,又匆匆挤上摆渡船,面对着滔滔江水,倾听乘客们讲述摆渡的辛苦与无奈。群情激奋,一个信念:困难再大,大桥一定要造!我顾不上疲惫,连夜执笔,在感动中一口气完成了录音通讯《桥乡人情圆大桥梦》,拉开窗帘,已是黎明。很快,政府运筹帷幄,果断决策:自筹资金,建造大桥!
奉浦大桥正式通车,当第一辆披红戴绿的汽车缓缓从西渡口驶上奉浦大桥,顿时,车厢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欢呼声,这一阵阵高昂的呼喊声振奋人心,响彻天空,激荡在奉贤每个桥乡人的心头……
奉浦大桥呵,你彻底改变了西渡口原始落后的摆渡过江方式,你也见证了奉贤人勤劳勇敢、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传统品德,而你更见证了“贤城”,这座城市物质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这里,有你大桥的付出,无法抹去!(节选自张巧巧:《西渡口的大桥“情”》)
责任编辑:朱悦
照片:石浩南 夏其林
部分照片:区档案馆、区建设管理委提供
编辑:何琪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