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滑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官方公众号发布的四条通告引发广泛关注。这四则标题统一为“关于敦促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xxx投案自首的通告”,直指四起性质相似却同样发人深省的案件,四名曾因民事纠纷被判令承担义务的被执行人,因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其行为已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且在申请人依法提起刑事自诉后,滑县法院经严格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并受理案件,最终依法对四人作出逮捕决定,公安机关亦已启动上网追逃程序。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在通告发布次日,便在法律的威慑与心理压力下主动投案自首,这一情节既体现了法律的震慑力,也从侧面印证了拒执行为终究难逃追责的必然结局。
![]()
在日常生活中,“被执行人”这一身份并非罕见。小到邻里间的债务纠纷、买卖合同中的货款支付,大到房产分割、工程款项结算,许多民事争议在调解无果、协商失效后,最终都会进入司法程序,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或裁定,便成为界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最终依据。从法律设计初衷来看,民事纠纷的本质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之争,即便进入执行阶段,司法机关也始终为被执行人保留着沟通协商的空间,无论是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还是向法院申请暂缓执行、分期履行,或是通过执行异议等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合法的解决路径从未断绝。然而,滑县这四名被执行人却选择了最不可取的一条路:漠视生效裁判的权威,以消极对抗、逃避隐匿等方式拒绝履行义务,最终从普通的民事义务承担者,一步步沦为被依法逮捕、上网追逃的刑事犯罪嫌疑人,其经历堪称“民事纠纷升级刑事犯罪”的典型反面教材,背后的教训足以让所有潜在的被执行人及社会公众警醒。
要理解这四名被执行人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首先需要明确“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法律边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明确该罪的打击范围远不止“有大额财产却故意规避执行”这一种情况。实践中,诸如与申请执行人签订虚假和解协议后拒不履行、虚构房屋租赁关系阻碍法院拍卖、通过协议离婚将名下财产全部转移至配偶名下以逃避债务等恶意处分财产的行为;经法院依法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悔改、拒绝执行的行为;以及在法院要求报告财产状况时,故意隐瞒真实财产信息、提交虚假财产报告的行为,均属于“情节严重”的范畴,一旦被查证属实,即可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近年来,全国多地法院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既有企业主通过“金蝉脱壳”式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的情形,也有普通公民以离婚、赠与等名义恶意转移房产、存款的情况,这些案例无一例外都印证了同一个事实:拒执行为绝非“民事违约”那么简单,其已触及刑事法律的红线,具备明确的刑事违法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法律为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早已搭建起更为完善的追责路径,刑事自诉制度的明确,让拒执者难以再“钻程序的空子”。相关规定已明确:当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侵犯申请人合法权益,申请人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为“执行难”背景下的权利人提供了更直接、更高效的维权渠道,也让那些试图通过“拖延、躲避”来逃避义务的被执行人清醒地认识到:即便躲过了前期的行政追责,也躲不过申请人通过刑事自诉发起的法律追诉,法律的“法网”只会越织越密,绝不会给拒执者留下逃避责任的空间。
![]()
回顾滑县这四起案件,以及全国范围内众多类似案例,不难发现一个共性:许多被执行人在最初面对生效判决时,并非一开始就蓄意违法,更多是出于“能拖就拖”的侥幸心理,或是对法律规定存在认知盲区,有人认为“只是欠点钱,最多被拘留几天,不会坐牢”,有人觉得“把财产转移走,法院查不到就没事”,还有人轻信“只要躲起来,时间久了事情就过去了”。然而,正是这些错误的认知和侥幸心理,让他们在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最初的拒不申报财产,到后来的恶意转移资产,再到最终被列为犯罪嫌疑人、上网追逃,一步步从民事责任的范畴,滑向了刑事责任的深渊。即便部分被执行人如滑县案例中那名主动投案自首者一样,在诉讼过程中选择履行义务、争取从轻处理,但其因涉嫌刑事犯罪留下的记录,仍会对个人及家庭产生终身影响,不仅本人的征信会受到严重损害,无法正常贷款、购房、乘坐高铁及飞机,其子女在参军、报考公务员等需要政审的环节,也会因父母的犯罪记录而受到限制。这种“一人违法,全家受影响”的后果,远比最初履行民事义务的代价要沉重得多,一旦酿成,再无挽回余地。
法律的威严,在于其不可挑衅的强制性,生效裁判的效力,在于其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履行。滑县法院发布的这四则通告,不仅是对四名涉嫌拒执罪嫌疑人的法律敦促,更是对所有社会公众的一次深刻法治教育。在此,笔者郑重提醒:当遭遇民事纠纷时,应始终秉持诚实信用的原则,积极与对方沟通协商,寻求合法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矛盾升级、纠纷扩大;一旦法院作出生效判决或裁定,无论对结果是否认同,都应首先尊重法律的权威,若对判决结果有异议,可通过上诉、申请再审等合法程序主张权利;若确实存在履行困难,应及时向法院说明情况,申请暂缓执行、分期履行或与申请人达成执行和解,用积极的态度寻求问题的解决。切勿因一时的糊涂、侥幸的心理,或是对法律的无知,选择以逃避、对抗的方式拒绝履行义务,最终让原本可以通过民事途径解决的问题,升级为刑事犯罪,让自己从一名普通的民事被执行人,沦为被法律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悔恨终身”的结局。
法治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与维护。唯有敬畏法律、尊重裁判、诚实守信,才能在遇到纠纷时守住法律的底线,避免因一时冲动或认知偏差,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