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10月24日傍晚6时,广播最后一次响起:“游客请注意,闭园时间已到,请沿标识路线下山。”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号推送一条警示图文——《安全红线不可逾越!》。——这是80天内第3条类似的推送,也是第3次为同一片野山敲响的丧钟。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80天·3条生命:望郎归的“死亡日历”
- 8月10日——27岁贵州男子蔡磊,独自登顶望郎归,向女友发送最后一张云海照片后失联;70天后,遗体在悬崖底部被发现。
- 9月6日——58岁台湾游客魏某,徒步七娘山分支路线,于密林中失联;5天后,救援犬在溪谷深处找到已无生命体征的他。
- 10月16日——32岁徒步者钟某军,跟随手表轨迹抵达“望郎归第三观景平台”,随后消失;5天后,救援队在望夫石下的海边将他抬出,抢救无效。
![]()
三起事件,同一区域,同一套“失联—搜救—遇难”剧本。公园管理处在每次救援后都增设警示牌,但警示牌拦不住“野景诱惑”——望郎归海拔434米,可俯瞰整个大鹏湾,日出与云海在社交平台上被冠以“深圳版马特洪日出”称号。危险与美景之间,只隔着一条“没有路的路”。
![]()
二、“没有路的路”:望郎归的野性与盲点
望郎归并非公园开放区域——没有成形道路、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应急救援点,只有驴友用脚趟出的“野径”与意想不到的悬崖。公园公众号用三个“没有”与三个“有”概括:
- 没有信号、没有救援、没有路牌;
- 有悬崖、有落石、有蛇虫。
![]()
深圳市大鹏新区山地户外运动协会会长巩霄翔说:“野路岔口多,部分路段坡度近70°,一旦走错,就是断崖。”更糟糕的是,深圳夏季闷热,密林温度可达40℃,中暑、脱水、失温接踵而至——“每一道野坡,都可能变成最后一道滑梯。”
![]()
三、“229起救援”:管理处的疲惫与呐喊
2023年以来,公园已参与救援行动229起,其中80%集中在望郎归及其延伸野路。救援队员总结出“三多”:
- 傍晚求助多——游客贪恋日落,错过下山时间;
- 独行多——“一个人看日出更浪漫”,却无人互助;
- 手机失联多——信号盲区,GPS定位漂移300米是常态。
![]()
每次救援,队员要携带20公斤装备,徒步攀爬3小时以上。“我们不是缆车,是背着担架的骆驼。”一名队员在社交媒体写道。
![]()
四、从“警示”到“封闭”:治理野路的最后一步
10月24日的《安全警示》提出“三务必”:
- 务必在开放线路活动;
- 务必结伴同行;
- 务必携带充足饮水、食物、照明。
![]()
但管理处知道,警示拦不住“野景猎人”。他们正在推动更“硬核”措施:
- 封闭野路入口,设置物理护栏;
- 加装太阳能信号增强器,缩小盲区;
- 引入AI热成像无人机,24小时扫描野路。
“我们不想封山,只想封住危险。”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在一次协调会上说。
![]()
五、尾声:悬崖边的“最后一米”
10月25日清晨,望郎归山顶再次日出。云海翻涌,金色的光洒在悬崖边——那里,救援队员刚刚安装完最后一根警示柱,柱身贴着反光条,写着:“前面是悬崖,也是终点。请回头,把日出留给明天。”
![]()
日出依旧,云海依旧,但生命不再重来。80天3条生命的“死亡日历”,正在提醒每一个踏入野路的脚步:美景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别把“最后一米”,变成“最后一跃”。
在新加坡生活
552篇原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