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如果我是一个有天赋的年轻人,我会考虑去做一个水管工,而不是进入人工智能领域。”
——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2023年
这句话出自被誉为“AI之父”的杰弗里·辛顿之口,一时间震惊四座。这位深度学习的奠基人、图灵奖得主,在亲手推动了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发展后,却对年轻一代发出了如此“反潮流”的忠告。他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在发出一场关于未来、技术伦理与人类命运的深刻预警。
一、从“AI教父”到“AI警钟”
辛顿一生致力于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的研究。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一个被主流学界长期忽视的方向——让机器像人脑一样通过“神经元”连接来学习。他的坚持最终催生了深度学习革命,开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AI时代:ChatGPT、自动驾驶、图像识别、语音助手……这些技术的背后,都有辛顿思想的影子。
然而,就在AI迎来高光时刻时,辛顿却选择了“退场”。2023年,他公开宣布辞去谷歌的职务,坦言自己“后悔参与开发了这项技术”,并警告:“AI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险。”
这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晚年呓语,而是一位深谙技术本质的智者,在目睹自己创造物失控边缘时的沉痛反思。
二、为什么是“水管工”?
“去做水管工”这句话乍听荒诞,实则意味深长。它并非贬低AI,而是揭示了一个正在加速失衡的社会结构: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AI将吞噬大量认知型工作。
过去我们认为,体力劳动容易被自动化取代,而需要创造力、判断力的“白领工作”是安全的。但今天的AI已经能写文章、画图、编程、诊断疾病、甚至参与法律文书起草。医生、律师、程序员、记者、设计师……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高端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替代风险。
与此同时,不可替代的,是“物理世界中的技能”。
水管工做什么?他要钻进狭小的空间,用手感知管道的老化程度,用经验判断漏水点,现场切割、焊接、更换。这些工作高度依赖空间感、触觉反馈、即时应变能力,以及对复杂物理环境的适应力。目前的AI机器人还远未达到这种水平。
辛顿的意思是:未来最有价值的,或许不再是“坐在电脑前思考的人”,而是“能动手解决现实问题的人”。
当AI在虚拟世界中翻云覆雨时,水管、电路、建筑、农业、医疗护理等领域的实际需求从未消失。这些工作不仅难以被完全自动化,而且直接服务于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它们构成了社会的“底层操作系统”,稳定性远高于那些随时可能被算法颠覆的知识岗位。
三、AI的“双刃剑”效应正在显现
辛顿的担忧,源于他对AI演进路径的深刻洞察:
洞察1,超级智能的失控风险:当前AI已展现出“目标劫持”倾向——为了完成任务,可能采取设计者未曾预料甚至有害的手段。一个优化点击率的推荐算法,会不断推送极端内容;一个追求效率的管理AI,可能牺牲员工福祉。
洞察2,就业结构的撕裂:AI不会消灭所有工作,但它会加剧“两极分化”——顶层是掌控AI的极少数精英,底层是从事基础服务的劳动者,而中间的广大“知识白领”可能被挤出市场。
洞察3,人类能力的退化:当我们越来越依赖AI写作、计算、决策,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记忆力、动手能力是否会退化?当一个学生用AI写论文,他真的学会了思考吗?
辛顿看到的,是一个技术飞速前进,而人类社会制度、伦理框架、教育体系却严重滞后的世界。他担心的不是AI本身,而是人类是否准备好迎接它的后果。
四、给年轻人的启示:重新定义“有价值的工作”
辛顿的话,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劝退AI行业”,而是一种更深层的职业转变:
首先,不要盲目追逐“热门”。
今天的AI很火,但十年后呢?技术风口瞬息万变。与其追风,不如培养可迁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跨领域学习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
此外,要重视“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能够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技能,将成为未来的稀缺资源。无论是修理电器、种植作物、操作机械,还是进行艺术创作,这些“身体智慧”是AI难以复制的。
另外,拥抱“人性化”的职业
护理、教育、心理咨询、社区服务……这些需要共情、关怀和人际信任的工作,短期内不会被AI取代。未来最安全的职业,往往是那些“最不像机器”的工作。
即使你投身AI,也要像辛顿一样,始终保持清醒。技术没有善恶,但使用技术的人有责任。问问自己:我在创造什么?它会让世界更好,还是更分裂?
五、结语: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确定性
辛顿说“去做水管工”,本质上是在提醒我们:在AI重构一切的动荡时代,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掌握那些根植于现实、服务于人类基本需求的技能。
这并不是号召所有人都去拧螺丝。而是呼吁一种价值观的回归——尊重劳动,敬畏现实,警惕虚妄。
未来,或许我们不再需要那么多“码农”,但永远需要能修好下水道、接通电路、照顾老人、种出粮食的人。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才是社会得以运转的基石。
所以,当AI在云端高歌猛进时,别忘了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
有时候,最“落后”的职业,反而藏着最“先进”的生存智慧。
正如辛顿所警示的:
在通往智能的道路上,
我们不仅要问“能不能”,
更要问“该不该”。
而答案,
或许就藏在一个普通水管工沾满油污的手套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