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计划向俄罗斯采购约20架新型伊尔-78MK-90A空中加油机,这一消息在军事爱好者中引发热议。许多人感到疑惑:既然中国自主研发的运油-20已经问世,为何还要向外采购同类装备?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重复建设,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一决策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务实与智慧。
要理解这次采购的意义,首先需要认识空中加油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战机由于携带燃料有限,其作战半径往往受到制约。而空中加油机就像是为战机配备的"空中充电宝",能够大幅延长战机的留空时间和作战半径,使战机能够执行远距离打击、长途巡逻等任务。拥有强大的空中加油能力,意味着空军具备了真正的战略投送能力。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中国在加油机发展道路上经历了漫长探索。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轰-6轰炸机基础上改进出轰油-6,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受限于平台性能,载油量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作战需求。后来从乌克兰购入二手伊尔-78加油机,才真正解决了远程加油的燃眉之急。这些探索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软管加油技术经验。
运油-20的出现确实标志着中国在空中加油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运-20大型运输机平台开发的运油-20,理论上可携带约90吨燃油,性能指标优于伊尔-78系列。而且作为国产装备,其在后续维护、升级和改进方面都具有天然优势。从长远看,运油-20无疑将是中国空军未来加油机部队的主力。
![]()
然而,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需要一个过程。新型装备从投产到形成完整战斗力,通常需要5至8年时间。在此期间,中国空军面临着新旧装备交替的"空窗期"。现有的轰油-6和早期引进的伊尔-76加油机逐渐老化,而运油-20的大规模列装尚需时日。此时引进20架性能成熟的伊尔-78MK-90A,正好可以填补这段关键时期的战力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伊尔-78MK-90A并非落后产品。它装备了4台PS-90A-76涡扇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达210吨,可携带78吨燃油,配备3个加油吊舱,能同时为多架战机加油。其单吊舱燃油输送效率提升至每分钟3000升,大幅缩短了加油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具备短距起降能力,还能在必要时快速转换为运输机使用,这种多功能性非常适合中国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作战需求。
![]()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次采购决策体现了中国军事建设的务实思路。首先,现代战争准备刻不容缓,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要求空军必须保持持续的远程作战能力。通过引进成熟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可以为国产装备的成熟完善争取宝贵时间。
其次,这种"两条腿走路"的装备发展模式在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屡见不鲜。既坚持自主研发,又不排斥在关键时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种灵活策略确保了中国军队建设的稳步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军工发展的成功经验。
![]()
此外,中俄军事合作关系的深化也具有战略意义。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巩固与俄罗斯的防务合作,不仅有助于维护地区战略平衡,也能通过装备引进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这种合作是互利共赢的。
展望未来,中国空军很可能形成以运油-20为核心、伊尔-78MK-90A为补充的"高低搭配"加油机体系。这种模式在现代军队建设中十分常见:高性能主力装备与性价比优异的辅助装备相结合,既能保证关键作战能力,又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
运油-20将承担战略层面的远程投送任务,而伊尔-78MK-90A则可发挥其多功能优势,胜任两栖作战、岛屿防御等特定场景下的加油需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中国空军的远程作战保障体系。
中国计划采购伊尔-78加油机的决策,看似简单的一笔军购,实则折射出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成熟与智慧。它既考虑了当前战力需求的紧迫性,又兼顾了长远发展的自主性;既展现了对外合作的开明态度,又坚持了自主研发的战略定力。
![]()
在现代军事建设中,最明智的选择往往不是最先进的,而是最合适的。中国在加油机发展上选择的这条"双轨并行"道路,正是这种务实精神的体现。随着运油-20的逐步成熟和伊尔-78的补充引进,中国空军将真正具备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投送能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提供坚实保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